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By 米诺Mino
幻觉与多重空间的解构
题记:最早知道周范,是在《书城》杂志(朱朱主编,这本杂志就早消失不见了)看到他的一副作品,我把它剪下来装框放在书架上。大概过了两三年,机缘巧合认识他,如今已经七、八年过去了。
水母的爱02 100cm x 80cm 布面丙烯 2007
第一次见面的具体时间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在他黑桥工作室一个大幅作品前我站了很久,有一种静谧弥漫在他的工作空间,那个瞬间,我们都没有说话。从机缘巧合认识他到第一次见面,中间隔了一段时间,这期间我们通过邮件和短信有过一些交流。
鱼童 45cm x 45cm 布面丙烯 2006
沉船 250cm x 200cm 布面丙烯 2008
Untitled 100cm x 100cm 布面丙烯 2008
吸引我的第一张作品,即是一张少年鱼的形象,这一幻像的化身,其实到后来很长时间我对它的记忆和画作本身是有很大偏差的,应该是作品传递的某种气息吸引了我。但到底是哪种气息,并不十分清晰。记得在我们的聊天记录里大概说过“依赖幻觉而生”或“靠幻觉喂养”这样一种状态,或者正巧是我们在那一时期比较相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显现着艺术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它虽然不是兀自存在的,也没什么对立,它只是比较放任在想像里,与现实社会有一种脱离感。
我一直比较信任所有艺术作品,必定带有某种能量和信息传递给观看者。毫无疑问,喜欢他的作品,一定是我通过观看获取了某种通感。在此中间是否有错觉?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我不是评论家,也许所有看法都是感性认知,但这对于了解一位艺术家,也可以是一种途径。
蘑菇 2011 布面丙烯 250cm x 200cm
那些被睡眠带走的 2011 布面丙烯 200cm x 200cm
在夜晚可以听到蝉的声音 160cm x 160cm 布上丙烯 2012
水仙 作品尺寸: 160cm x 80cm 布面丙烯 2013
绿草通道 120cm 布上丙烯 2013
2010到2013年之间周范的创作,在我看来就是很多幻像叠生的创作时期。他似乎说过有一阵睡眠不好,而他那一时期的作品,的确很像一个人在深海眠的亮夜里做了很多如幻觉一样的梦境,梦境中多是森林、海底水草交织的世界、灌木丛里看得到的湛蓝星空,依稀还有一些漫画少年的青春痕迹,诸如此类。在所有表面的幻像之下,又涌动着一丝并不那么明显的躁动与不安。
那些叠加的笔触和重复使用的颜色,在周范绘画作品中运用得几近迷狂,而每一个场景的建构都被指向类似虚构的叙述:你会被画面的意境包裹,并能感受到创作者情绪的起伏;通过极为鲜亮的色彩和由此构成的场域,也能清晰地体会他内在的失真感。他说这一时期是较为封闭的创作,我倒觉得更像一个梦游症患者带来的一场漫长青春痕迹的叙事,里面交杂着低靡与失落,却又暗藏生机。
Forest 森林 7- I ︳2013 ︳Archival ink pen on cotton paper 棉纸、钢笔 ︳14.5 x 27 cm
Forest 森林 7 - II ︳2013 ︳Archival ink pen on cotton paper 棉纸、钢笔 ︳14.5 x 27 cm
HomeSick 纸上综合材料 100cm x 70cm 2013
2013年,周范转向一批黑白纸上绘画,有一段时间他把所有颜色都拿掉了,这批作品曾在草场地北京画廊展出过。黑白作品时期,周范拿掉他作品中最为抢眼的色彩,应该也是一种实验。不能不说反差很大,绘画的细腻手法依然延用,便气质改变了,很明显躁动与幻觉逐渐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与逻辑思维在出现。而且并没有因为色彩的消失而减少他画作的丰富性,相反明确感受到他已经走出了青春期的迷惘,迈向一位职业艺术家的逐渐成熟阶段,更多关注点落在创作维度的思考之上。
写给海葵的信 160cm x 160cm 布上丙烯 2013
滩涂I 200cm x 250cm 布上丙烯 2013
滩涂II 200cm x 250cm 布上丙烯 2014
2013到2014年《写给海葵的信》和《滩涂》等系列,都是大幅作品,他画得很慢。从这几幅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种隐匿的张扬气质,也许这个时期是周范创作欲望比较强烈的阶段,色调有些幽暗,貌似在摆脱某种束缚所做的挣扎。大概是从青春期出走到理性思考之后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释放期,风在动,有什么能量在内部疯狂生长。
