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 于晓冬:人文的内省 数字版画的积淀与突破

四十岁,是人生的风水岭,是黄金年,是转折年,是不惑年,人的思想和心境也会发生改变。

于晓冬在校读书时,就开始接触数字版画。那时,他二十几岁,作品中带有许多机械元素。四十岁后的他,开始回归到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中的人文思想内省的主体上,以更加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艺术思考上也发生了变化。他的作品削弱了数字机械等冰冷的元素,在形式、题材上也有许多创新,作品风格也随之转变,更加包容和含蓄,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

正如他所说:“四十岁之后,更多的开始内省,喜爱思考历史,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形象的表达也越来越柔和,更多的贴近现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2a3dbd8ffb31dc6770d7b1fb57026ee.jpg

艺术百科 | 于晓冬

1978年生于山东青岛。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学士,2005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师......更多

2022年是于晓冬创作的旺盛期,产生了一大批新作。在作品的构思上,有对于时间空间和未来世界臆想与探索的《灯塔》、《末世纪的探险》、《沙之城》;有对于历史、传说、宗教的叙述和猜想的《屏之物语终章》、《北溟》、《圣殿传说》、《海妖》。在作品的形式上,有采用宽银幕和卷轴长卷构图;有多条屏连接在一起,进行分割和重组的作品;有多幅静态单帧作品连续成的组合系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9b7636bc35b2fa28f0f76f7d7d276f95.jpeg

《屏之物语终章》数字版画2022年

最近,于晓冬的新作《屏之物语终章》多次获奖,画中不但借用了日本浮世绘的屏风、仙鹤、艺伎、武士等形象,还带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让观众产生沉思,也让我们不禁对他近些年来在艺术上的思考和探索产生了兴趣。

回归现实世界 人文思想内省

雅昌艺术网:我们关注到您2022年创作的《屏之物语终章》数字版画,近期获奖了,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的出发点?

于晓冬:《屏之物语终章》是我2022年的新作品,入选了国际学院版画联盟第四届双年展,首届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国际版画双年展,还有获得了“视觉辽宁——数字艺术大展”优秀奖。之所以创作这幅作品,是因为我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在今年开始有一些新的变化,人到了中年后世界观价值观的包容性变的和年轻时不同。我意图消弱原先作品里的数字机械等冰冷的元素,回归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中的人文思想内省的主体上来。将平时思考的一些问题进行升华再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652df111bd9c434f73d1d02e895f8682.jpg

《屏之物语终章》局部

雅昌艺术网:这幅作品的名称以及作品中的屏风、仙鹤、艺伎、武士等都与日本文化相关,您通过这件作品想讲述怎样的一个故事,作品中又包含了哪些精神内涵?

于晓冬:《屏之物语终章》这幅作品主要是探讨了在极度秩序的社会中遮挡、隐藏,真实与虚伪的关系。屏风最初的用途就是遮挡风邪,保暖防寒,但是经过人文精神化的历史演变,屏风不仅仅在外在形成了一种装饰美化居室的手段,更是在精神内在层面出现了权力与神秘隐藏的象征,因为屏风本身是一种能半透光的介质,它可以起到遮挡实体形象但是又隐约漏出朦胧影子的美学效果,使得被遮挡的物体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意象美观,这种美观通过对物体的掩盖和暴露使得它增加了无数的神秘性和新的美感。

这里我借用了日本浮世绘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比如屏风、仙鹤、艺伎、武士采用了极度端庄对称式的构图,浓缩讲述了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沧桑下的社会一角,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否是真实的,还是有着某种遮挡和掩饰。其外在表现可能是别人借助屏风来美化的,不一定是其真实面貌。主体人物或者动物在这种屏风的遮挡下可以隐藏可以虚伪,而真实的一面往往是台下观众看不到的。这也恰如我们生活的世界。作品以台下的观众为第一视角,用剧院式宽银幕构图呈现,力图将这种神秘性和多样性的美展露出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0e8940ffdc2ec316d01737bca327b5d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a9cb082cc602f6c818ba7c85b500d3cb.jpg

《屏之物语终章》局部

雅昌艺术网:这幅作品与您以往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于晓冬:其实在四十岁以后我的艺术思考就开始了一些转变,年轻时对未来的幻想和机械的科技感总是非常强烈,是一种强硬的外来植入力量的介入。但是现在变得有些模糊,更多的开始内省,喜爱思考历史,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形象的表达也越来越柔和,更多的贴近现实。我觉得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年龄的增长,还有下一代的成长带给我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创作的旺盛期 新的尝试与突破

雅昌艺术网:您今年创作了许多新作,这些作品与以往相比,在形式、题材和表现方式上都有哪些创新和突破呢?

