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方由美术 (Ora-Ora) 作品赏析24:杨勋 《石头记》

oyq39CSi5bHTgqaicO2ETcChZkHoTBWDDbESuIUS.jpeg

杨勋,《石头记》,布面油画,2013—2015,200x300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和方由美术提供)

杨勋于1981年出生于重庆,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杨勋的画面,编织出看似伤感的古典经验,但实质却是古典视觉的一次瓦解。其线索,首先就在于那些极致的细节描绘。这些细节,与古典视觉原则形成了一种感官上的悖论——符合空间性的细节在整体上消解了空间性,最终,平面反倒成为画面的感官特征。也即,杨勋以古典语言的细节消解了古典视觉的最终呈现。这是很有意思的尝试,因为将技术、语汇与其既有的审美经验分离后,我们会发现,视觉呈现本身较之假定的视觉意义,更加具有某种独立性,并因此更能够获得作为画面存在的单纯性。

正如,杨勋借助的东方园林、假山石等,这些看似具备明确意义的对象,其实,在他的画面中与细节的油画语言一样,都是“去意义”化的独立存在。所谓“去意义”化,说得简单些,就是这些物象、技术原本所具有的视觉意义,在新的阅读关系中失效。

杨勋借助足具干扰性的光源,来进一步破坏我们关于这些图像的习惯经验。我不知道,这种方式,是否受到了摄影中曝光效果的启发。但无疑,仿佛照片翻拍中出现的曝光点,在画面中以强光源的方式出现,使得杨勋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再次阅读时足够遥远的距离感。当然,这种距离并非物理性的,而是心理性的。因为,物理距离只能干扰我们的视觉清晰度、准确度,而心理距离才能影响我们的视觉记忆、判断。所以,面对杨勋充满个人色彩的那道光源,我们记忆中的园林、山石,忽然间失去了历史,与之同时,那种关于古典再现主义的绘画记忆,也同样消失得难寻踪迹。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杨勋画面中的光,并非美学意义上的画面营造,而是对绘画作为观看方式的重新理解——它提供的是观看行为的过程,而非观看的结果。至此,在我的理解中,杨勋的工作就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他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当下绘画创作的契机。因为,无论是观念艺术,还是主流艺术,绘画作为绘画似乎越来越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主题、怎样的意义。在这种潮流中,艺术作为视觉存在的感官前提越来越模糊,乃至于它与“非艺术”失去了辨别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