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到处玩具 Toys everywhere——泛二次元

2017-09-13 09:51

  策划:卢玫

  制作:李卓伦

  编辑:肖潇

  参展人员:王若晗

  展览时间:2017.9.12-2017.10.22

  展览城市:德国柏林

  展览地点:候鸟空间 Migrant Bird Space

  所谓“泛二次元人群”,是指在“次元的意义已经极为模糊”的现实语境中,“次元人”正渐变为“泛次元人”。这一概念不仅可以帮助次元文化摆脱‘低龄’,‘幼稚’和‘简单’的标签,还能成为包容(更多)来自不同国家,或有不同文化消费习惯的年轻人创造适合他们自己的(含混的次元文化)文化消费观念的新趋向。

  多元人文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汇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文化发展趋势。当更多可能性存在的时候,相互并存最好的方法就是拼贴:知识拼贴,文化拼贴,媒介拼贴。在“泛二次元”这种文化层面中没有什么拼贴是不能被接受的,更何况绘画和数字媒体的拼贴是当下最时兴的艺术创作手段之一。这种拼贴技术容易实现艺术家对自身内心世界的表现,既虚拟又真实可见。

  一般来说,软件和硬件同时作为绘画创作的工具来使用,对很多艺术家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但是时下软件在创作过程中的使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硬件的使用逐渐成为一种呈现某种形象或者符号的媒介。电子软件在创作阶段的使用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资源,比如纸张和笔墨的消耗是不必要的。硬件在新绘画时代只会渐渐失去独占性,虽然材料的魅力仍在。绘画摆脱了对某种固定工具使用的依赖,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中,是否使用传统的纸张和笔墨只是看创作过程的需要。丝网印刷作为新绘画表现方式,让手制艺术品更接近大众。艺术家先把电子创作出来的图像印刷打印出来,然后再加入颜料、笔触以及其它的变化,这个图像既会显得更加有生动性。这样的创作过程更接近标准的二次元绘画。

  “绘画”这种媒体本身,自古以来就是包容万象的一个载体,图像数字化只是让绘画表现形式发生了生动的转变而已,让绘画找到更多活在当下的途径和机会。也许下一个“波时代”的到来,人们会尝试用“波”来创作绘画。艺术本身还是艺术,只要它内心是自由的,只是在形式实现的过程中更具当下时代的艺术特征罢了。如果用数字化的方法将画面更加丰富化,那将意味着“绘画”本身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那种“艺术形式”。数字化绘画本身所具有的快节奏性让艺术审美更加随机和快速多变。在王若晗眼中,移动的图像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

  绘画中形象和符号的图像创作和“艺术家的专业素养”,“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还有和“生活中所蕴含的不确定性美”这三个要素产生紧要的关系。艺术家手中的形象和符号有时候被随机创造,有时候被却被表现得很作作,很机械,死板。但是不管它们看起来怎么样,却都代表了艺术家在某阶段的创作心境和状态。

  绘画在王若晗的创作观念里非常个人化,思想是自由支配物质的载体。她的每一张作品都独具个性。通过绘画这种“媒体”的再现,能看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精神状态。“作画”其实仅仅只是一种过程,一种可能性,一种“媒体”,通过这种“过程”来达到诠释创作人当前愉悦,自由,痛苦,挣扎等不同情绪的目的。要达到这种目的,当然也可以不通过“绘画”这种媒介,作一些和绘画感受相似的事情,找到适合你本人的一种或者多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来发现自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你自己在创作你自己的艺术。只是“绘画艺术”这种媒介除了有链接创作人和她周围世界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保存性,即它能让你有机会,在事后回头安静的看一看你当时内心发展所走的路,在这条路上所留下的痕迹。

  “绘画艺术”在呈现年轻一代的眼里,早就已经摆脱征求别人承认和肯定的这种意义层面。如果某绘画作品在起笔之前所定的目标是用来“交流”的,不管这种“交流和流通”是人文情感还是经济方面上的,那么其作品难以摆脱在做“讨人同情”或“讲授某种道理”的姿态。在这种定义下创造出来的作品其实和“自由艺术”没什么关系:绘画只是一个为了“交流”这个目的,被利用了的工具。

