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在旧社会学工笔花鸟画14年,不如在新社会6年的成就

中国美术,在过去的一百年间,风云变幻,名家辈出,变化发展的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为数不少的画家,探索着将传统国画语言与时代美学精神相融合,自出机杼、卓富成就者堪为一代大师。著名工笔花鸟画家于非闇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卓越成就,在近百年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2726dd090989841be9b6f1e58cf90019.png

于非闇 国色天香图

于非闇 (1889~1959),名照,字仰枢,别署非暗,又号闲人、闻人、老非,祖籍山东蓬莱。于非闇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从满蒙师范学堂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多年,后任职《北京晨报·艺圃专刊》编辑。这个专刊颇具特色,在美术界有一定影响。此期间,他用“闲人”笔名发表不少精彩的文章。1912年,23岁的于非闇结识了北京打磨厂画铺的民间画师王润暄,欲拜其门下学习绘画。王润暄善画草虫、秋菊,但王润暄过分谦虚,两年多接触,仅教授于非闇养花、制色等技艺,对于绘画则一笔未教,直到病危,王润暄才将所存画稿送给于非闇,告诫他要学写生、学用笔,给于非闇指明了艺术道路。这时期,于非闇主要学画山水、写意花卉、练习草书。

后来,于非闇又认识了京华美术学院教授赵梦朱,赵梦朱是以工笔草虫、花卉、翎毛称著画坛的名家。于非闇向赵梦朱学习工笔花鸟技法同时,养花鸟虫鱼,细心观察禽鸟、昆虫的外在形象和动静栖息,临摹与实写相结合,笔墨技巧不断提高,改变之前的绘画风貌,为他的工笔花鸟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74245ece71588cbb40f61acfacef945f.png

于非闇 秋蔬图

1933年,于非闇在京与张大千结为画友,张大千对他的慷慨相助和指点,使他艺术境界大开,进入全新的成熟期。相处两年多,于非闇经常到张大千那里看画,观赏其画展,研习画艺。在张大千的影响下,于非闇开始专攻工笔花鸟画。张大千建议于非闇从陈洪绶入手,再追宋人笔意;在书法方面让他改学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这样的字题在双钩花鸟画上,情调会和谐统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2511922ad5f0158f73ee2ea761a3657e.png

于非闇 耄耋图

于非闇46岁以前的作品,山水较多,偶作写意花卉、草虫、人物。题款一般为行楷的“欧、赵”题式,字号多写“非庵”。以后,款书变作“瘦金”,字号则书“非闇”。绘画品种日趋广泛,常画的花卉有牡丹、山茶、水仙、玉兰、芙蓉、梅花;翎毛有鸽子、山鹊;草虫有蝴蝶、蜻蜓、蜜蜂、蝈蝈等。将猫、蝶组合在一起,谐音“耄耋”,寓意对人们长寿的祝福,是民间常见吉祥图案。于非闇 1941年作《耄耋图》拟黄筌笔意,以工整细腻的笔法绘牡丹、木石、白猫及蝴蝶,重彩敷色,富丽堂皇,将牡丹、蝴蝶、猫组合于一起,寓意耄耋富贵,十分吉祥,画面也突出展示出这种美好与祥瑞。画作中的牡丹采用双钩填色法,用金线勾勒花朵、叶片轮廓,造型准确,设色明艳,正、反叶片有明显的色差,突出层次和向背,赏石也用金线勾形,所赋石青色皆为矿物颜料,典雅高贵。日月眼波斯猫借鉴西画造型方式和画法,眼、耳、鼻、嘴描绘得极为写实生动,甚至到眼瞳的虹膜、鼻纹处的凹线、上翘的嘴纹,以及胡须的毛孔,表现得非常精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75c6a3fbf0bc2d30a97c347c420be252.jpg

于非闇 耄耋图(局部)

波斯猫通体白色,很难表现出毛发的层次感,于非闇将光线引入画面,猫毛在光感中有明暗对比,从而表现出绵细如丝的长毛、粗壮浑圆的尾巴,轻盈的绒毛感和丝绸般的质感。画面最上方的蝴蝶采用传统工笔画法,斑斓的色彩、花纹,细如丝般的触角,均表达得清清楚楚。因整幅画作采用矿物原料,色彩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黄家富贵”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勾勒精细的特点被于非闇掌握得十分娴熟,是他继承传统又富于创新的绘画佳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0d185401038b986d4e45dbb96e397c89.png

于非闇  红荷一品图

于非闇有着强烈的艺术追求,他走的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艺术道路,这正是他的成功所在。但在临古的同时,他越来越不满足于用一种笔法来塑造几种物象,于是投入更多精力从事写生,这种接近自然、深入观察,取材于真实物象的创作方法贯穿于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他以自然界的花木禽鸟为师,遵循“应物象形”的法则,用不同笔法描绘他们的飞鸣食宿,给人勃勃生机的艺术美感。例如他画牡丹,从出蕾、含苞到盛开、花落,从茎杆到叶片,从细节到整体,从晴日娉丽到风雨摇曳,日日观察,一一描绘,各种娇姿媚态,沁人心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44ce53c6c4d2782d250c4465d35c736c.jpg