于晓冬:是的,今年是我的创作旺盛期,做了许多新作。我觉得这些作品本身在形式、题材上也有很多的创新与不同,比如《灯塔》、《末世纪的探险》、《沙之城》是对于时间空间和未来世界的臆想与探索,《屏之物语终章》、《北溟》、《圣殿传说》、《海妖》是对于历史、传说、宗教的叙述和猜想。这些作品基本都采用宽银幕构图和卷轴长卷构图,力图在形式上展现出影院剧场中观影般的宏大效果。《幻》这幅作品又是另外一种新的尝试,它是由三幅竖条屏连接在一起的作品。版画的复制性数字媒介的优点一览无余。在空间上和色彩上力求新颖。另外还有诗歌系列又是完全另一种表现方式,他们是由多幅静态单帧作品连续成组合系列,以达到动态的视觉影像效果。它们都是以诗歌命名的,每组画表达的涵义各不相同。这也是我对于诗兴绘画表达艺术创作的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ab8241f169303a30aa2582782ce6044f.jpeg

《灯塔》数字版画2022年

雅昌艺术网:从您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感觉您近些年来对宗教、科技、人文、历史、哲学、未来等较之前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能否为我们谈谈您在这方面的一些学习和探索。

于晓冬:我最近对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比较感兴趣,这是我在读完萨特后对于形而上学的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海德提出世界不是所有存在者的总和,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一切以时间性为基础来看待世界的方法,所以在我的作品里更多的出现了关于主观存在与时间等类似问题的探讨。同时我还是一个忠实的诗歌爱好者和电影爱好者。它们会很大程度提高创作的敏锐度和效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c9d7eac11e97fef45f79f88589d8892c.jpeg

《北溟》数字版画 2022年

雅昌艺术网:您以往的作品如“新一代的进化”“星球的考古”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很多电子元件与机械的元素,但近期这批作品中我们却很少能看到这些元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于晓冬:因为在这些早期的作品里,我认为已经将这种机械感的元素做到了一个极致,它们在最大程度里展示其复杂和繁琐和重构的一面,属于一种硬连接的状态和艺术语言。这种创作意图我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暂时不想再继续说下去。相反现在更多的思考和表现的是一种对于自我内心世界的反省。它们应该是温柔的,含蓄的,包容的。能够让观众产生联系沉思的影像,通过历史,回忆,已及未来幻想的片段经过艺术诗意化的表现力将它再一次展示出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ab36ab2660641409a157466632c4775b.jpeg

《末世纪的探险》数字版画2022年

雅昌艺术网:关于数字版画在创作中绘画性的缺失,您是如何看待的?

于晓冬:我认为绘画性现在不只是在数字版画中缺失,在好多当代艺术中其实都是越来越稀缺的。我一直反对没有绘画性的艺术作品,因为不能将艺术作品当作一件冷冰冰的机器存在,他应该具备一种审美的价值和艺术魅力。绘画性不管在什么年代里都应该是艺术品成败与否的关键性一点,这种绘画性带来的每个画家不同的艺术观感是非常重要的。数字版画因为本身媒介的原因,确实有好多作品属于工业数字复制的范畴,缺少独特的绘画性和艺术家本身的特质。我觉得这点需要很好的探讨和研究。

作品背后 那些更深层的含义

雅昌艺术网:《灯塔》应该是您为数不多的黑白数字版画,也是唯一件有机械元素出现的作品,您为什么会选择用黑白来表现这样的题材,为什么会将人类外形的机器人作为画面中最亮的部分来呈现?

