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新写实油画三巨头

  郭润文徐唯辛范勃三位先生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郭润文更是荣为第十届全国美展最年轻的油画评委。三位先生以鲜明的图式语言,卓越的个人技术,高雅的艺术格调,成为执中国油画之牛耳的角色,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写实油画园地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郭润文是中国油画家中将“宾卡斯技法”继承得最好并有所发展的画家,也是作品图式经常被模仿的画家之一。精致的画面语境和繁复的制作技术是郭润文作品的重要特征,谨严的油画制作程序使得郭氏创作非常费时耗力,但也为他火爆中国画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观郭润文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早期的作品带有些许矫饰的意味,叙事手法为传达其作品思想的主要途径。但行至近年,郭润文的作品渐蜕浮华,更加趋于理性和宁静,试图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构架,于烦嚣的尘世中,为观者在视觉上营建一个诗意的、安宁的心灵空间。也许这正是郭润文在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的表现。   郭润文佳作迭出,但在我这个执文字为业的人眼里,最为推崇的当数《艺术家的故事》、《永远的记忆》和《落叶的春天》。在这三幅作品中,郭润文以诗人般的情怀,在画布上尽情挥写着自己情感的轨迹,用一个个不为人注意却又动人心弦的视觉符号来宏扬人世间美好真情,如《艺术家的故事》中那张稚童所画的小鱼;《永远的记忆》中母亲的日记残片;《落叶的春天》中与春泥一体的一枚枚落叶……面对它们,无须任何多余和苍白无力的诠释,观者就能轻易感受到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一种灵魂上的震撼。郭润文的作品是用“真善美” 在镌刻着观者的记忆。   徐唯辛是一位极具人文精神的现实主义画家,在中国当下像他这样长时间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作品来深刻反映、诠释的油画家实不多见。徐唯辛以画尺寸巨、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见长。他的代表作《馕房》、《欢乐的库尔帮》、《酥油茶馆》、《圣地拉萨》、《酸雨》和《工棚》等件件都是这类宏篇巨构。徐唯辛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一丝不苟,他的一幅画动辄画几年,就拿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的《酸雨》为例,前后历时两年,其间徐唯辛反复修改,乐此不疲,仅变体画就画了若干幅,劳动强度可想而知。此外,徐唯辛每次完成一幅大作之后,他都要写一些“日记”、“琐记”之类的创作心得。难怪徐唯辛在圈内有“劳动模范”的美称。徐唯辛还是一位在艺术上永不知足的画家,从他的“新疆题材”、“藏族题材”、“环保题材”、“**题材”,以至到近年的“民工题材”和“核风景”等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他在创作上不断探索的痕迹。徐唯辛从不以一种题材或驾轻就熟的技法,在那里无味地克隆自己,讨好业界权威,献媚画商,相反他以一种令人尊敬的艺术态度,在一次又一次实现自我挑战。每一次创作题材的转变,都是徐唯辛一次全新的艺术和精神的蜕变,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厨师,在不断地做观众喜欢吃的艺术大餐。   2004年,徐唯辛的“民工题材” 力作——《工棚》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这既说明社会对这件作品的认知,也说明徐唯辛创作题材的选择一直是在“与时俱进”。 其实徐唯辛对“农民工”的关注早在1998年就已经开始。记得在油画《酸雨》问世后不久,有一次我和徐唯辛在广州美术学院教学楼前偶遇,他就告诉过我接下来准备画一些与“建筑工地”有关的作品。之后几年,我知道徐唯辛不时去建筑工地转悠,和“农民工”们有了初步的接触,并创作了后来颇有影响的“过道”系列作品。     2003年,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在中国大地一石击起千层浪,“三农”问题终于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热点,潜伏在徐唯辛心底多年想画“农民工”的欲望终于像熔岩一样迸发出来,成为他创作的新高点。为了塑造好“农民工”的形象,徐唯辛更加深入到“农民工”工作、生活的一线中去体验生活,和“农民工”们打成一片,在散发着“农民工”汗水气味的环境中,一次次用自己饱含同情的画笔记录下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形象素材,然后回画室倾心竭力创作和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异曲同工的油画——《工棚》。笔者特别注意到,在徐唯辛的《工棚》获全国美展大奖后近一年,而有关“农民工”的电视剧才开始在央视热播。   范勃是一位极富艺术天分,造型能力极强的青年油画家,其过人的艺术才华早在读研究生时就凸显出来,他的成名作《坐着的女裸》、《夏至·房子里的朋友》、《黑色星期五》、《冻土带》和《孙洛像》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范勃的作品虽以西方大家洛佩斯的作品为图式背景,但他没有像投机者那样简单、粗暴地“拿来主义”了事,而是在深刻研究、体会洛佩斯的造型方法和空间意识的基础上,从出土的中国古代陶器之质感和青铜器之色彩中获得启发,创造出根植西方传统脱胎于东方文明的、非常个人化的油画图式。范勃作品的图式一扫长期占据中国油画主流位置的苏派模式的教条,仿佛给中国油画沉闷的屋顶开了一扇天窗。范勃作品图式的确立堪称是油画界中西文化成功融合的典范。   范勃的作品既有古典油画坚实的造型,又不缺现代油画表现的趣味,这种“写实”和“表现”的双重属性,正好满足了不同欣赏口味的人群。在笔者看来,范勃在艺术上获得成功还有另一潜在因素,那就是他的作品非常准确地卡住了时代的脉搏。回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中国的网络虚拟时代还未到来之前,范勃就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年轻一代营建了一个个虚拟的空间——弥漫着斑斓烟雾的画面背景,颓废、不可名状的人物造型,带有某种暗示意味的动态设计……用一个现实中无法找到的场景,来烘托、表现、反映当今都市青年那种压抑、焦灼、孤独、迷茫、疑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活动。范勃这种寓言式、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甫一面世,就被专家关注,被藏家看好,被大江南北众多的油画粉丝追捧。         郭润文、徐唯辛和范勃三位先生是中国新写实油画当之无愧的大腕,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和成就决非我这篇短文所言说得清,考虑到本刊主编的一再重托,我才勉为其难斗胆在鲁班门前弄了一回大斧,不当或浅薄之处还望先生们批评指正。

作者:,王,鸿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