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曼生壶看文人对紫砂工艺的影响

2015-09-15 10:44

  紫砂茗壶作为最佳的茗饮茶器,历来受到文人的偏爱。而文人们对紫砂壶的影响,也一直不断。如明代万历年间最负盛名的制壶艺人时大彬就曾听从大名士陈继儒的建议,改制小壶。另外,在为数不多的出土的时大彬壶中,还发现他曾在一件提梁壶壶身上镌刻有“吟馀养浩然、大彬”这样的铭款,可见这件作品完全是为迎合文人的爱好、意趣而创作的。又如约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惠孟臣,也常有在壶底镌刻诗文铭款的习惯。据有关记载,所见有“清风拂面来、孟臣”;“水浸一天星、孟臣”;“叶硬经霜绿、孟臣制”等等,可知惠孟臣也是一位深受文人影响、熏陶的紫砂艺人。

  但是,在紫砂文化史上,文人对于紫砂工艺施加影响,最为重要、最有意义的表现形式,莫过于清嘉庆年间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创作“曼生壶”。

  陈鸿寿是浙江钱塘(金杭州)人,字子恭,号曼生,又号种榆道人等,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与道光二年(1822),享年55岁。他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曾受业于浙江巡抚阮元创设的“诂经精舍”、得阮元赏识,嘉庆六年(1801)以拔贡步入仕途,官至淮安同知。他又拾乾嘉年间的著名文人,名士风流,于诗文、书画、金石篆刻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在篆刻界尤被誉为“西泠八家”之一。嘉庆中年,他在任溧阳县令时,对于毗邻宜兴生产的紫砂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亲自设计茗壶款式、据称有十八种之多,种就是后人所称之“曼生十八式”、或简称“曼生壶”。从现尤的资料分析,“曼生壶”的风格特征是:器形款式古雅简朴,多几何形;每一壶式均对应题刻诗文铭句,文学趣味浓郁,这些诗文铭句的作者,除陈鸿寿之外,还有其幕友江听香、高爽泉、郭频伽、查梅史等多人;壶底的铃印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四字,少数出现“桑连理馆”四字印;(“阿曼陀室”与“桑连理馆”都是陈鸿寿个人的斋室名)另把下多有“彭年”二字小章。

  紫砂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因而就紫砂的创作而言,既是传承也是开拓,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传承也就离开了特性,没有了开拓也就缺乏了活力。紫砂器具数百年经久不衰,尤其以曼生壶为代表,给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财富。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