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王鹏:当代“竹里馆”中的山水有清音

  【编者按】在不断变换的历史境遇中,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混杂而密切,如何在这个宏大背景中找到与中国人生活、精神二者之间的共振,使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得以转化发展,是近几年大家共同的话题。恰逢其时,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书斋·追古——中国生活艺术展”从中国人的“书房”为切入点,做出“以小见大”的回应。

  策展人智吉(佘文涛)力图通过文化学者于丹、古琴艺术家王鹏、艺术策展人贾廷峰、设计家梁建国、设计家吕永中、文学家祝勇、传统文化推动者李亚鹏、文化学者田家青、禅修者、画家王子璇等九位当代生活艺术家与九位古代文人墨客的跨时空对话,与大家一起探讨当代中国人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化的同时,获得安顿身心的生命状态。

  进入展厅,第一间书房“竹里馆”,便从城市的浮躁之心转换到“山水有清音”的幽然之境。书房主人古琴艺术家王鹏曲折变幻的空间中,与距今1300多年前唐代伟大的诗人王维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若置身其间,静下来小坐,也许会进入物我两忘的宁静。

  如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王鹏所说:“弹琴要进入无我的状态 去掉表演的成分 听者就像是偶然从面前经过而已。”他的当代“竹里馆”与古代文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有着内在的融通。借此大展的机缘,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王鹏与雅昌艺术网畅谈古今文人的生活艺术。

  Q&A

  Q:雅昌艺术网 裴刚

  A: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 王鹏

  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 王鹏 在当代“竹里馆”中抚琴

  王维诗意与当代“竹里馆”

  Q:此次“书斋·追古”展,您的当代书房“竹里馆”空间的呈现方式和思路是怎样的?

  A:我对王维的个人感受来自他的诗和琴曲《阳关三叠》或称《渭城曲》,可以感受到王维田园诗人的境界追求,另外还有哀婉的情绪。他对自然的热爱和美好,是我设计这个书馆的初衷。

  首先以竹林设计了“独坐幽篁”的感觉,放了琴台影印在竹林之中,以木设计的太湖石,造了一个情境。进入这个情境如同在竹林之中,仿佛穿越至唐代,回到远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如同古琴里讲的轻微淡远、中正平和一样。这也为当代文人的精神追求指引了方向,因此这个书房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窗边或竹林都可能是他的书房。“竹里馆”有竹林里搭起的书架,沙丘、画案、禅茶席等等。

  我原来的想法,要放两个很古朴的茶碗,这两个茶碗代表《阳关三叠》中送元二使安西的那样一个情境,《渭城曲》的一个情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此表现王维诗中的意境。

  另外,有个休闲的区域,让观众能稍微停留一下,喝茶后静静地思考一下,“独坐幽篁”感受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对“竹里馆”的构思。

  

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 王鹏 在当代“竹里馆”中的书法作品

  古人生活中的艺术

  Q:从您看古代文人的视角,来谈谈古人生活、艺术的认识?

  A:从古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诗、香、茶、花,都可以看到古人生活中的艺术。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因此追求的意境都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人文修养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永恒不变的艺术精神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是活不明白,这辈子可能都会很尴尬;或者满足某个嗜好;或者是满足了一种虚荣;或者是物质方面的追求;我觉得都是很浅薄的,应该找到自己的本我。我究竟是谁?我究竟喜欢什么?我追求的是怎样的声音?追求怎样的色彩?追求茶里怎样的韵味?这让人活得更清晰,而且越这样活下去,总结下来的就是一种文人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可以激励后人,让我们去始终不会迷茫。

当代“竹里馆”现场

  琴者心也

  Q:从您谈到的古琴中正之音,谈谈古琴音律对心灵审美之间的关系?

  A:现在的国际标准音高是440赫兹。听久了之后,始终让你有一种摸不到的感觉,始终让你去追求。但这种追求是过火的,不平衡的。演奏的时候也是这样,在这种音高的状态下人会紧张不会松弛,那就不是平和之音。

  古琴的丝弦有效弦长和琴弦所能承受的张力,正好就是432赫兹,作为五弦的A音的标准音高。随着宇航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432赫兹与宇宙频率更吻合。因此与顺应自然而生存这样一种文化理念是一体的。这种文化理念里的所有乐器或声音的追求,都与这个频率吻合,与人的五脏,自然的五行对应。古琴是非常古老的声音,跟自然的声音关系极为密切。

