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当代的中国艺术发展已经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面对这样纷繁多样艺术局面,中国传统艺术该走向哪里?应该是当前形势下最重要的问题。众多艺术家该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出不失自身特色的当代性?
提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工笔画当为最有代表性的本土艺术形式之一。工笔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国文明社会之前,真正使得工笔画具有审美高度作品的出现是在五代以后,直到宋代,工笔花鸟画创作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同时也使得这类作品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画家技法之高超的一大部类。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历来是中国工笔画创作学习之榜样,对自然界生物的生动摹写成为工笔花鸟创作的主要方式和规律。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画家的“写实性”意境明显要高于西方的“写实性”创作,我们的“写实”除了在基于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模仿,还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以及对事物表象之深层的本质摹写,西方的“写实”基本是对自然的完全摹写。中国工笔画这种主客观结合的创作方式一直延续到当代,以古代的“精工”创作方式寻求传统积淀。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人们日益变化的生活方式,都使得传统工笔画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许多当代中国工笔画家正在身体力行地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自身绘画理念的更进中构思工笔画的创作,使之能更好地生存并服务于新形势下的社会。近些年来传统工笔画在当代演进过程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看到当今各类全国大展中,许多寻找新路的工笔画新作,也有一些新名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如“当代新工笔”、“新锐工笔”等,都是旨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新变化、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新型工笔画。其中不少也是立足于传统,对新工笔提出的新观点、新思维,无论各自风格如何变化与创新,笔者认为工笔画,特别是花鸟题材的作品,应该特别地保留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化的东西,这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动人的地方,虚实结合,实(形象)在外,虚(精神、意境)在内,而正如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主旨一样,中国工笔画最唯美的所在并非表面看到的“实”之印象,最让人神往,也是最有深意的是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中国艺术的“道境”。所以笔者以为,无论是当代工笔画创作领域新提出的“必须跳出‘只工不写’的圈子”之说法,还是应该“西体中用”的见解,都应保留中国工笔画之精神内涵不变。
谈到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创新,应基于对传统法则的尊重与认可,有关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工笔花鸟画创作,笔者从自身创作中认为,可涉及几个重要领域,首先是技法的创新性;其次为材料的拓展;最后是重视 “工”基础上的中国精神。
