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认识一个人并不等于能够真正理解他。
早在1980年代中期,我就认识了祁海峰。那时候我们都在中国美术学院,但我和他接触并不多,甚至没有单独地交流过。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每当我在不同场合遇到祁海峰的时候,会感叹岁月的流逝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什么痕迹,他似乎还是当年的样子。可是,当我在前不久收到他那本厚厚的画册的之后,我对他的理解却变了。
我发现了另外一个祁海峰,——一个认识了很久,其实并不了解,到现在才刚刚开始了解的祁海峰。
翻阅了他的画册,后来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又观看了他画展的原作,参加了理论界为他举办的作品研讨会,这个新的祁海峰在我眼前逐渐明晰、丰富起来。
从试图理解他出发去读他的作品,是一种精神的交会,不用晤面,无需言辞,有这些画就够了,通过他20多年来所创作的大量油画、水墨、雕塑作品,我似乎知道了他这二十多年来的所思所想,看到了二十多年来祁海峰的心路历程。
这可能与许多艺术批评相反,这些批评总是从作品出发,去寻找这些作品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去寻找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对应关系;我对祁海峰作品的态度正好相反,我更倾向与把他的作品当作一个认识很久的人的精神传记来读,把他的作品看作他内心思想的纪录,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些年他到底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应该说,读他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我对祁海峰作品的第一感觉是,他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绘画能力。看他的画,我会不由地感叹:真能画!
这恐怕要得力于当年严格的油画基本功的训练,我感觉在技术上,他的造型能力,他掌握和驾驭油画语言的能力使他可以没有多大困难,自如地面对各种所要表达的对象。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尽管现在是一个讲究观念的时代,但是无论在表面上人们如何开始轻慢绘画技术,但是对于一个画家而言,他的绘画技术、他的基本功实际上总是或明或暗地为人们所看重。而这一点,恰好是祁海峰的优势。
祁海峰在中国美术学院受教育的年代,是“八五”美术运动风云际会的年代。我们知道,这个时期是特别强调艺术自身规律、强调艺术语言的时期。外来的各种美术风格、流派,对这个时期的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的印象中,那是高等美术教育中一个思想活跃,开放宽容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赵无极在中国美院举办过油画讲习班。那个时候,中国美院对外交流特别活跃,这种学术背景应该让正好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的祁海峰,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这种学术背景在他的画作中应该可以感受到。
第二,从祁海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个人的知识状况,以及他个人的知识谱系和知识构成。
这也是从读画知人的角度上说的。
我注意到许多评论家都会说到祁海峰的画风多变。这种多变从艺术市场的角度来看,对一个艺术家可能并不利;从艺术的包装和推广来看,可能也不利,但是从一个人的知识状况,以及通过艺术,获取创造、实验的快乐;通过知识获得内心的解放而言,这种多变又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问题是我们站在什么立场看这种多变。
祁海峰的画不仅是他的精神传记,同时也是他知识谱系的外化,从他对多种绘画风格的尝试和探索而言,可以看到这么多年来,他一刻也没有停下探求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减少他对知识的渴望。
先辈的传统,中外的油画遗产,在一个艺术家面前,都是一种既有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勤奋地积累,才可能在这种知识背景之上呈现出一个人多样化的艺术面貌。这种无止境的知识渴求,这种永不满足的心理状态,正是祁海峰与其它类型化、样式化、风格化的艺术家所不同的地方。
第三,跳出与绘画有关的技巧、知识的层面,就思想而言,祁海峰的画作体现出在当前这样一个思想多元,观念纷呈的年代,它所具有的思想的独立性以及对社会、历史问题独特的感受和判断。
从他的作品看,他很少去盲目跟风,盲目的追随潮流。同时他又没有脱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他思想的触角涉及到国际问题,历史问题,当代现实问题,乡村和都市的关系问题,以及当代人的心理问题等等。
他从个人所感受到的问题出发,将它们进行了艺术的转化,尝试用不同的手段和画风,去面这些问题,这种努力本身,就构成了他个人相对突出的个性和创作面貌。
此刻,如果要谈我对祁海峰的理解,那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变化,不断地面对问题,不断地寻找新的表达的可能性;在他眼里,绘画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既定的目标,而是在探求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提升,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构成了他在当今艺坛所独有的面貌和风格。
作者:孙振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