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7-02 02:32
2018年6月5日至8日,由中国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乌兹别克斯坦国立泰尔梅兹大学协办的中乌联合考古工作会议,在阿姆河畔的明珠——泰尔梅兹市召开。来自中国的30多位学者与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20多位学者,以及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司长闫亚林、处长佟薇,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参赞张维利、随员李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亚中心主任沃亚科等参加了会议。
6月5日,会议在乌兹别克科斯坦卡里莫夫总统纪念馆馆长西利诺夫和中国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共同主持下开始。西利诺夫馆长、泰尔梅兹大学校长塔舍库洛夫、中国驻乌大使馆参赞张维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200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先后在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盆地和苏尔汉河流域开展了联合考古工作,在探讨古代大宛、康居、月氏的历史和考古学文化遗存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新资料。宋新潮高度评价了中乌两国学者的联合考古工作,不仅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而且认真做好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努力使考古成果尽快向社会公众展示,体现了负责任的考古工作态度。中国政府将继续支持中国考古学界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术机构合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联合考古工作。在联合考古工作中加强出土文物保护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尽快公布考古工作成果,做好考古成果的展示工作,实现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
随后,中国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进行了考古工作汇报。
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首先汇报了西天山地区考古调查的收获与认识。为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从2000年开始,西北大学考古学术团队在中国甘肃和新疆进行了持续18年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初步确认了古代月氏在中国境内的原居地应该是以东天山为中心的区域,初步认为约从公元前500年至前200年期间生活在东天山地区的游牧人群应该是月氏人。但是,古代月氏考古学文化的确认,必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与东天山的文化遗存系统互证。因此,进入中亚阿姆河以北的西天山地区开展工作是这项学术研究的必然选择。2009年以来,中乌两国学者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撒马尔罕州、喀什卡达利亚州、苏尔汗达利亚州为重点的西天山区域,开展了连续多年的系统考古调查,全面了解了古代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约从公元前2000年的青铜时代开始,经波斯帝国和希腊化时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早期贵霜时期,阿姆河北岸主要支流苏尔汉河河谷平原地区,一直生活着从事灌溉农业的人群。作为希腊巴克特里亚遗民一部分的早期贵霜人是农业人群,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初生活在苏尔汉河河谷平原。公元前130年左右迁到阿姆河以北的月氏人是游牧人群,生活在苏尔汉河流域、瓦赫什河流域周边的山前地带和山间草原。交错并存、和平共处是古代新疆和中亚地区古代游牧人群与农业人群分布和相互关系的主要模式。已有的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月氏人和贵霜人是不同的人群,大月氏对包括贵霜部在内的大夏(希腊巴克特里亚)五部实施的是间接统治,大夏五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后的贵霜王朝是贵霜人建立的,不可能是月氏人建立的。
西北大学教授梁云汇报了中乌联合考古队先后在撒马尔罕撒扎干遗址和拜松市拉巴特遗址的考古发掘收获。撒扎干遗址位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天山支脉泽拉夫尚山北麓,2014年调查将该遗址分为五个遗址区。2015年9至11月、2016年5至7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该遗址的1区、2区和5区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掘了小型墓葬5座、大型墓葬1座,出土文物包括金、铜、铁、石、骨、陶等各种材质。通过与哈萨克斯坦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和中西部考古资料的比较,并参考历史文献记载,基本可以确认撒扎干墓葬属于古代康居文化的遗存。拉巴特遗址位于西天山南麓山前地带,2016年调查发现被当地村民盖房取土破坏的墓葬,随即于2017年5至6月和2018年5月至今进行了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小型墓葬78座。这批墓葬多为偏洞室墓,有南北向竖穴墓道,偏洞室皆开在墓道的西侧与墓道平行,墓道下部填充石块或泥砖,兼有封门功能。墓主为头向北的仰身直肢葬,女性墓随葬品多出装饰品,男性墓多出武器。