于非闇 牡丹

20世纪50年代,是于非闇创作高峰时期,他的工笔花鸟风格已臻成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存世。于非闇曾说:“我画牡丹不死守陈法,而要尽态极妍,比真牡丹还要漂亮鲜艳。”。1951年作《牡丹》就是其风格典型、技法突出的佳作。他早年家中曾种植彼时连京城都没有的牡丹名种,又常去故宫、中山公园等细致入微地观察牡丹。这幅绘画描写的就是故宫“御苑绛雪轩前一枝”,牡丹名品“赵粉”。在画法上,他先以浓墨勾出枝叶的形状,然后用淡墨对叶片进行分染,层层叠加,暗部色重,受光面色轻;待叶片的体积感出来后,再以青绿罩染叶片,反面叶略染些石绿,增加质感。三朵牡丹姿态不一,各具妙趣,技法采用双钩填色,用笔极为细腻,淡粉染色,调色十分清雅,染一次罩一次矾水,将色固定以防底色浮起,再调淡赭红从根部统染,花瓣的背面以及花蕾颜色略深,突出阴阳向背,最后用分染法将色调自然晕散,层次渐变平和,使牡丹花朵展现出生动鲜活、惟妙惟肖的姿态。花茎和枝干的表现借鉴西方的光感、质感和立体感,前后的空间位置和枝干的凹凸效果十分明确。整幅画作,造型精确,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到,色彩清新脱俗,又富于变化。画面的空间感和场景感,呼之欲出,牡丹鲜艳多姿,美好和生动洋溢于纸上,比真实的物象更具感染力,意境更为丰富。

1949年以前,精神苦闷的于非闇,只能寄托吉祥题材的绘画来缓解心灵上的压抑。他画凤凰牡丹,取名“凤吹牡丹”;画白头翁牡丹,题作“富贵白头”。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给年过花甲的老画家很大鼓舞,这时他的绘画是发自肺腑的喜悦和对新中国深切的赞美,他将内心的欣喜付于笔端,开拓了工笔花鸟画新的表现题材和手法,创作了“牡丹白鸽”“梅竹双鸠”“美人蕉”等题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一时期,他最杰出的作品是《和平繁荣》大横幅,绘各色牡丹三十六朵,鸽十只,八翔于天,二栖于石;在明亮的青地子上,烘托出绚丽多姿的物象神态,象征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勃勃生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0/1e45aa7990586044a42a3fe974b5a99c.jpg

于非闇 滇茶鹁鸽图

于非闇是一位兼善多能的艺术家,其书法起迹于欧阳询,落足于宋徽宗赵佶,坚韧中柔媚特殊,具有耐人寻味之美,是近代精于“瘦金书”的第一人。于非闇早期学习怀素《自叙帖》草书,回旋飞舞,裨补画法良多;精篆刻,宗西泠名人作品,通晓汉铸印精髓,有印谱传世;善制色,写有《中国画颜料研究》专著。《怎样画花鸟画》一书是他毕生绘画实践的结晶,也是人们研究学习花鸟画的指导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3fc1726e0db71ae7095c7096603c3cd4.png

于非闇 荷花蜻蜓

在20世纪中国画坛,于非闇对工笔重彩花鸟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传承两宋院体花鸟画的技法精粹,“黄家富贵”的钩填画风,“徐熙野逸”的勾勒画风,宋徽宗赵佶的“宣和体”画风,特别是重彩设色“近看薄、远看厚”的设色技法,都在他的笔下,得以继承和创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120ef1715e8069ab2eb8cc30074accbf.png

于非闇 《花卉草虫》

于非闇注重通过写生观察物象情态,也擅于借鉴民间绘画中优秀的技法,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结合“院体画”富丽堂皇的装饰性,“文人画”飘逸雅致的内涵性,“民间画”淳朴通俗的寓意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于非闇以感恩般的情怀,创立了符合新中国气象和人民大众审美情趣的“于画风格”,充满着蓬勃生机和明丽阳光。创作之余,于非闇投入精力传授培养出一批新一代工笔花鸟画家,与张大千一起,共同培养出了以俞致贞、田世光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工笔花鸟画家,开创了国家高等美术教育传统工笔花鸟画教学的技法范式,奠定了有“京味儿”特色的“京派”工笔重彩花鸟画形式。并将自己对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精湛研究,以及对中国画使用的笔、墨、纸、绢、颜色等经验之谈,毫无保留地、详尽细致地著述在《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于非工笔花鸟画选集》等著作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10/21f3d8e088383b22b9b3c7756d578cf6.png

于非闇《梨花翠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党所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对于我这个有些一知半解文学艺术知识的人来说,是给了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力量的。我在旧社会学习工笔花鸟画14年,不如我在新社会6年的成就。”这是于非闇自己说明了他在解放以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这个变化,推动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在创作实践中和新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完成了新的艺术风格。于画的新风格标志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花鸟画领域中实践成功的一个典范。

于非闇把生命的最后十年无私的奉献给了他所热爱与感恩的新中国。他参与了1955年与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等为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和平大会而创作的《和平颂》,先后完成了为斯大林、金日成、胡志明、苏加诺等人的创作任务,并为外交部、对外友协、国家体委、北京市等部门创作了多幅作品。多幅代表性作品,分别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以及多所美术院校收藏。

作者:秦岳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