Mountain 山脉 #0002 2014 Acrylic ink and mineral color on paper
纸上亚克力彩墨与矿物质颜料 H 46 x 77.5 cm
Mountain 山脉 #0003 2014 Acrylic ink and mineral color on paper
纸上亚克力彩墨与矿物质颜料 H 38.3 x 56.7 cm
2014年《山脉》系列,从原来的意境描绘到局部放大,山与海似乎交汇了。从前的梦境也好幻像也罢,整体叙述逐渐消亡,抽象感剥离而出。打个比方,如果从前周范是一位陷入失语症和漫长青春期的写意型艺术家的话,从这一时期他更多开始使用艺术语言和冷静来面对面布,并建构着属于他自己的审美观念。
Landscape 0002 30 x 35 cm 布面丙烯 2014
Landscape 0150 70cm x 51cm 布面丙烯 2015
Landscape 0139 70 cm x 51cm 布面丙烯 2015
2015年《风景》系列,作品最明显的特质是出现了公路。公路不重要,只是暗示这是周范在绘画范畴又一次探索的旅程,是开放视野的一次转变。也可以说周范从相对封闭的个人空间有意识地转向外在空间,它不是简单的场景转化,无论从艺术家个人状态还是画作表面来看,都是一种出离甚至放逐。不再受纠结和情绪困扰,立体和空间层次感在他的画作中的运用非常简单直接,这时那些繁复的笔触与色彩叠加也有了区隔。
Phobia 0011 纸上综合材料 210cm x 152cm 2016
Phobia 0005 纸上综合材料 57cm x 57cm 2016
Phobia 0003 纸上综合材料 39cm x 56cm 2016
Phobia 0004 纸上综合材料 39cm x 56cm 2016
Phobia 0007 纸上综合材料 39cm x 56cm 2016
Phobia 0009 纸上综合材料 39cm x 56cm 2016
比较重要的应该是2016年《Phobia》系列,再回纸上绘画。这时你会发现,他把从前所有的绘画元素都进行了颠覆,运用了平面解构、抽像和立体的综合手法,忧郁不见了,慎密也不见了,意境不见,叙事不见了,画面呈现的都是被被切割过的镜像,在这种镜像中似乎再难窥视艺术家个人情绪,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丰富性和更多的可能性。
这时从周范的创作中,你可以从中依赖自己的经验获取更多认知。同时因为是纸上绘画,笔触有细微的蕴染,镜像也似被打破了边界,以及不仅仅是空间切面带来的视觉感知,甚至还能在某些画作中感受到音符的跳动。好的艺术家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架构,周范从未停止阅读和他不间断在聆听喜欢的音乐,这或许都会反映到他的创作之中。
从梦境(幻觉)到现实(理性),从理性到张扬,从张扬到局部抽像,从抽象到立体,从立体到解构,在艺术创作场面,大致可以说周范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而就个人成长历程而言,从封闭到开放,从忧郁到平静,从冷静到释放,从困扰到出离,这些变化自然而然发生着。
依然认为周范作品始终带有一种迷幻的气息,从早期的幻觉到现在的幻觉中间却有了质的区别,想像空间不断被拉大,应该就是他不断进步和成长的一个佐证。
艺术家周范
周范自述:艺术家像一个被GPS定位的位置
“那些被睡眠带走之前的作品”
我的作品从不同的时间段来看有比较明显的几条分界线,从最早的作品来说,它们的出发点简单明确 - 虚构的叙述。作品本身的性质也很单纯,对于我来说多少有一些青少年情节在其中。透明,漂浮,不确定,失重感,封闭这是当时作品主题特征,同时我也开始了使用平面化的画面处理。虚构是这一阶段最明显的标签,同时也是这一阶段作品的属性,现在看来它应该对于我后来的作品有着某种决定性因素。
“风景画”
作品最初的概念是“细节消灭细节”,当一张画的所有元素都由细节完成那也就没有细节这个概念了。这些作品并没有持续太久时间,它们仅是处在某一个转变期出现的想法,所以它们也在比较适当的时间就停止了。在这之后我完成了一些尺寸比较大的风景画主题的作品,《滩涂I - 滩涂III》《写给海葵的信》《在夜晚可以听到蝉的声音》《绿草通道》都是在这段时间集中完成的,从作品的名字可以看出来相对于之前的作品而言,后者有更明显的情绪成分和氛围感。
在视觉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出自个人兴趣:森林 花园 沼泽地 被海生物寄生的爬藤植物 ,情绪和氛围是这些作品中分量很重的部分,所有相对应的自然风景也都会不同,在这些作品中视觉兴趣继续被放大,同时所谓的“细腻”和“色彩丰富”都已经变成了作品的某一种标签式的象征符号。