工笔花鸟画的传统技法问题,早在一千多年前,工笔花鸟画的造型法度就已经成熟并定型。传统工笔画的技法常常是由画面中的线论及画家功力,甚至将形的成功确立上升到技法炉火纯青之境。谈及技法,涉及线、色以及以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形三个要素,个人认为新时代下的工笔花鸟创作,应在古代传统之精工细作之上融入当代的审美思维方式,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工笔创作中线的典型模式,色的古朴传统,形的如出一辙,不使之成为一个标杆,每个作品的创作应根据画面的构图和特色需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线及色调。线是形的构成,色是境的描绘,无论是选择精工之线,还是没骨埋线,无论如何设色,都可以达到自身创作的目的。从2003年起,我的工笔花鸟作品创作中,一直都将线作为形的灵魂表现,根据每幅作品,创作适合于不同“形”的线条。我在拙作《荷塘野趣》中,以纤细线条勾画荷花之瓣,意在强调花朵之丰硕饱满之态,以一根线功力勾叶脉,意在烘托荷叶舒展自在之美,以虚实线结合勾勒草杆的随意弯曲、脱垂,超越画面之动感油然而现,又以清幽之黄绿色作为整幅的基调,色彩的冷暖过度,渲染的墨色又将意境推至深远。又如表现迷离之美作品《漾》,因空间构成和画面氛围的差异,我直接以较为浓重的线条勾画花形,旨在表现风雨飘摇中坚韧的个性,以长线表现被风吹倒的荷叶杆茎,传递其挺拔时的中通外直。在该作中,以浅褐色为雨天基色,用甩出的浓淡错落的色点为雨中之荷做境,利用光影和虚实强调立体的效果。而花鸟之作《听雨》中,则以点线面结合、着重造型的线条手法,用多种颜色将翠鸟的生动跃然纸上,多年来对工笔花鸟画线条的多样化创作,于自己而言,都是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同时也在关注当下工笔画发展的前提下,对线条所带来的画面气息、艺术气质力求完美。越深入地了解传统,就越发现当代工笔花鸟处于多元文化中,已经越来越显示出程式化,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困境。特别是在当今的人文背景下,更需要创作者从视觉张力上进行更进,弱化线条之平面感,强调形之立体,注重色之高境,创作出符合当代艺术潮流和审美的创新之作。
当代的工笔花鸟作品材料实现了许多创新,这个问题也是笔者多年潜心研究的领域,并在自身创作中不断完善。除了运用传统中国画颜料外,还将丙烯、水彩甚至是一些漆状、粉状特殊材料加入画面,其中有纳米涂料、珠光粉等,用以打造工笔画新的视觉语言,以此来呈现许多新的画面特点。在工笔花鸟新作《荷韵悠然》中,以丙烯颜料做形象质地,比起中国画颜料更具有视觉分量和画面感,用珠光粉随意泼洒表现风雨迷离下的荷塘凄美之境,这种材料的创新试验无不渗透着超然于画面的意象,具有独特的气质,此境让人揣测,让人迷恋,让人联想,饱含着与现实的“似与不似”,与真实的距离,世界的色彩,以此视觉触碰内心的延伸,至高远……此外,笔者还在多年创作实践中,以传统中国画颜料在油画布上进行创作,在材料应用上进行更大胆地拓展与创新,旨在将西方画布的厚重之感融入中国工笔画创作,以材料的拓展制造出的光影、明暗、虚实达到一种非平面的效果。当然不得忽视的是,中国工笔花鸟画无论在材料上怎样创新,都应在本质上保持中国画的独特意蕴,实验各种材料,但在线、形、色上仍然要和中国传统特征保持一致。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材料革新已不是古代的样式,这一点不仅符合当代艺术思维,也在表现手法、艺术语言等各个方面都更胜一筹。
中国工笔画创作,无论题材、内容、技法如何发展,都必须遵从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体系。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精神,是中国画最有特色的部分,其中的诗情韵味、虚实结合,将中国画引领至一个高妙之境。而工笔画创作难免让人有“实”的印象,特别是花鸟题材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表现形象的“工”与“真”,这些在画面中外在的东西通过技法相对容易把握,而在“实”之上经营“虚”之象,方成中国艺术精神之最。实实在在由画面一眼便知,而透过画面得到的虚境,让人浮想联翩,情境远矣,这种精神是中国画创作最令人神往的地方。笔者在多年工笔花鸟题材创作中,致力于中国画之境的画面表达。通过画面花与鸟的风姿辐射出一片至情之画境,其光、风、雨、雾让情感得以延展,超越画面,一只飞舞的蜻蜓形象好像能震出池中的涟漪,一朵盛开的荷花仿佛能迎风欲语……至于其背后的深意,难以捉摸,说不清、道不明,时而内心都为之感动。正如中国古语中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样,中国传统艺术之境总是让人神往,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创作者的心,无限旷远,又迂回于心底,最终落定形象。
如若借用数学法则来形容笔者的创作,我的作品里有加减乘除法,一定不是单纯的叠加,不是简单的去除,它或许简单到任何人都读得懂,以这种简单的方式组合成各种复杂的算式,我试图用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手法再造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玄妙之境,这种美,或许就是一段平静的禅音,其不如海浪碰石之壮丽,但这种心的力量,却让人真切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和理想的瞬间,让我暂别喧嚣,找到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找到生命的冷静与厚重,找到并不纯粹的爱与痛的真实。依然走在自己创作的道路上,庆幸!也不断思考前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