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特别关注绘画是一种修行 记青年油画家童雁汝南

  人脸,人脸,还是人脸。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没有神态,没有清晰的五官,甚至,连眼睛都不那么明显。

  这是一个小型油画展,通体墨绿的外墙阻隔了门外车马的喧嚣,每一幅画挂在墙上,四四方方,一样大小。游人跨门进来,仿若浮生上岸,在昏黄的灯光下,仔细研读着面前的油彩。

  童雁汝南15年心血的精华,都挂在了这里。1998年,他确定了自己绘画的风格,正面、平涂的人物头像,每张都是41cm×33cm大小;1999年,他租下西湖边这幢老房子,办起这个西湖当代美术馆,要为浙江美术圈做一点事。

  14年下来,他在这里为知名的不知名的艺术家办了近100场画展,今天这场,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

  艺术不是为了让人人都能看懂

  有一次,童雁汝南给一个女模特画肖像画,画完女模特急哭了:“怎么画得这么丑?”但是她丈夫却挺高兴,认为正是画出了她的神韵,即使在一百幅肖像当中也能一眼认出是她。

  “艺术有它的纵深感,它不是时尚,不是为了让人人都能看懂。”童雁汝南说。

  他的画,都是平涂的背景和几乎不变的风格,每张画面中的形象都是模糊的。那些笔触、颜色看似简单,但他画了15年。

  “有一个惯性,才会有穿透力。”童雁汝南这样解释他在风格上的坚持,“虽然看着是15年来每天不断的重复,其实恰好相反,每一张脸都是鲜活的,不可复制的。”

  2006年9月,一场名为“匙??开启当今中国艺术之门”的画展在菲律宾国家博物馆举行,童雁汝南带着他的系列作品《满觉陇的同志们》和靳尚谊、何多苓、王沂东等画家一起参展。在这组作品中,他用许多小幅油画记录了杭州一个叫满觉陇的村子里多数村民的脸,这些作品都没有用精确而刻板的绘画手法,却让人感觉栩栩如生。

  童雁汝南的重点,在于画面的整体感。他的模糊,恰恰是庖丁那把解牛之刀的精准。

  1998年,法国抽象画大师德布雷年访华。在参观潘天寿纪念馆时,他说:“潘天寿画得非常好,但画鹰时要是不画眼睛的话,会更好。”这句话,对童雁汝南影响很大。眼睛是脸部最能传达情感的器官,却也是最容易把画面对象化、外化的器官,所以童雁汝南从不重点刻画眼睛,而是通过整体画面的传神,“进入到人物的本真”。

  他定下画的尺寸,他自己称之为“永远的41×33”。这个尺寸,也是他绘画的一部分。莫兰迪一生只有几只瓶子,塞尚留下的也只有几只苹果,而童雁汝南至今15年的油画生涯中,也无非几幅肖像。换言之,提起童雁汝南,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他那“永远的41×33”的肖像油画。

  但是他并非想和大师们比肩。“西方美术史大概就是一个肖像画的发展史。发展这么久,现在肖像画到底还有哪些突破的可能?”15年前,他选了这么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主题,然后定下这么一个没有太多张力的尺寸,因为“被积压的空间越小,它的爆发力就越大。限制越多,天地就越宽。”

  把自己塑造成匆匆一瞥的心灵漫游者”

  2013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童雁汝南的小幅油画肖像作品拍得74万多元,平均每平尺15万元,刷新了75后青年艺术家的最高单价。

  “75后青年艺术家”,这是童雁汝南最近才给自己加上的头衔。以前,他在个人简介里从来不写出生年月,以至于艺术圈里很多人看了他的画,以为他是个上了年纪的老艺术家。这导致很多青年画展他都没法参加,而他参加的画展,“同年代的画家很少,最少也是60年代的”。

  如果不从年龄看,童雁汝南确实是老艺术家。4岁开始学书法,6岁随李可染先生学习国画,在欧阳中石先生家学习书法。8岁,江西省文联专门为他和姐姐童靓举办了一个书画联展,主持开幕式的,是时任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9岁,时任文化部部长高占祥为他赋诗一首:“墨染千杯水,笔下能生花;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

  这么多年的艺术生涯,在被问到受哪位艺术家影响最大时,童雁汝南答不上来。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评价他“把自己塑造成匆匆一瞥的心灵漫游者”,的确,他从不去思考什么画风,也没有什么策略,“所有东西都是自己长出来的”。

  从小练习的书法和国画,到研究生上的雕塑课程,这些是他长出这些“东西”的土壤,“起码对空间的理解就不一样”。有同行评价他:“油画是很难看出笔从哪里起从哪里落的,但是童雁汝南的画可以。”

  童雁汝南有一个观点,认为所有艺术的源头,都是从老庄那来的。“人对宗教最深刻的要求,在艺术中都得到了解决”,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创作,最终能指向“画可通道”中的“道”。而达到这个境界,要把对象中外在的、附加的、主观的成见放下,这也是他的画不考虑策略,不考虑技术的原因。

  联系童雁汝南是一件难事。因为白天怕影响创作,他的手机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才会开机。他的画成功率很低,画很多张才能成功一张,而一张画成不成功,要放一年才知道。

  他说他是个没有野心的艺术家,但是他将广泛涉猎的艺术功底,铺陈在肖像这一小块上,以此进行对绘画艺术永无止境的探索。他对绘画的无限忠诚和敬畏,正是他在绘画上的野心。

  只有整体的创新,才会有个体的进步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助理给童雁汝南送来一封邮件,来自国外的某个艺术机构,内容是谢绝了童雁汝南提出的合作举办国际美术展的邀请。

  这个展览,是童雁汝南近期工作的重头。他筹划着明年在北京给西方近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来一个集中展览,并通过系列论坛和文献出版等活动,推动中西文化深层互通,阐述全媒介图像化时代下架上绘画的意义。

  这个国外机构,是童雁汝南拟邀请的众多合作机构中的一家。对方的意思是,这么大的活动,其中一个子项目他们都要做三年,整个要在一年之内完成根本不可能。

  既要创作,又要策展,这是童雁汝南目前的状态。在这个行业浸淫这么多年,他认为国内没有一家真正好的艺术机构,也缺乏好的策展人,所以,很多事他只能自己干。

  这和整个艺术圈的生态环境有关。一方面,浙江艺术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就不太理想,而上下游的艺术机构和策展人又不给力,造成了整个大环境缺乏集聚效应。

  “浙江好的画家基本都去北京了。”童雁汝南说,“艺术家想出位,想拉开与其他艺术家的距离,就要削尖脑袋,想各种策略,这对他的创作伤害很大。”

  有一年,国际上最著名的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博会派代表来华搜寻参展作品,找到童雁汝南给他们推荐好的藏家。但是在浙江,童雁汝南找不到真正好的藏家,“都是小老板,以炒作赚钱为目的,没有艺术追求”。最后,他只能推荐了几个上海的藏家。

  但他还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做点事。2009年,童雁汝南与杭州创意产业办合作,启动了“杭州青年艺术家发现计划”,前前后后策划了40余个展览。现在,他也一直在发现和培养青年艺术家方面做一些努力,不仅为一些没出名的艺术家办展,也会推荐藏家买他们的画。

  “老庄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只有整体的不断创新,才会有个体的进步。”童雁汝南始终在用老庄的精神,作为他融入当代艺术发展的策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