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0-20 20:38
年轻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尤志光对玉雕传统的理解既非旧题材,也不是老雕工,更不是追摹高古气格,而是回溯古人的情结,并且把这种认知演变为情感流露,蕴藏在作品中的微妙变化之处。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尤志光的作品看似十分传统,合于法度,但每一处细节都是他个人独立思考的体现,正如他不宥于玉材处理的程式,敢于突破籽料圆润的外形桎梏,以立体化的块面刀法呈现内心的林泉丘壑。
在2017年第十届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刻博览会开幕前夕,雅昌艺术网走访了尤志光。
雅昌艺术网:今年的子冈杯您将呈现怎样的作品?
尤志光:今年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冷香》,另一件是《依石观音》。
《冷香》选用了新疆籽玉种的黑白材料,俗称青花料制作而成。当时我发现这块玉料比较特殊,并不是一般的黑白相间,犹如墨在水中晕散的效果,而是黑白分明,对比十分强烈。经过一番把玩摩挲之后,我忽然联想起姜夔的诗句,“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恰好可以做一件表现梅花的案头摆件。
雅昌艺术网:姜夔有很多咏梅之词,“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出自《暗香》一词。冷香、暗香在诗词中一般指代梅花的香气。词人信笔写来,道出了天气之清寒,月色之清美,梅花之清香。
尤志光:是的。原词是这样写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从这首词不难读出姜夔的情绪,生活在南宋中后期的词人有一种忧体忧国的伤怀,面对“正寂寂”的“江国”,“渐老”是词人的无奈心绪,何以解愁呢?这时瞥见竹篱外的几株梅花,嗅到了一阵清香,令词人心怡,方能片刻忘怀,恍恍惚惚飘到了瑶池仙境。
雅昌艺术网:词的意境怎么转化为视觉的?用一块青花料来呈现?
尤志光:我首先将“白肉”部分处理成依山石而生长的梅花,梅花的枝干苍劲虬奇,突出“筋骨”,来隐喻梅的傲然个性,花朵则凌寒开放,着重在“孤寒”,以进一步烘托山中高士晶莹雪的芳姿。剩余的黑色材料部分处理成险峻的山体。我记得《林泉高致》中有句画理:“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说的是从不同角度观看到山色的明暗。
《冷香》
黑色玉料留作山体,符合“重晦”,而“深远”更偏重于后山的景色,山后天色将晚,必然是昏暗的,这里带入了时间。若是设计在这里戛然而止,那么整个作品的格调未免高冷孤绝。于是我又在构图中设计了一处点睛之笔。傍晚时分在后山游历的又是什么人呢?
在作品的最下端,有一个仙人驾云而至梅花老树边,他白衣飘飘,就像是仇英的《桃源仙境图》里的高士形象,他微捋胡须,若有所思,优雅地闻着淡淡梅花之清香。整个作品就有了温度,升起了对人生的超脱和慰藉之感。
这位仙人到底是谁?我们可以忽略,可以想象是神游物外的词人,也可以想象是隐居在山中的樵叟。我在人物的表情上进行了微妙的修饰,他仿佛思索着,思索用什么语言赞美梅花的品格与韵味。到了最后,大概只有一句“十分清瘦更无诗”足以概括梅花的风姿吧。
雅昌艺术网:你表现山石几乎全是几何的方块面,线条很明快,但层次的丰富性又产生了一种代入感,观摩良久,似乎迈入了一座仙山。这与前几年做赏石的经验有关吗?
尤志光:赏石并不算我的最主要的创作门类,前几年得到适合的玉料,便做了一下尝试。至于这种刀法处理是我个人的印迹,也为了符合所需要表达的意境。一开始没有预设,而是在制作过程中听从内心的安排, 慢慢修整达到了现在的效果。
雅昌艺术网:题材很传统,但细节和表现手法是极其个人的。
尤志光:我比较喜欢古代的手工艺,会吸取一些古代工匠的表现方式。我并不刻意追求创新,但在极其传统的题材加上现代人的独立理解,便会孕育出一种新的风格来。
雅昌艺术网:仔细看动刀之处还是非常多,十分繁复。但整体看上去又不复杂。
尤志光:是的。中国人认为,石是其表,玉是其里;石虽韫玉,却不以玉显,而是韫玉身中,出以石相,有一种玉一样的温润、细腻、柔肠,有一种内美。石是不显之玉,不雕之玉。大家现在都说“美玉不琢”,但我觉得不代表不设计、不雕饰,应该是“少琢”。人创造的美一定比不上自然的大美,但是人的修饰和经营让作品有了人的痕迹,是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之处。
极简主义不能成为偷工怠惰的借口,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做得简单,全部简单则失去美感。古代山水画中,有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禅意水墨、王恰的泼墨山水,或简或繁,都有法度,即使是大块面的泼墨,也有点睛之笔,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当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很肤浅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真正超越自我,更毋宁说超越古人。所以我认为“小东西要做大文章。”既然做山水题材,高远、平远、深远都不可少。正如古人说:“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这个“体”字就是绘画的法度,规则,放在玉雕中同样适用。
雅昌艺术网:这件白玉的《依石观音》的形象还是非常传统的。
尤志光:我自己做观音是很难突破的。为什么呢?因为神佛题材中,尤其观音是比较固化的形象,千年来形象比较统一,是一个丰腴慈祥的女性想象。如果不按传统的形象雕刻,在信佛拜佛的人看来,便是对信仰的亵渎,就会遭受批判。我内心还是有一种忌讳感,对“造物”有敬畏心,因此不敢去臆造观音的形象。
观音最难的是做脸,但不是指脸型的技术难度,每个玉雕师开出来的脸都会有差异,但只要符合传统形象都是允许的。我所知是突出“骨”,即内部结构,两个肩膀能“立起来”,坐姿才会好看,才会沉稳,才合理,和面容就契合起来了,而不是纠结于表现衣褶。
《依石观音》
雅昌艺术网:今年还有哪些传统题材的作品?
尤志光:今年还有一件作品叫《松龄鹤寿》,是由一块和田独籽整雕而成。其材料质地老熟浑厚,因此我想突破以往籽料圆润的外形桎梏,用有张力的线条,表达了山之苍古、朴拙,表达出山体的凌厉之气。我采用了特别的手法,不拘泥于料型轮廓,使用了大跨度的直线,直上直下以表达磅礴山势。与我以往的山石处理风格迥异,可谓不破不立。
整件作品所有的元素都紧密围绕一个“寿字,喜气洋洋。而且处处都渲染出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仙鹤寓意着祥瑞,延年益寿。鹤之气韵固有仙风道骨,为羽族之长,传说它有几千年的寿命,松树又象征着常青不老,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我们常常将其看做长寿的象征。
雅昌艺术网:你很喜欢仙怪题材?
尤志光:对神话中的浪漫主义我是心向往之的,因此喜欢传统题材。对古文化理解深了之后,在创作中就会流露出一种情感。
雅昌艺术网:你也有一种怀古情结?
尤志光:有一点。我也时常逛一逛园林,陪孩子读一读古诗。古诗仅仅取一两个意象,如同吉光片羽,词句便趣味盎然,令人反复咀嚼琢磨不尽。唐诗宋词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
古代作辞赋者,大多是不平则鸣,或者是闲来自娱,都是心性使然,附庸风雅者少,古人比我们更有情怀。许多古代工艺品有文人参与设计,蕴藏着圣贤的思想,纵使工具落后,古代匠人却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因此成就了众多不朽的经典。我们还是要向先人学习。
雅昌艺术网:谢谢。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