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看当代画坛的“吴莫愁现象”

  

  2013年06月26日

  伴随着拍卖行落锤的声音,画作按尺寸论价,金钱牵走了人们的视线,绘画的独立、唯美的纯粹性的背后被贴上了金钱的符号,渐渐地,绘画艺术失去了她的天然本色。用符号、色彩替代文字表达画家内心感受的艺术作品异化了,外在利益驱动的魔棒指挥绘画作品的走向,强烈的、夸张的、变异的视觉冲击造成的短暂艺术快感的作品备受推崇。

  而我认为,艺术伴随历史在表达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我开设这一专栏的目的所在。在这个专栏中,我将向大家推荐最为热门的年青画家,分享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绘画经历了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多年的疯狂炒作甚至恶搞,在实验尝试各种新奇的爆炸后,最近开始平静下来。人们开始反思艺术的走向,开始挑战传统的艺术方式和语言,不约而同地在寻找画坛的“吴莫愁”。

  如果说起吴莫愁现象,上海画坛出名的最为自我的画家就是赵爱华。她的画风新奇独特,在画家圈内被称为“怪才”。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会长、著名画家、前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张培成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赵爱华是一个很有趣的青年,她似乎生来为画而活着。与她谈话我有时会很惊奇,因为她好像与我们这个生息与间的社会无关。她会被一群爬动的蚂蚁所吸引,观察它们的活动,会对一棵植物发呆,她的画与她的人一样有点另类……”

  爱华的画,确切地说,是围绕她自己而演绎的,是从内向外的寻求。好比画一个圆,她是圆心,用自己的情感、感悟,思考、灵感为半径,在精心地、小心翼翼地、但又泰然处之地在画一个自己的圆,圆内的构造、空白,可名状及不可名状的都自己跳出来自圆其说,赋予那个圆意义,传达生命的美好、缺憾,启发人们反思自己,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那样一个带有哲学意义的古老主题。

  爱华的每幅作品,好比是一个个童话,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停下目光,注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身上那份无法忘怀的儿童情节。我从哪里来,是对人生的哲学发问,在画家在简单的画作中给出清醒的思考和连贯的答案:我来自幼稚的、清纯的、快乐的、一切应该理所当然美好的童真的我,回顾一下童年,回头看看经历的岁月,审视一下身后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摸摸自己的内心,或许更能看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爱华在画坛的崛起,在画坛重复了一个“吴莫愁现象”,那是一个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艺术的另类。自我、感性、独特似乎是她们共同的特质。对于爱华来说,变化的自我是不变的主旋律,伴随她的成长。她的人生轨迹与绘画的轨迹一同在平行延伸着,只有起点,只有过程,方向跟随着不定的未来,在她的作品里无限地绵延。她是谁,很清楚,她将成为谁,也很清楚,那永远都是她自己,一个独特的画家本人。

《西域艳后》

《空》

《惊蛰》

《霜降》

《冬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