从性格上来说我是比较极端或者容易极端化的,这个阶段的作品和我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寄生。这个过程是从碎片化以及很模糊的某一种个人体验感受出现的,作为作品的线索来说非常混乱模糊。视觉氛围是我当时很感兴趣的作品因素,这个阶段的作品完全处于非常独立的位置,没有特定的属性也没有太明确的指向性,这很符合我当时对作品的设想。
”山脉 - 公路“
山脉和公路系列的风景画是2015年一个小型的个展中展出的一个系列。我对作品中感性层面的部分放弃的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的作品非常贴近Digital Art的特征:所有作品中最中心的部分将画面一分为二的地平线,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永远都处于对立的关系中,虚无是这些作品背后比较整体的一个主题,我更喜欢用图像化的方式来去做转换,或者说更像是图像化的翻译。 公路本身对这个世界来说就像分布均匀的动脉血管一样,它连接着自然与文明,同时也像扩散的病毒一样对自然资源进行根本性的毁灭。在《Landscape》整个系列作品中所有自然风景都与霓虹灯 建筑 城市景观 有很相似的地方,所有画面元素更加图像化,绘画的比触感和痕迹基本上所剩无几。
“Phobia”
对我而言绘画是一种手段,在作品形成的过程中它可以过滤掉多余的感性因素并且非常直接,是拥有极端独立性以及稳定性的一种形式。在不同阶段中绘画的“痕迹感”在作品中都会有明显的作用。同时它也拥有很大的容量,这种容量在作品中可以满足混乱或者严密的需求。
这是2016年展览中《Phobia》系列的文字说明部分。《Phobia》是从2015至今一直在延续的主题,准确的来说更像是一直处在进行时的个人项目。它承载更多样的方式,而且可以满足我对作品新的标准。绘画部分的作品基本上遵循了某一些我对作品设定的视觉标准:洁癖化的颜色以及对图像的任意扩大和压缩,在这里颜色或线条传统的绘画因素全部都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出现在作品中,绘画对我来说并不是在传统文化这种巨大生态圈笼罩下的再次播种和生长的产物,它更像是某一种不稳定的化学因素,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真空环境下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变化,对于我其他不同媒介的作品来说,绘画是很根源并拥有原始形态的起始点。
“其他”
确实状态对我来说已经非常不重要了,我制作作品的过程因为要处理许多繁复的细节和过多的颜色叠加会让人联想到某一类型的苦修行为,不过至少我不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去把这两件本来毫无关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说回来所谓的状态对我来说是曾经很认真的对待或追寻过的”某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它和“灵感”这个词汇很相似,属于一种心理默认。
艺术家的意义更像是一个位置,一个被GPS定位的位置,我一直都在靠近那个位置。
周范工作室
周范:198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
个展
2015 静音 ART LABOR画廊,上海
2013 周范个展,艺术北京 NUOART画廊,北京
2012 那些被睡眠带走的 NUOART画廊,北京
2010 周范个展 艺术景中心, 上海
2008 周范个展 艺术景中心, 上海
2004 ITCHY 山西大学太原
群展
2016 火花 ART LABOR 画廊,上海
2015 互作力 ART LABOR画廊,上海
2014 梦游色境 ART LABOR画廊,上海
2009 米卢斯音乐节, 米卢斯, 法国
纯白 - 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群展, 艺术景中心, 上海
中国当代艺术群展, 迪拜
2008 纯白 - 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群展, 艺术景中心, 上海
2007 中国新锐画家大奖入围艺术家群展, 特别提名奖, 艺术景中心, 上海
2006 耶诞来袭, 证大现代艺术馆, 上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