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淜:绘画之嗅

2019-12-24 15:48

NlOfIlOHRtElz7RuzsMJqL3zVUfuKgoWlaLfclL3.jpg

  在雕塑的艺术生产链中,雕塑制作加工的空间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地理空间里,不同层面的艺术品都在这里制造出来,从低廉的行活到高奢的艺术品,都混杂堆放在这空间里,在这个地理空间里它们不可思议的平权了。这个空间里不仅各类作品混杂,也混杂着来自各个层面艺术生产者“汗”的气息。由液体转化成蒸汽的气息,相互交织缭绕,劳作的气息弥散于整个空间,这是劳作的空间。

  《嗅汗》这个展览把呈现雕塑制作加工相关场景的绘画作品置于这个艺术生产的空间之中,以期追寻、探究艺术生产中劳作的气息。

——李淜自述

4uNEoHYxCsNl5cDQqg3hEqdr5zaoskzxPZIFzUb4.jpg


《绘画之嗅》

文/马艳

  阴雨的初冬,在市郊一处高耸的未完工楼盘对面,灰色调的卷帘门和水泥墙围合成连绵不绝的低矮厂房,正对的大门敞开,循入园区,在不断出现的散落模具和物件中穿行,经过某家物流门口,转到后院,渐渐人声涌现,豁然出现一处厂房仓库——一间生产各种雕塑、艺术半成品的加工厂。走进场内,四处摆放着各种形状的雕塑泥坯、艺术制品和物料工具,冷亮灯光照耀下,显出了周围墙板上悬挂着的尺幅不一的纤维粗糙的亚麻布画作,土黄或深棕的画面色调唤起了对此处场地的感知,粗砺而鲜活。

2E9hTQybm4BSMIvTRWCBlX7MWNzpoOyRfo7qwmAp.jpg

  门口的室外围墙上,悬挂着一幅描写着“活”字的画作,似乎表明着雕塑制作的生产属性,也像是对于绘画创作的自我棒喝。画面没有模仿书法的行笔技法,或是因循绘画体系的传统风格,而是将字形塑造成浅浮雕墙体的表面质感,进而与周边的景物——灰水泥、红砖块、墙面、堆放的泥塑人物、杂物摆设等融合,构成并非协调的观看场景。

IKp9U0WgPYXKPovpcqRRDUlW95FMjwTklOojudkx.jpg

  进门左侧,暗红色大漆板堆叠着一层褐色泥塑的浮雕群像,仍需修改的具像人物带有主题叙事的典型造型,在“建设活力东平”泥塑字体下面,悬挂着几件小尺幅绘画,画面中的雕塑装置被笔触轻松地表现着,而模仿小广告的文字被涂绘覆盖在画面形象之上。另两件大尺幅画作悬置在泥坯高处,画面色调从幽暗转到白亮,以不同的取景来表现类似厂房场景中的艺术制品形象,而其所描绘的艺术形态与现实中的雕塑泥稿,彼此并置,相互指涉。

bMiOpeAYxLWV9Z81Xk3u8KraLOskInnooqwH7LuN.jpg

  展场随处可见此类绘画内容与加工场景的物理互动:巨大的“嗅汗”颜体字绘画悬挂在厂房内搭建的铝塑房间之上,边上是被几组高大的人形彩塑所遮蔽的类似画面;冰冷光亮的隔温板材上悬挂着相似雕塑主题的画作,下方的配电箱安放着描绘装配艺术装置的场景绘画;四周满目的桌椅展台、工具杂物、艺术材料,以及视线内不断来回穿梭、劳动着的技术工人。整个展览像是将与艺术相关的制成品,纷繁杂乱地同构于一室,这些平面绘画、立体雕塑与具像物件的原有处境位置被强行改变,它们固有关系属性被“去蔽”、“揭示”,在同一空间场景中再度组合,进而被泛视觉化地整合和重塑。

