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去景德镇画瓷,并非一时兴致所至,而是去实现自己新的艺术探索。虽然以前也多次画过一些瓷盘之类,但都是受人之邀,瓷界的朋友或厂家带些坯来,临时挥毫,谈不上什么研究,浅尝辄止。但我对画瓷的兴趣却是越来越浓了。这次是真想扎下去学习研究,并带学生去上陶瓷绘画实践课。
中国的国画和陶瓷,都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式样,同时又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我想一个中国画家应该对陶瓷艺术有所涉猎。外国的许多艺术大师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徜徉于陶艺之中,像毕加索那样,他的陶艺成为他艺术成就的重要一面,陶瓷绘画同他的架上绘画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我国早期在陶瓷上绘画多为工匠所为,所画也多是纹饰纹样,装饰化了的景物。到了瓷艺发展的盛期,在瓷器上绘画风格和样式都丰富了许多,绘画性也更加强了,但绘者仍然不留名,画史上更少有记载。直到清末民初,名家的绘画与名瓷结合才逐渐兴盛,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陶瓷艺术的发展。景德镇的“朱山八友”,就是近百年来在景德镇出现的八位画瓷名家,他们的绘画功底很高,各有风格。他们在瓷器上如画国画一样地挥写、勾斫、皴、擦、晕、染、渲,一样地题款留名,所做不是装饰性强的纹样,而是神趣,笔墨俱佳的中国画。他们绘画的高超技艺,大大提高了陶瓷的品味,扩大了审美领域。到了近代,许多知名画家也都喜欢在陶瓷上作画,其中不乏大师级画家。上世纪70年代初,朱屺瞻、唐云、程十发等人都曾专程到景德镇为国礼画瓷,刘海粟、董寿平等许多画家都有传世瓷作。近来听说某大出版社筹资组织一批国画家到景德镇画瓷,并计划出版画家画瓷的系列丛书,这定会起到推进作用。
我们这次去景德镇一行五人,我带着博士生张鉴、硕士生张勤,他们都是专攻花鸟画的。还邀请了陆光和王昕煦二位。他们是颇具眼力的行家,陆光先生在景德镇有许多亲朋好友从事瓷艺陶作,他的叔父陆如,就是当代陶瓷大师,当年朱屺瞻先生到景德镇画瓷,陆如先生也曾陪同。一下火车,青年陶艺家曾亚林来接。我们先拜访了陆如先生,他长我两岁,曾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过,他的国画功底非常好,尤擅梅兰竹菊,是“青花”大师。我们又拜访了李进大师,李进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圈子里极有威望。李进的夫人是位青花高手,儿子是陶瓷研究所刊物编辑,是专门研究材料的,我向他讨教了许多关于釉彩的知识,儿媳余磁是位多次获奖的青年陶艺家。还有曾维开大师,他把他的工作室也让给我们用。在景德镇的半个多月中,这些朋友为我们做全面指导和服务,有时亲自为我们买胎备料,有时是教练,有时还亲自充当“助手”。
我们的营盘是扎在秦胜照三姐妹开的窑厂里,秦家大姐在北京开过店,设过窑炉,许多北京画家都在她开的店里画过瓷,并且建立了很深的友情。她的办公室里有力群、丁井文、张世简、李宝林、马海方等许多画家的作品。丁井文先生病故前她还专程到北京去看望,她说话时眼里含着泪花,这种情谊使我十分感动。她的二妹是厂长,亲自烧窑,当瓷器一装进炉,她便日夜守护,夜不能寐,那种敬业精神也使人感动。
在我们周围聚集了很多人,这是一个学习研究的班子,又如一个战斗的集体。一天到晚除了画瓷、烧制之外,还要看博物馆、陈列馆、窑址、窑厂、材研究所、材料店。满脑子是釉上、釉下、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新彩、色釉、综合彩,满脑子都是器形和各种工艺技法刻、填、喷、绘,流、吹,洒、雕。我沉浸在这样一种工作氛围中,忘了休息和疾病,短短十几天中,取得了创作和教学的双丰收。
在教学方面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我要求他们先看书,找资料,看博物馆,以自学为主,并在实践中加强文字总结。平时我和同学们一起画,使学生逐渐理解形、饰、质、光、色、法是陶瓷艺术的六大语素,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重点就器形和色彩两方面做了具体讲解和要求。
因为瓷器是有着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形体,是画的载体和舞台,画是通过器形来展现的,画随着器形上的空间变化,造成了不同的视觉效应,观看时移步换形,变化十分丰富,这是瓷的魅力。如何使画与瓷相得益彰,这不但与选器、布局有直接关系,而且器形与绘画内容、形成、方法、材质,特别是空间的关系都要相当讲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立体空间的思维能力,置陈布势能力,同时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画的四维空间,散点透视的理论都是很有帮助的。
我要求学生充分了解陶瓷色彩的丰富与特有质感。中国就是一个色彩的王国,绘画色彩、民间色彩、陶瓷色彩、服饰色彩、染织色彩、建筑色彩、漆器色彩等等构成了民族特色极强的中华色彩系列。我认为中国的陶瓷色彩极有特色,在世界色彩宝库中独树一帜,中国陶瓷色彩有着最丰富的色相,名称之多、之美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通过各种釉料、彩料,经过火的加工,色彩通过体面、质地对光的吸收反射而产生的各种光效应,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对色彩的把握处理能力和美的欣赏能力。我想通过陶瓷色彩的深入研究,对中国画色彩会起到进一步推动作用。我喜欢陶瓷色彩所表现的浓郁绚烂,也喜欢它特有的飘逸清明,天然材质经过火的洗礼,自由渗化的特有趣味和千变万化不可预料的生动效果都使我着迷,努力去把握并尽情去发挥那意想不到的美妙。
回到北京,我的心情还难以平静。陆光先生在住地安装一小型电窑,我也可以在北京继续画瓷了。
作者:郭怡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