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93年,美国《时代周刊》把封面给了中国艺术家方力钧打哈欠的光头,而艺术家作品中的光头人物形象,有时嬉笑,有时发呆,其简洁纯粹的力量和大尺幅的视觉冲击力,至今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进程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符号。
2015年的某天清晨,艺术家方力钧在名为“开悟”的微信群中发送了两张他刚刚画的水墨线描,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群里的艺术家们都疯了似得各自上传自己的各种有趣的作品,最终的场面是一片欢腾。这些作品很难准确界定属性:草稿?小作品?涂鸦游戏之作?作品既与他们各自被符号化的代表性风格相关,却又不同。这种感觉,让塑造中国美术史的艺术家们兴奋不已,他们仿佛回到了自己最本真、最纯净、最能表现自我内心真实状态的时刻。
方力钧戏称自己的线描是十八描之外的“气若游丝描”,这种手稿式的作品或者是在“创作”之余的一个身心放松,或者是在旅行间隙的一次见缝插针,总之它们是在艺术家精神出窍的“气若游丝”状态下出现的,与其说是艺术家创造了它们,不如说是这些形象自己在艺术家不设防的状态下趁机找到了艺术家。
艺术家方力钧随笔作品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形成某种标志性的风格,是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结果。然而在市场化的局面下,由于其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艺术家或许会屈从于市场从易于辨识的角度而提出的风格化与标签化的要求。然而,从那些或许并不是为了市场刻意创作的小型作品,在与那些主导性的风格化之后的作品之间形成的某种互补性关系中,人们能够可以更加全面的窥见艺术家的多样统一性。
策展人吴鸿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契机,由吴鸿策划、亿利艺术馆主办的“倒叙的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展览于昨天下午(9月12日)4点盛大开幕。展览的三个主旨线索涵盖三个方面:艺术家“作品”之前的作品、“艺术史”之前的艺术、“风格化”之外的艺术家。
虽然展览集聚了中国当代艺术界最具有符号性的代表艺术家,但你却无法看到他们最具风格的代表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非制作性的小幅作品。亿利艺术馆馆长张海燕说:“只有在自由状态下的创作,才是真诚和发自内心的,同时会给欣赏者带来感动与共鸣。或许是临时性的记录,正是因为其”非完整性“和”非完成性“,它才有可能是艺术家在没有考虑技法和理论前提的不自觉状态下,最为接近自己的精神自由和心性真实的一种结果。”
策展人吴鸿表示,所有形式的前提都是从今天的当代艺术现状回归到某一个原点,从而揭示其背后的象征性,也正是这种象征或许会昭示一种迹象、一种趋势,以及艺术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开幕式及展览现场
艺术家方力钧向友人介绍参展作品
代表艺术家作品展示
本次展览作为“创世纪:裂变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展的启动展将持续至2015年10月13日。主办方亿利艺术馆基于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尊重艺术原创,努力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提供平台与交流机会。展览期间,亿利艺术馆将举办艺术沙龙、研讨会等活动。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签到时间:2015年9月12日下午三点半
展览地点:亿利艺术馆(北京市前门东大街23号院内)
参展艺术家名单:(以汉语拼音排序)
陈亚峰 邓箭今 丁乙 范勃 方力钧 管怀宾 何多苓 井士剑 李津 李路明 马六明 毛旭辉 毛焰 庞茂琨 庞永杰邱光平 祁志龙 苏新平 尚扬 宋永红 王广义 王劲松 魏青吉 王易罡 徐冰 薛松 伊德尔 岳敏君 杨茂源 杨少斌 袁晓舫 叶永青 赵能智 张晓刚
凤凰艺术伯牙北京报道责编 Ichabod
作者:Ichabod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