3g6kf8FVojRl0nbqD6ABNeyLRS2KQxk7eEQlSm9x.jpg

  在不断扰乱惯常的观看经验,将以往静态的、单项的、惯常的观看法则,替换成动态的、多维的、鲜活的在场体验之时,也伴随着诘问:此地此景是作为展示之境,抑或是生产的场域?是以绘画形态来揭示艺术品、雕塑生产,还是用艺术制品的产生来解释绘画创作?而这件“整体作品”的创作者——李淜,显然意图将艺术生产链中制作加工的地理空间作为其绘画产生的理由,来打破对创作、制作和展示的常规认知——展览就是从工作室放置到展厅的一个过程,展厅是对工作室进行有效的“区隔”,而艺术家有意将这种区隔破窗,生产之地也是展示之所,绘画的最终展出,被放置到后端的生产阶段,并借用艺术品加工的具体场景来实现其转化与重塑。因而整个展览现场与常规美术馆白盒子有着明显的差异,厂房式的墙面、会议室、客厅等空间都使得展览增加了基于生产观念的背景属性,而这也是原初的展览概念来源和设置起点。

uNEhF9CbZSPvhDsEBpDgwgFWLOU3DfFqBCFjGtwL.jpg

李淜 嗅汗-7 布面油画 83x83cm 2019

  翻阅李淜以往的创作谱系,可以看出其作品静物画的外衣下,一直有一种“艺术社会学”的流连,他关注这个社会,关注作品背后的所指和生产的劳动性,同样对“精致”保持着警惕,因此,从这个层面去理解艺术家展览场地的选择或许更容易进入展览的情境。

aB8sUNOpkYkvpJOJv2CPYaJLnnPW4JcCKyvkqehQ.jpg

李淜 嗅汗-3 布面油画 188x356cm 2019

  “嗅汗”展览与其说是一次展示,不如说是艺术家关于绘画本体的一场“再塑造”,是展览场域与情境建构的主动干预下的一次在场讨论,寻绎出理解绘画的场景,选择给出异质化的展示氛围以及绘画艺术社会学的探讨,绘画本体被借此抽离出白盒子的有效空间,削平了其美学装饰,将作品放置到一个与各种层面艺术品“平权”共处的加工场域和制作场景之中,将画面搬回到了生产的原点,回到劳动的现场,绘画以此被有意地“塑造”。在此意义上,创作者完成了对自我指涉最大张力的理解,好像为其绘画找到了一个最佳的暂住地,精神和物质之间暂时融洽地挤在了一个共同体的“窄门”里。

JTqjBfWJu42j6zAsPHFEsdAyN2M7EMeRniscNwRd.jpg

李淜 嗅汗-14 布面油画 31x40cm 2019

  在这场重新塑造绘画、雕塑乃至其它艺术制品的展览策划中,广阔的美学判断失效了,“汗”与“活”才是其关注的理念和基调,作为一个意义指涉意图突出于视觉观看的展览,其艺术社会性某种程度上消融了美学属性,或者说关注生产劳动的意义覆盖掉了更多的形式认知,这或许是创作者和策展人的有意为之,也许是艺术家对自身作品的一次主观干预和改造,从这个层面上说,这可能便是理解整个展览的某种“活口”。

d0LQEt6DLdlTuKbIHw5rPX6FExKSHnHcfPWrBKx9.jpg

​李淜 嗅汗-2 布面油画 202x300cm 2018

  李淜,1975年出生于江西于都,1998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至今任职于上海油画雕塑院。

  近年参加的主要展览包括:个展:嗅汗,景星环境艺术有限公司,上海,2019;四条腿·两条腿——李淜个展,大烟囱艺术中心,上海(2017);万静方物——李淜、陶大珉双个展,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2016);意外·蔓延,优上空间,上海(2012);

  群展:时间之外,左岸美术馆,嘉善(2019);多元镜像——2018上海当代艺术展,临港当代美术馆,上海(2018);拟声词,榕异美术馆,上海(2018);绘画的形象,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2017);“自传”当代新绘画邀请展,宁波美术馆,宁波(2016);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6);2522Ⅱ弱水三千,上海明圆美术馆,上海(2015);具象的当代性——第一回,徐汇艺术馆,上海(2014);港口城市的相聚——釜山,上海,汉堡艺术交流展,DAVIN艺术空间,釜山(2013);关于上海——17位艺术家作品展,白盒子艺术中心,慕尼黑(2012);单体飞行,1918艺术空间,上海(2011);“未来制造”青和当代美术馆江浙沪架上绘画提名展,青和当代美术馆,南京(2009);In2009首届中国当代青年美展,外滩艺术馆,上海(2009)。

作者:马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