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0-14 10:35
希拉·贝歇(Hilla Becher)
(雅昌艺术网讯)德国女摄影家希拉·贝歇(Hilla Becher)和她的丈夫伯恩·贝歇(Bernd Becher)组成的夫妇摄影组合在世界建筑摄影上的影响久远而深刻。他们是德国极具影响力的概念摄影艺术先锋与教师,他们实践的“类型学”摄影,创造了享誉全球的 “贝歇学派”(Becher school)。据外媒消息,2015年10月10日, “贝歇学派”的“掌门”希拉·贝歇逝世,享年81岁。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贝歇夫妇以无表情拍摄为技术特征,专注于记录德国古老工业建筑,通过他们自己的创作,更通过他们的学生引起强大的杜塞尔多夫效应,从而引领了当代摄影的方法论、技术美学与风格潮流。他们的艺术风格与工作手法也对于中国当代摄影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继美国式古典纪实摄影与之后的新纪实摄影一度风靡中国之后,随着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的逐步深入,人们赫然发现,在欧洲还有如“贝歇学派”这样的介于观念艺术与纪实摄影之间的摄影实践。正当此时,中国大地上的社会景观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生迅猛的变化。一些社会意识敏锐的摄影家,也尝试使用图鉴式的手法,给一些引人注目的社会景象与人造物分类编造并且视觉目录。
贝歇夫妇
一个主题拍了一辈子
希拉·贝歇,1934年生于波茨坦,1957年与伯恩·贝歇(1931—2007,生于德国锡根,曾师从著名画家卡尔·吕兴学习绘画和素描)她的丈夫相识在杜塞尔多夫的一家广告公司,1959年,开始合作拍摄和记录日渐消失的德国工业建筑。1961年宣布结婚并一道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他们导师是一位和善的图形学教授,两人由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摄影搭档之旅。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在贝歇夫妇的创作初期,那时的德国还没有记录和保存各地面临消失威胁的工业建筑的意识,而这些工业设施,如冶炼高炉、矿井、水塔对于伯恩·贝歇的童年曾十分重要,成为了他们摄影记录计划的起点。于是,他们在冬季的月份里,灰暗的天空下,用极为保守、清晰得没有任何瑕疵的画面如实记录下这些工业建筑,不注入一丝人为的情感,没有任何表情、刻板地显露出基本的物理特征。这种无表情拍摄一直是夫妇俩唯一采用的技术手法,这确实符合他们留存文献资料的初衷,也特别体现精准的德式风格。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当时的德国并未完全接纳贝歇夫妇冷冰冰的记录图片式的艺术。不过,来自纽约的波普艺术还是在相对较早的时候在德国登陆了,这就为概念艺术以及极简主义作了铺垫。接着这对夫妇的作品才陆续在一系列重要的展出中开始露面。1975年,他们与罗伯特·亚当斯、斯蒂芬·肖尔等摄影师的作品共同参展美国“新地形学”摄影展,这个展览影响了整整一代的摄影师。到了80年代,贝歇尔夫妇的类型学作品成为博物馆的主要展品之一。1990年,贝歇夫妇作为德国艺术的代表参加了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并获得了雕塑金狮奖。2004年,贝歇夫妇获得当哈苏基金年度大奖。
希拉和丈夫伯恩·贝歇(Bernd Becher)在近50年的时间里,持续拍摄德国境内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中正在消失的工业建筑,记录人类工业时代的遗迹。这些图像成为德国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并在当代摄影史上具有持久的影响。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贝歇夫妇摄影作品
享誉全球的“贝歇学派”
贝歇夫妇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学才是他们的最大影响力所在,他们的学生构成的“贝歇学派”左右了当代摄影的潮流走向,形成了强大的杜塞尔多夫效应。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最初并无摄影系。摄影系是1976 年开始设立的,也就是伯恩·贝歇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的那一年,在他之前,这座学院一直排斥摄影,虽然德国的其他一些大学已开设了摄影专业,但并不是特别成功。而这个虽小但却十分出众的艺术学院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摄影人才。
自贝歇夫妇共同复兴纪实摄影以来,整整三代艺术家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摄影艺术的领域。他们对当代摄影的影响颇为深远,师出二人门下的著名摄影艺术家包括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Struth),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和安德烈·古尔斯基(AndreasGursky)等等。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