  琴者,心也。这个概念是什么?首先是频率能够平衡,自然的音律就在那儿,自然音律所表达的逻辑和情感的度是非常自然的状态。这是所有琴人追求的境界。

  但这种境界实现起来非常难,因为人在每个生命阶段中会有不同的审美和思想,音律的度也会随之而变动。有时候可能会表达的过度了,有时候又表达的没有情感,好像无情无义。

  这个过程就是用声音去修养自己的过程。最后达到“琴者心也”的状态,跟自然的音律应该有的平衡和吻合达到了一致的状态,这就是“琴者心也”,琴心、人心、琴人合一都是这个概念。

当代“竹里馆”现场

  “书斋”古人的智慧

  Q:那么,琴与书斋二者的关系,是如何表达的?

  A:我是通过琴的概念去理解王维,“竹里馆”的每一个物件的造型和方方面面的追求都能与他的心共鸣。置身其间人们至少是不反感的,然后还能有所收获,看到竹林会安定,会有气节;看到沙丘的场景,又有一种远方的期许,或者是一种不满足的、追求的关系。

  那种悲情也会呈现出来,所有的东西正好是符合他的情感的度或者是思维的度的时候来去设计这个书斋,那就是来把王维的心境反映出来。他的心究竟在想什么?我们尽量去做,也许我们的心跟他真的会产生共鸣。

  Q:您如何看,当代与古代的生活艺术中相互关联与传承的部分?

  A:首先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这种关注、热爱,可以从中国的建筑美学的粉墙黛瓦与自然关系看到。中国民居的庭院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处,房间也不大等等,会让人静下来,跟自然的关系相吻合。在安静这点上,古人为后世遗留了最珍贵的智慧。

  现在社会大部分设计都不安静,无论是高大建筑的造型,还是各种颜色的运用都太慌张,不是一个调性。所以就让人产生很多不好的欲望,不好的追求,甚至是心理烦燥的情绪,都可能从眼睛当中看到,器皿也是一样,曲线过度的弯曲,过多的交织,都会造成心灵上的一种不舒服、纠结的状态。

  所以非常完美的简洁造型,跟自然的这种关系简单朴素,这种精神是古代文人告诉我们的智慧。

  另外,古代文人的生命态度就像琴声一样中正平和,清微淡远,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是一种生命态度,这也是值得当代人应该去学习的智慧。

当代“竹里馆”现场的文房意趣

  古代文人生活当代转换

  Q:您如何看待古代文人的生活美学在当代生活中的转换?有哪些问题?

  A:古代文人的生活美学恰恰也提醒了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美学?当你的生活跟美学发生了区隔的时候就不是生活美学。你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美,是不经意的,而且就是你每天要用到的美,这才是生活美学。

  有种现象是他在外欣赏艺术,回到家里只有生活,两者完全是隔阂的,艺术跟他就没有关系了。

  他只是在那一刻听听音乐会,穿着好看的衣服去了,回到家之后他一想那个事跟我没有关系,真正跟他有关系的事情还是锅碗瓢盆,还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对器皿的造型和摆放空间的设计完全没有想法。

  从琴声中,你可以感受到用音乐搭建的空间是多么美妙的空间。那么,音乐有这样高的追求,色彩有没有这么高的追求?对器皿的造型,有没有这么高的追求?生活的空间环境应该与琴声是匹配的,这才是能够看得见、听得见、用得上的一种生活艺术

  但是这里面的艺术的含量和美学的高度是一种雅文化,所以这个概念是古人的生活美学,而今天当代人也应该这样,不要把所有的艺术都看成是一种技术!他不是一种技术!他是你的需求,是你生命当中应该追求的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里面跟你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当你把美学带回家,而不要去说这个东西就是给别人看的,就是你自己用的,就是你当下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生活美学。

当代“竹里馆”现场

  结语

  古琴艺术家王鹏不仅自己弹琴、斫琴,同时也是生活艺术的实践者。在他看来,从古人琴谱和弹奏指法的标注的朴实无华,毫不夸张中,同样可以去理解“琴者心也”或者如何去理解“中正平和”。在他看来“弹琴就是谈心”,弹琴就如同是一面镜子,可以反观自己的心灵。即便是有几万名观众,也因该如同偶尔经过在这里,看到了你,听到了你的琴声就可以了。所以,弹琴是把自己的心弹出来。

  王鹏自古琴的修养之中,体悟到古琴是天地精神和人文情怀相融合的,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古琴的能量、美学、情怀等等充分的表现出来。

  专题回顾【雅昌专稿】由传统向当代转化的书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