出土文物包括金、铜、铁、陶、骨、石、玻璃、海贝等各种材质。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公元前2世纪末期至公元1世纪前期,在帕米尔以西、西天山以南、铁门关以东、阿姆河以北,即所谓的“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分布着一种共性很强、面貌特征相当一致的古代文化遗存,代表性的遗址有乌兹别克斯坦拜松拉巴特墓地和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的阿鲁克陶墓地、图尔喀墓地等,可以视为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这支文化的时空范围、文化特征与文献记载的西迁中亚后的大月氏较为吻合,应该是我们寻觅多年的大月氏的文化遗存。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哈萨诺夫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撒扎干遗址和拉巴特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与会学者对中乌联合考古工作汇报的内容进行了认真提问和热烈讨论。此后,塔什干大学教授苏莱曼诺夫发表了对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就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看法;费尔干纳大学教授伊萨米蒂诺夫发表了对希腊巴克特里亚衰亡过程的认识。
会议研讨阶段,乌兹别克斯坦资深考古学家阿斯卡洛夫院士回顾了上世纪70年代在苏尔汉河流域距今3000多年前的萨帕利遗址青铜时代文化墓葬中发现丝绸制品的经过。他说:由于当时因为保存和记录的技术手段不足,以至于这一重要发现被质疑。这次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萨帕利遗址做了地层剖面采样,在距今约4000年的堆积中发现了桑树、蚕茧和小米,再一次证明丝绸在中亚地区出现很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光冀研究员建议,中乌联合考古必须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行,尤其是要充分掌握乌方考古工作者以前所做的工作;必须对这一时期东西方的相关历史文献系统地梳理分析,提取可靠的信息;要建立相关区域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序列,基本的时空框架清楚了,拉巴特墓地年代和族属才会有一个较为可靠的结论。同时要注意培养有志于在中亚、在乌兹别克斯坦长期工作的年轻人。
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认为,王建新教授的团队从分布地域、文化特征、年代、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状况等五个方面,结合文献记载来确认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是否属于月氏或贵霜,方法是正确有效的。这种方法也运用在类似的问题——比如对夏文化的研究上,在没有发现文字的情况下,正确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也能够确认文化遗存的族属。他建议中亚地区国家应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建立考古学长期合作机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魏坚教授认为,结合铁剑等随葬品来看,拉巴特墓地具有来自东方的因素,但其族属的最终确定,还需要用更多的科技手段获取证据。
塔什干大学苏莱曼诺夫教授代表乌方做总结发言。斯基泰和月氏是中国和中亚共同的历史,所以中乌考古学家进行合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非常欣慰王建新教授和中乌联合考古队取得了如此丰硕的关于月氏的考古学成果。月氏的考古学文化区域分布范围很广,在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都有分布,分布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月氏的墓葬(拉巴特墓地)的墓葬结构同蒙古国乌兰固木发现的公元前二世纪的墓葬非常相似,时代上也比较接近。
故宫博物院李季研究员代表中方学者做了总结发言。王建新教授关于大月氏的考古项目选择非常有意义,这个选题关系到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是这个大课题里面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寻找大月氏”的提法非常好,是让大家考虑“寻找”这个问题。我们还有一个目标,要把中乌联合田野考古工地做成世界一流的考古工地。
为继续推进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拜松地区的考古工作和永久保存、展示拉巴特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与会学者共同签署了一份在拉巴特遗址建设考古博物馆的建议。
阿斯卡洛夫院士对中方的考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此次联合考古发掘中所展现出来的刻苦勤奋、考古学理论和研究的专业水平以及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是十分让人钦佩的。当我在拉巴特墓地考古工地参观的时候,内心一直在想,中方的考古工作者究竟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才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果。他们忠实、客观、一丝不苟,以极高的水平开展了这次考古工作。就考古学研究本身来讲,现阶段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重要成果,但对于月氏人的考古学研究来讲,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中乌联合考古工作将会继续进行下去。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