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展翅欲飞的史前陶鬶

2018-03-07 11:56

图1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红陶鬶

图1

图2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白陶鬶

图2

图3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红陶鬹

图3

  陶器的形成,源于对火的应用和对黏土的认识。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使古人逐渐发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后异常坚硬,不易损坏而且耐水,从此,经火烧制的各种陶器便成为古代先民数千年生活必需品。陶器长期广泛应用于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了古代先民最朴素的审美情趣和爱好,是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鬶(guī)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红陶鬶(图1):炊煮器,夹砂陶,呈橙红色。通高30.6、口径10.6厘米。椭圆形侈口,敞口流的根部明显收敛,上粗下细的高颈向前倾斜,腹体呈三角形,低裆,裆顶较宽平,足尖里加泥球,三足尖的间距大体相等,有仿索状和宽带状两种把手,表面修磨得较光滑,腹间加一周绳索状附加堆纹,面及颈下都装饰方形泥突或泥饼。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白陶鬶(图2):炊煮器,泥质白陶。通高36、口径11.2厘米。圆口圆唇,流上翘,流与口部饰对称乳钉纹,颈直筒式饰两条凸纹,三个乳状腹袋,袋下有锥状足,颈部与乳袋后部饰一宽带桥形手鋬,两侧饰有对称乳钉。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红陶鬹(图3):炊煮器,夹砂红陶,质地坚硬,表面饰红色陶衣并抹光,通高30、口径10.8厘米。流作鸟喙形,微上仰,颈作圆筒形,颈腹相接处分界明显,腹为扁圆形,腹背装有弧形仿索状鋬手,三个袋形足,为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山东地区最早发现的陶器距今已有八千余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李文化时期,这个时期制陶业尚不成熟。到北辛文化时期,陶器仍以手制成型为主,故制造的陶器也不太规整。陶器制造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制作方法、器皿造型、纹饰图案,还是色彩的运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器型。龙山文化陶器制作已多采用轮制技术,部分器物采用模制,是古代陶器制作工艺发展的巅峰期。

  商周秦汉时期陶器的制作使用受青铜器、瓷器的影响,渐渐失去往日一枝独秀的辉煌,但一些精美的日用陶器和雕塑艺术品,由于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仍然为今日收藏研究的重要参考。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葛海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