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看题目,你笑了吧? 公认广州青年山水高水不会画画?玩笑开大了吧?
雷铎正色答曰:非也。
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西有两种画画:一是西人的油画,尤其古典油画,比如蒙娜丽莎,那是画出来的:点、线、面;光、影、形;透视、解剖、比例……,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的画画,又分两种,比如唐代工笔人物画,虽用线,更用五彩,求“象”为上;
第二种:市井工笔画,老太太全说画得真象,那葡萄还在滴水呢!
中国人不会画画咋有今天一部煌煌大观的中国国画史?
答曰,唐宋高手,即便是“画人(画家)画鱼也是兼画带写的;南宋之后,文人画大兴其道,渐渐衍为正宗,例如从苏东坡、米芾,到黄公望、文征明;从“明清四僧”到“扬州八怪”,他们是“写画”。
文人“写画”,与“画画”何异?
曰:大异哉!
写画者:一,须得书妙,方得能“写”;二、轻形重神,神中重笔,笔笔有来历,笔笔有看头,象北平老戏迷看京剧叫“听戏”,去了剧院闭着双眼听,听的就是这个演员(比如梅兰芳)的唱句或念白道白与盖叫天差别何在?韵味何在?因为比如《霸王别姬》剧情看了三十回,倒背如流了,还用看么?
这听的,便是各家声音不同的“用线”。
当然,山水画不止用线,也用点、用色,但点和色与线条皴法同理:米家点和苦瓜和尚点便大异其趣。
所以,西画好比西方话剧,是“舞台上的电影”,而东方戏剧,则是“舞台上的音乐与舞蹈”,这就好把同一个景色照片和木刻之间的差别了。
算来刚好30年前,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幸目睹了据说是中国幸存的六部四色(加墨则五色)水印版《芥子园画谱》,我才明白我们临写一色雕板印刷的《芥》谱是完全被误导了:真正传神的《芥》谱,线条条条会说话;简单的朱、褚、青、绿四色也会说话——因为是水印,墨和线全部能“分五彩”。
好,话说回来,山水画家画山不象山,画水不象水,还叫画家么?当然不叫,因为没入门,线条为造形服务,图式、造型还是要的;但重要问题在于:造型已退居二线,赏画人(而不是买卖画的商人)看重的第一是画家的线条修炼(例如“笔力”),以及其后或其上的学养、意境以及由此构成的“气象”和神韵。
以前,吴子英画国画,那应该是较早的事情,他还不大的时候,他的师公陆俨少和父亲吴静山已经教他坚持“画是一点点写出来的”,当然,悟懂这个过程是要许多年前。
我看见子英第一本画册,还在画画,当然看他文理一堂的画展,已多是写画了。近期,他为我的抚松书院画了一幅丈二大山水,那基本上全是线条的组合,是“写”出来的。又看了他传真过来的此次画展作品,越写越精采,越写越有味,比如,子英现在画云,粗线条,大圆转,不象真云,但更象云:云的动态。“很象画”,便不成熟。
四十而不惑,子英早熟了。
再说子英的用色:大片浅绛甚或从背后上,令其渲染晕化;十块青绿,从正(此学忘了)面抹,且为东北人踩高跷的脸上腮红,简直是胡乱塗,这看似马虎,其实又对了,以不似求似,白石老人说过多少次了。色中真谛,子英也味到了。
祝贺子英开始不会画画了!严重重祝。虽不始于今日,但应是熟于今日。
中国当代"艺二代"既是艺术世家的光荣,但同时,做为儿女,他们心负压力:太弱则有辱家聲,但要強过父辈,则谈何容易,所以,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艺二代"是直接把父辈的风格依样"拿过来"的,他们必须证明他们是他们自已而不复父辈的投影。同样,我发现,子英较诸乃父,不是更加西化或新潮了,而是更中化和复古了。以我的判断,这是个极好的消息。
我想,下一步,子英会用更多气力在“气象”和“神韵”上,因为,这个,须更多画外的其他学养的感悟,现在已经不错,但是肯定不够,否则,全国五百万“画画”大军,十万“写画”兵团 ,你为何从军阵中鹤立群鸡?(故意的)
一线,二墨,三色,四气象,五神韵,画列象八大,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点“朱耷”味,够了。
子英其可期也。
甲午年六月初十
雷铎急就于抚松书院
雷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
国家一级作家
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著名书画家
吴子英不会画画
看题目,你笑了吧? 公认广州青年山水高水不会画画?玩笑开大了吧?
