微信分享图

一部关于美的“框架史”——评《中国美学经典》

p5AEj3zlvEbWJwWkknKT8thTvQQAxo8eFH2xs4eA.jpg

​  张法主编的《中国美学经典》7卷本,选取自先秦至清代,中国文化史上关于美学情态的文字、篇章、论述,加以分门别类的注释和解析,力求为我们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一条传统中国人之审美观念、审美风尚的清晰路线。他以建设当代学术新体系的思路去选择资料,将暗藏其中的审美“眼线”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条理明晰地呈现给了当代学人。

  一套书的编辑过程,是围绕主编的学术思想去实施和完成的。这套书是张法实施中国型的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新体系架构、关键语汇生成与连结的典范性编著。如他所言,这是为中国美学史这一学科的新提升而进行的基础性建设。同时,由于中国美学史学科在结构上和思想上的特殊性,在推进这一学科时,《中国美学经典》的编著体系架构,将中国美学之美与学的历史,以及在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一些关键问题凸显出来,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作为美学资料体的独立价值、编著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魅力的体现,更在于中国美学史从建立到新历史时期的重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提升,使我们有可能摆脱或终结以往深受西方美学学科体系影响的中国美学的书写史,而开始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下的美学的书写史。

  论及这方面的著作,不得不谈到已经出版的三种美学资料体,只有通过对比才能谈论选本的价值体现。

  1981年出版的上下两卷本《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从先秦至清末的文、史、哲典籍中精选出蕴涵一定审美意识和观念的涉及美、美感、艺术的文字资料,从审美角度提示出关键词及其发展变化上的线索。虽然说在资料选择的丰富性上有所欠缺,但是却开创性地结构了选编中国美学史资料的一个框架。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美学史的著作不断面世,我们发现古希腊的艺术理论家以严密的逻辑探求美的本质,形成了许多能动的灵活的和相互联系的美学范畴,诸如“和谐”“悲剧”“喜剧”等,这些美学范畴是他们对美之研究而成为学的重要组成因素。同样,中国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兴盛是审美活动快速发展的结果,为了理清中国古典的准美学见解、观念、范畴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中的历史发展线索,1988年3卷本的《中国古代美学丛编》出版,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认识基础上把材料分为“作品、创作、鉴赏”三个部分,并对所有辑入的范畴进行了提要。2004年出版的19卷本《中国历代美学文库》则是要建立一个巨大的资料体,以文献的原初形态来呈现中国传统美学的全貌,由于力求体量庞大,对蕴含一定审美意识和观念的文本都尽量予以选入,在中国美学的审美意识、观念、范畴、理论与思想历史发展主脉络的显现上,若稍加提点将会更显圆满。

  这部7卷本《中国美学经典》在选择的内容上,按朝代顺序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哲学、宗教思想、制度文化、生活形态所关联的准美学见解、范畴和美学思想。张法言之是“先从真、善、美的区分界定出美,然后以艺术美为本质性和典型性的美,以自然和社会的审美现象为次要性和混杂性的美”。这套书每一卷中都设有“全书导读”,每一编中又有“本编导读”,前联后贯,撮成提要,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中国人关于美的理解,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的“框架史”,一部中国美学小史简编。

  这套书将中国古代美学资料与西方新型美学牵涉到的新范畴、新概念联系在一起,使之在美学史、地域性、民族性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价值,并形成了整体逻辑上的关联,体现出对现代审美视域全时空的中国观照。

  (《中国美学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7日24版)

作者:魏广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