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隐藏在抽象之下的生命史诗 美国极简大师麦克阿瑟·比尼恩亚洲首展开幕

Ipsw0ZBZLmWIrirK1I55lkgw4hwcx5mEomoUxD4B.JPG

香港MDC画廊“New Work(Hong Kong)”展览现场

近日,美国艺术家麦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的亚洲首展“New Work(Hong Kong)”在香港MDC画廊(Massimo De Carlo)和立木画廊的香港和首尔空间同步开幕,这场横跨两地三个空间的盛大展览,呈现了这位最近广受世界瞩目的72岁非裔美国艺术家艺术的最新作品。

0wACIQMKL5zYTM2Gx1GzZj9DkEuGtPvkeSULDCVC.jpg

麦克阿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 b1946)

抽象”或“极简”是大多数人看到比尼恩作品的第一感受,作为抽象艺术家常用的方式,在画布上画格子或许并没有特别出奇;然而当你走近画布,隐藏在网格之下密密麻麻的出生证明、电话簿、手的图案或是家庭照,又展现出比尼恩关于个人、历史记忆等十分具体的一面。

115Cekr9qGRRDSYsfyEzrm1rbpFfoJICJzwmygCL.jpg

麦克亚瑟·比尼恩《墨:作品2018年作

墨, 油画棒, 纸和木板

60.96 × 101.6 × 5cm

图片由Massimo De Carlo 画廊 米兰/ 伦敦/香港 提供

3TPhfJlqso6DWJpG7bxDnv2aFd1AuguMCU6Quh5U.jpg

 作品局部图

图片由Massimo De Carlo 画廊 米兰/ 伦敦/香港 提供

看似南辕北辙的抽象方法和个人记忆被糅合进同一个画面,在四十年中的绘画实践,比尼恩通过在大尺寸画布上叠加颜料和私人纪念品,发展出独树一帜的“自传式抽象”作品。

麦克阿瑟·比尼恩于1973年毕业于闻名遐迩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现在芝加哥生活和工作。成为艺术家之前,比尼恩曾是位作家,语言和音乐对他形成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作品命名和艺术家叠放信息的方式中,画中的信息需要被“阅读”,而非简单地一目了然。

E8D95198zVr7hBlUkkbuSnrlL6t8zbOXRcUWo5r7.jpg

u5tz8uesHNUNtrWZJQNjdeAZVfgcHm1s0IbMU9FO.jpg

1z0kW7Pocl0Z0VSU1KjD1CLKX8nLYTRGJdFgy6qY.jpg

“New Work(Hong Kong)”展览现场

在接受Artforum采访时,比尼恩谈到:“当我开始创作时,叙事的内容已经构建完成,其次的就是需要训练手感与技巧。当我在70年代中旬来到纽约时,我的同龄人以及年龄稍大的人都觉得绘画是老一辈的游戏。我从二十七岁的时候,直到现在依然相信绘画的永恒性,并且准备好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里训练我的手。现在我已经七十二岁,在一定程度上很有资格来谈论这件事。到现在,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探索我自己,快乐的源泉就是还有能力去创作。”

nr0UK99zzGFRcO2bllc6ew7wCPIZDnJAIYY2Wfza.JPG

1NnDiXetmJQOsWG9yyTdt8n5ge9QkdAdOJyFkCbf.JPG

RxVqErRBfGGZafTp84o6YYYxCzyx40QOJDZ54SwZ.JPG

比尼恩其他“DNA”系列作品所运用到的局部元素

比尼恩称早期作品为“DNA”系列,这一系列从2000年代初期开始,他首次将私人用品,譬如通讯录、出生证明等组合在密密麻麻的手绘网格之下,开创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

uDQHphY0AvaQVPMvoiJt86OV7g6Yg9PKYpdo7oVE.jpg

麦克亚瑟·比尼恩《手:作品》2019

油画棒, 纸和木板

121.9 × 101.6 × 5 cm

图片由Massimo De Carlo 画廊 米兰/ 伦敦/香港 提供

e2S5R8Pauyz6JGaQ15pVvcPUepNvfTPRDzF3WsDU.jpg

作品局部图

图片由Massimo De Carlo 画廊 米兰/ 伦敦/香港 提供

他在回忆这系列的创作时谈到:“通讯录里记录的数字和人名保存了20多年,将它们融入我的创作的时候,仿佛在重温我过去的生活。每一个名字,每一张脸都让人动容。在纽约工作了二十年后,我很幸运地离开了。从1992年起我开始在芝加哥生活和工作,通常,我将日常安排的十分紧凑,希望通过秩序约束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通过纪律性让一切都井井有条,达到自我疗愈。”

“DNA”系列2017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中首次展出便迅速获得关注,在女性艺术家和非裔艺术家重获重视的当下,比尼恩成为这股潮流中的先行者,在被主流视野忽视近40余年后,重新获得认可。接下来一系列的成功纷至沓来,自2018年被立木画廊代理以来,他的作品售价已飙升至45万美元,成为博物馆、私人藏家争相抢购的目标。

KlqOUOgTcq0vFdS6J7XkjmzSRC8ri8lSEVloOtW3.jpg

AOyFRzki8LyCfu1WwhQruElzPvuJDqwqpw78DGiG.jpg

“New Work(Hong Kong)”展览现场

迅速的成功并没有打乱比尼恩的创作节奏。在2019年的新作《手:作品:II 》中,他把自己手的照片作为一种符号,在大型画布上不断重复,进一步拓展他的身份边界。另外,比尼恩也把他早期绘画中那些大胆、明亮的色调,变成彩色的墨汁,泼在他当时地址簿的复印件上,流淌开来。他随心所欲地将他的个人元素以及网格、画面色彩进行装配、组合,以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状态。

KVh619rYHDpLshlItd1nrEFErhySXevnyhs3S5qi.jpg

麦克亚瑟·比尼恩《手:作品》 2019

油画棒, 纸和木板

182.88 × 121.92 × 5 cm

图片由Massimo De Carlo 画廊 米兰/ 伦敦/香港 提供

OcJFP3XB5yW50yfnEFXD9VAcU7Oafyehvd13Xn5K.jpg

作品局部图

图片由Massimo De Carlo 画廊 米兰/伦敦/香港 提供

比尼恩的创作具备一种承前启后的连贯性,新系列的创作主体往往源于上一系列,因而在最新展览中观者可以发觉“手”与“DNA”系列的某种暗合。比尼恩的创作已经将叙事和媒介相结合,发展出技法与观念同步的独特视角。

今年3月,比尼恩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在谈及今天在国际艺术界认可的情况时说到:“这一刻,我已等待很久”。历经40余年的锤炼与等待,他对自己的艺术充满信心,并始终依据自己的逻辑而前进“对我来说,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创作和谈论,作品是没有价值的。”

据悉,香港MDC画廊的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