  具体来说,在王若晗眼里,“绘画”的初衷不是用来交流,或者给别人看的。只是越来越多人更愿意欣赏和消费艺术家们的作品,可能他们更想通过作品窥视这个感情极其细腻坦率的人的生活,以及她的精神状态,也有可能他们在这种绘画语言表达中则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通过艺术家对在她周围所发生事件敏感的观察和细腻的表达,从艺术品消费中意识受到无限的启发,灵感受到无限的开启。

  关于艺术家

  来自AIGA艺术媒体的评论:

  疯狂的gif,好奇的拼贴内容和非常明亮的色彩是柏林艺术家和插画师王若晗一天的秩序。创建Tumblr风格狂热的作品和非常粗略的插画人物和条纹,她已经积累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和多变的作品主体。

  她把她的怪念头和幽默打包进入她的插画风格。这种好玩背后似乎掩盖了她其实已经有一个已经非常扎实的工作磨练。当她2015年仍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她建立了studio R3组织,这是一个插画和实验新媒体结合的多学科合作组织,以实验和“个性”为核心。

  王在中国出生长大,她的父亲,一位建筑商人,成为她后来进入创意世界的早期催化剂之一。“我能够接近一切材料,当别的孩子只允许玩积木玩具的时候,我已经用小的材料盖迷你屋和做一些手工。”她说,“通常我会把我的作品画下来,画完这些照片后,我会解构它们,再把所有的东西放回去。虽然当时我还不了解构成,但这些经验激励了我去学习手工艺术,绘画和设计。”

  在令人遗憾的后乐高阶段的生活后,她选择了学习艺术和插画,尽管她的作品现在更加偏观念。在她的大师生毕业项目“重力波”中,她脱离运用传统动画-普遍意义的动画系列,她的动画不是事先确定好的,而是通过现场声音触发的变化。有时会出现非常有趣又令人惊喜的画面,那些看起来并不真实,但是具有特殊美感,那是一种动态和生产力艺术的完美结合。

  王的工作在这种实验环境中蓬勃发展。她说:“我一直在探索,所以我的工作很少有重复。当我情绪爆炸时候,我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很多事情。”

  她巨大的“爆炸”情绪反弹到了的她的网页中。对于她来说,移动的图像是更能给观众的印象深刻的方式——“对她来说,建立人与GIF之间的关系比使用冰冷安静的艺术风格更容易。”

  她作品中普遍的主题包含了腰部切断的人体,自旋转挠痒法,超现实的排列并序(当然少不了一只爱糖果的猿呆在铃声下),以及一种非常原始的感受带来的一种巨大的滑稽。王说:“我觉得人们可以在简单的背后找到幽默和讽刺。”幽默来自我头脑中的一些荒谬场景。我喜欢画下不合逻辑的东西。这是充分利用生活的最佳途径,因为我的作品和生活总是自成一体的。我认为在我内部有一个反乌托邦,达达,超现实主义,无政府状态和虚无主义的结合体。

  Bonkers GIFs, curious collages, and very bright colors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or Berlin-based illustrator and designer Ruohan Wang. Creating work on the fringes of Tumblr-style mania and supremely sketchy character illustrations, she has amassed an impressive and varied body of work considering she only graduated from her Master's in illustration at 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ast year.

  Though her illustration style is packed with whimsy and humor, this playfulness belies a staunch work ethic-while still studying in 2015, Wang set up StudioR3 as a space to work on projects that combine illustration and experimental media.

  Wang grew up in China, and cites her father, an architect and building materials merchant, as one of the early catalysts for her later ventures into the creative world. "I was able to access all kinds of stuff-when other kids were playing Lego, I had already started to use smaller materials to build up tiny houses or necklaces," she says. "After drawing pictures of these, I'd deconstruct them and put everything back. Although at that time I had no idea about composition, these experiences inspired me in handwork art, drawing, and design."