雷铎正色答曰:非也。
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西有两种画画:一是西人的油画,尤其古典油画,比如蒙娜丽莎,那是画出来的:点、线、面;光、影、形;透视、解剖、比例……,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的画画,又分两种,比如唐代工笔人物画,虽用线,更用五彩,求“象”为上;
第二种:市井工笔画,老太太全说画得真象,那葡萄还在滴水呢!
中国人不会画画咋有今天一部煌煌大观的中国国画史?
答曰,唐宋高手,即便是“画人(画家)画鱼也是兼画带写的;南宋之后,文人画大兴其道,渐渐衍为正宗,例如从苏东坡、米芾,到黄公望、文征明;从“明清四僧”到“扬州八怪”,他们是“写画”。
文人“写画”,与“画画”何异?
曰:大异哉!
写画者:一,须得书妙,方得能“写”;二、轻形重神,神中重笔,笔笔有来历,笔笔有看头,象北平老戏迷看京剧叫“听戏”,去了剧院闭着双眼听,听的就是这个演员(比如梅兰芳)的唱句或念白道白与盖叫天差别何在?韵味何在?因为比如《霸王别姬》剧情看了三十回,倒背如流了,还用看么?
这听的,便是各家声音不同的“用线”。
当然,山水画不止用线,也用点、用色,但点和色与线条皴法同理:米家点和苦瓜和尚点便大异其趣。
所以,西画好比西方话剧,是“舞台上的电影”,而东方戏剧,则是“舞台上的音乐与舞蹈”,这就好把同一个景色照片和木刻之间的差别了。
算来刚好30年前,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幸目睹了据说是中国幸存的六部四色(加墨则五色)水印版《芥子园画谱》,我才明白我们临写一色雕板印刷的《芥》谱是完全被误导了:真正传神的《芥》谱,线条条条会说话;简单的朱、褚、青、绿四色也会说话——因为是水印,墨和线全部能“分五彩”。
好,话说回来,山水画家画山不象山,画水不象水,还叫画家么?当然不叫,因为没入门,线条为造形服务,图式、造型还是要的;但重要问题在于:造型已退居二线,赏画人(而不是买卖画的商人)看重的第一是画家的线条修炼(例如“笔力”),以及其后或其上的学养、意境以及由此构成的“气象”和神韵。
以前,吴子英画国画,那应该是较早的事情,他还不大的时候,他的师公陆俨少和父亲吴静山已经教他坚持“画是一点点写出来的”,当然,悟懂这个过程是要许多年前。
我看见子英第一本画册,还在画画,当然看他文理一堂的画展,已多是写画了。近期,他为我的抚松书院画了一幅丈二大山水,那基本上全是线条的组合,是“写”出来的。又看了他传真过来的此次画展作品,越写越精采,越写越有味,比如,子英现在画云,粗线条,大圆转,不象真云,但更象云:云的动态。“很象画”,便不成熟。
四十而不惑,子英早熟了。
再说子英的用色:大片浅绛甚或从背后上,令其渲染晕化;十块青绿,从正(此学忘了)面抹,且为东北人踩高跷的脸上腮红,简直是胡乱塗,这看似马虎,其实又对了,以不似求似,白石老人说过多少次了。色中真谛,子英也味到了。
祝贺子英开始不会画画了!严重重祝。虽不始于今日,但应是熟于今日。
中国当代"艺二代"既是艺术世家的光荣,但同时,做为儿女,他们心负压力:太弱则有辱家聲,但要強过父辈,则谈何容易,所以,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艺二代"是直接把父辈的风格依样"拿过来"的,他们必须证明他们是他们自已而不复父辈的投影。同样,我发现,子英较诸乃父,不是更加西化或新潮了,而是更中化和复古了。以我的判断,这是个极好的消息。
我想,下一步,子英会用更多气力在“气象”和“神韵”上,因为,这个,须更多画外的其他学养的感悟,现在已经不错,但是肯定不够,否则,全国五百万“画画”大军,十万“写画”兵团 ,你为何从军阵中鹤立群鸡?(故意的)
一线,二墨,三色,四气象,五神韵,画列象八大,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点“朱耷”味,够了。
子英其可期也。
甲午年六月初十
雷铎急就于抚松书院
雷铎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
国家一级作家
广州艺术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著名书画家
作者:雷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