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绘事杂谈之三——教学随想

  中国画教学是一门传统画学。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师傅带徒、范本的形式。中国画教学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形势和艺术教育的改革应有的变化,逐步探索出适应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教学的独特的、完整的教学体系。美术教育一方面既要严格遵循教学大纲,遵循艺术规律,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教育对象,重视地域性和文化背景与现代走向,思索新路。

  中国画的特点决定了施教治学的心态程序。学的初始是以掌握技能为基点,熟练地掌握点染、干湿浓淡、勾勒赋彩。掌握传统技法所规定的定式,是处于被动的打基础阶段,要使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强调灌输技法一般规律性的问题的同时认识到方法的广阔性。

  既有规律的先认识,又要有积极的拓展;

  既不能采取传统私塾式教学办法,也不能像工厂生产产品那样机械,不能机械学习,更不能机械地指导。

  技法可以通过手把手的教,学习要根据各自的认识和能力去训练,学习方法的个性化又促使教学方法的多向性。

  中国画教学应从国画研究入手,对传统绘画材料的性能和作用及中国画自身艺术形式语言的地位加以认识。对传统绘画中反映出来的技巧,通过理性分析、分解,加深学生掌握技巧的体验和理解力。

  中国画的重要特征,其表象是笔墨的点、线、面、浓、淡、干、湿、清、焦在画面的构成、配置。从根本上反映了一种文化的积累,正是这种积累,使得中国画历来重法度讲程式,要求笔墨规范化。

  教学的程式化使艺术语言更加概括。要知道这种程式化有利于系统的学习,但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开拓性。通过对笔墨程式化的认识和了解,要看到程式可在高度艺术认识后,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这才是学习的方向。

  中国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在深刻领会、理解程式化的基本精神之上,才能创造出新的程式。诗、书、画、印成为一体几乎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成为一种格局,一种定式,一种正宗中国画艺术的标志。诗、书、画、印的组合成为不可更改的公式套用于绘画作品之中,它如烙印一般深深地印在人们的思维习惯里,从而制约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二千多年来的中国画传统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甚至达到了一种极至状态。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应该突破传统的格局,朝着多元、多向化发展。

  一味地继承,用传统的笔墨去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单一的“纵的继承、横的移植”是不够的。

  一味地继承,势必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课堂教学不应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要启发学生表达自己主观的内在感觉。在新形势下,不能死守现成领域,培养创造型的艺术家是时代给美术教育提出来的新使命。有人说学校只能教现成的知识,不能教创新,不能教风格。按照“传道、授业”的旧教育思想观点也许是这样的。教师不可能直接教学生怎样创作一件新颖的作品,但可通过对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打下创新的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绘画艺术的灵魂,不是造型、构图、色彩线条等因素的机械、简单的组合,而是审美主体的情思、志趣、理想通过对物象的绘摹的一种巧妙的自然融合。强调苦练基本功,对传统尽情地汲取,更强调对绘画主体感悟能力的培养,去大胆地割舍,到生活中去探索、去提高审美情趣、审美价值。

  追求阳刚之美:传统的中国画,由于受时代的影响与局限,加之释、道等思想的长期感染,大都借物抒怀,表达出一种脱离现实、超然物外的封建文人的清高之情,作品流露出闲适、恬淡、飘逸和玄虚之审美志趣。这与我们当今迅猛发展的时代氛围相去甚远。因此,必须追求一种阳刚之美,体现时代的大气,要采取理性的象征性和感情的写实性相结合的手法,力求从客观物象中表达一种崇高、雄伟、苍茫、庄严大气的审美境界。

  拓展色彩效能:色彩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的机能影响巨大,对人们的行为模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色彩也能反映人的审美志趣。谢赫在《古画名录》中提到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指的是模仿自然,要求把事物的形象、颜色表现出来。为此,我尝试将重彩引入画面,主张把天地自然之色变为人心营构之色,以主观设计性的色彩构成,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审美理想。色彩的大量引入,必须要对造型方法与画面结构方式进行改造,使块面结构与线条结构结合起来。同时将中国民间传统色彩与西方写生色彩与现代的色彩构成融为一体。使色彩韵律与线条节奏得到充分和谐,使色彩的运用更富于想像力和抒情性、象征性,使之理想化。

  拓宽题材领域:描绘江河溪水、山林云泉、鸟兽虫鱼以及风花雪月,不可定格于自然景物的表征上,而没有时代的色彩与氛围。在题材的选择上要加以拓宽。题材的拓展,当然不仅仅表现在画面上出现时代特点的事物,还表现在画题、色彩,以及诗文的搭配上,要赋予作品以时代精神。

  追求学术性和学者化:现在教学基本上是传授自己的经验,凭感觉、凭悟性的多,远远没有达到学术研究的层次。教师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艺术家应该学者化,教师更应该学者化。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实践各自的艺术观、教学方法,允许竞争、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存在,互相竞争的本身就是一项有效的教研活动。一种最适合当今新时代的艺术教育体系。历史上有成就的画家,大多是具深厚的学养和理论上的建树。文化学识和人格力量是艺术的灵魂,亦是作品是否富于学术性的关键所在。任何艺术的创新必定以其美学思想为基础,所以,我在进行绘画语言锤炼的同时,一方面注意形式的实验性和技巧的高难度,另一方面注重文化修养的提高和理论探求的深度,使之不断充实、丰富和自我完善。我以为画作的学术性和学者化,就是从画作总体倾向上呈现出来的深沉的意蕴与深邃的哲理性,使人思而得之。

作者:蔡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