  In the lamentably post-Lego phase of life that forces you to choose a specific discipline to study, Wang went for illustration, though her work now has something of a conceptual bias. In her graduation project, Gravitational Waves, Wang moves away from animation traditions of "a series of actions in common sense," and instead presents images that "are not predefined, but triggered by the loudness of live audio. Sometimes it creates interesting and surprising motions that are unreal, but very artistic. It's a combination of animation and generative art."

  Wang's work thrives in this sort of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but perhaps that's thanks to her attitude towards creating, which remains constant whether she's tackling a client brief or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onal project. "I consider drawing not as job, but as challenge to myself to try new things that I'm not familiar with," she says. "I'm always exploring, so there's seldom duplications in my work. I know that's not great for attracting an audience, but it's my attitude. When I'm on an emotion explosion, I can do lots of things in a short time."

  Her "explosions" bounce off the webpage in a vast array of GIFs. For the artist, making her images move is a way of imprinting them more firmly on the viewers' memories-"it's easier to build up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and a GIF than with more cold, static art styles."

  Common themes seem to include human bodies severed at the waist, tickling, and surreal juxtapositions (a candy-loving ape beneath a ringing bell? Sure.) As well as feeling original, it's also extremely funny. "I think people can find humor and sarcasm behind the simplicity," says Wang. "The humor mainly comes from the absurd scenes in my head. I like to draw illogical things. Some beautiful things in real life don't really connect with me, but these sort of collisions interest me more due to their uncertainty and absurdism. I think there is a combination of dystopia, Dada, Surrealism, anarchy, and nihilism inside me."

  插画大师Henning Wagenbreth为王若晗个展“动词动图”所作评论:

  近几年王若晗开始把自己的画面转化到解释世界模式,并在自己的宇宙中有如此大的发展。通过实验她尝试找出,怎样用自己的方法解释宇宙和存在。通过她充满裂缝的宇宙和简直荒诞不经的不完美以及多彩的荒谬表达,她被认了出来。在她玩闹的幽默和冷嘲热讽的绘画,影像和动画背后隐藏了一个传统艺术和综合科学知识的结合体,这些只有那些人懂,那些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的人。

  Ruohan Wang macht sich eigene Bilder auf diese kosmischen Welterkärungsmodelle und hat so ein eigenes Universum entwickelt. Durch ihre Experimente versucht sie herauszufinden, wie neue physikalische Theorien illustrativ dargestellt werden könnten. Die Lückenhaftigkeit und geradzu groteske Unvollkommenheit ihrer farbenfrohen und absurden Darstellungen ist ihr dabei durchaus bewusst. Hinter dem verspielten Humor und Sarkasmus ihrer Zeichnungen, Videos und Animationen steckt die alte künstlerische aber auch wissenschaftliche Erkenntnis, daß nur der etwas weiß, der weiß, daß er nichts weiß.

  王若晗

  绘画、插画,Gif及视觉设计,VJ

  居住于德国,柏林

  201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后学习德语并赴德留学。2013年取得柏林艺术大学插画工作室硕士学位,师从Prof. Henning Wagenbreth,后入读Prof.Henning Wagenbreth大师班,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态插画与声音的交互实验”,并于2016年七月于柏林艺术大学大师班毕业。

  在德期间她以插画师的身份完成了来自德意志博物馆,德国孔子学院,莱比锡中国电影节,柏林洪堡大学,Seek Berlin时装周,Cee Cee Berlin,Fount-Magazine,纽约Draw Down Books,Marni时装周等客户的插画以及视觉项目。

  2013到2016年期间在柏林建立了个人工作室Studio R3。个人插画和动态作品被AIGA,It's nice that,NoCultur Icon,Creativepool london,Accidental Discharge等艺术媒体的刊登并专题采访。两张插画作品入选苏格兰平面设计国际海报节,动态作品入选Retune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洛杉矶ipone 新媒体艺术节,希腊Marathon动画节,日本Punktum动画节以及波兰zoom电影节。

  作品曾在瑞士卢塞恩,荷兰海牙,英国格拉斯哥,中国上海等多地参展。2016年12月影像作品“Gravitaional Waves”被开罗Medrar当代艺术馆收藏展印。2017年2月作“Nosense”被英国中国当代艺术中心收藏。2017年3月30日个展“动次动图”在MFI Berlin开幕。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