于晓冬:其实这幅作品的场景是设在未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茫然和恐惧,因为我无法预测未来世界的颜色。我只能用回忆历史的角度去用黑白解析对于未来的分析。渺小的人类在面对高度发达的智能产物所变现出来的无助。因为人类对于未来的发展是完全不可预测的,所以这会带给我们以恐惧、迷惘或者期待或者兴奋。人们希望灯塔能够带来未来的指引,但是科技发展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和崛起会给这个世界巨大的冲击,人形化的机器人巨大的头颅代表着未来身体的蜕化,所以我给人形机器人的头颅作为画面中的焦点采用最亮的色调来呈现。作品采用完全的黑白素描语言,也是希望力图表达出一种未来末世的质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cf3d9924a446aed37c3804386eae21ce.jpg

《诗歌——水迷宫》数字版画2022年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作品中多处出现灯塔的形象,在《诗歌——水迷宫》中也有灯塔的形象,灯塔对您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除了灯塔,梯子也多次出现在您的画面中,它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于晓冬:我出生在海边城市,自小在海边长大,小时候在我外婆家的窗户上能看到对面海里小岛上的灯塔。记忆里的5、6月份青岛总是飘着浓浓的海雾,穿过这些雾气灯塔的光若隐若现的在海上飘来飘去,并且伴随着飘渺的光线还可以听到青岛特色海牛的叫声(它是海里的类似灯塔指明方向的一种声控预报装置,是海上的警示器)每逢雾雨天,这种神秘又极富穿透力的鸣叫声往往能吸引我。这种声音神秘并且低沉,因为听起来极象水牛的叫声,所以被称之为海牛。这完全是我童年的一种回忆和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所以灯塔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童年的梦,它既神秘又温馨,无时不刻都在我的记忆里出现。所以《诗歌——水迷宫》、《诗歌——雾海氤氲》、《海妖 》、《灯塔》这些作品都出现了灯塔的形象。

至于梯子,它在我的作品里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个是观众心理上的引导方向的指引,我认为它是我在创作时思维穿越空间时间的一个介质,一段桥梁。梯子本身是可以让人攀爬、跨越的,可以帮助人进入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它可以引导观者的想象力按照梯子的方向抵达画面的另一个空间。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里所提到的书架和梯子是我所希望的能达到的。

第二个是梯子本身形象上的特点,可以连接画面上不同区域不同空间。特别是一种有极端高度的区域比如(宇宙,天堂)一般是无法触及的,平凡的人类需要借助这种实体物才能抵达。梯子有着很多平行的横线和两根竖线组成,形成了一个有力安全的组合。让人们可以用手和脚通过触摸实体而寻找安全感和信任感。我利用梯子的形象作为画面线与面的组织,将画面不同的区域用这种有力的组合连接起来。而达到统一画面,协调点线面关系的作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322d01b47eb6482c56b2e5cd9ff8badf.jpg

《诗歌——众神忏悔》数字版画2022年

雅昌艺术网:在您《诗歌》系列的数字版画中,有一种动态的视觉影像效果,这是您近些年来探索的另一个主要方向吗?您为什么会想到用“诗歌”来命名这个系列的作品?而且这一系列的作品中,大多有着西方文化的影子。

于晓冬:是的,您说的很对。“诗歌”系列确实是我探索的一个方向。一直以来数字版画会给人以模拟传统版画的表现形式出现。我认为数字版画应该具有自身的媒介强项,它的艺术表现范围应该是远远大于传统版画的。我特别欣赏电影视频的动态观看效果,它可以让观众长时间沉浸在艺术家营造的艺术气氛中无法自拔。数字版画本身是静止单帧的,如何让它具有动态影像的观看体验,我做了诗歌系列的实验作品,分为不同的组合,一个组合内四幅单帧的数字版画作品,每个组合由一个统一题目命名。有统一的思维模式和连贯性的画面构成。它们可以任意组合,但是会一起表达同样的情绪和内涵。数字版画因为其独有的媒介便利性,可以很好的实现版画的“动态性影像”。不论是单幅的虚幻,重叠,还是多幅的思维连续图像也好,它们都可以实现观者有连动的感应。这个更像是一种摄影术提到的“摄影串连”技法,凭借一张以上的多幅照片叙述一个完整的意念。

“诗歌”这个名字来源于我对诗人的致敬,从年轻时起我就对诗词特别感兴趣,从唐诗宋词,古典戏曲,到后来的现代诗,朦胧诗,象征主义诗,现实主义诗派等等我都很喜欢。诗兴的文学艺术和戏剧艺术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诗歌这个名字是完全出于对诗歌的热爱,特别是对于法国诗人兰波和中国诗人海子,他们对我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启发。所以你提到西方文化的影子其实就是有关于象征主义和朦胧派的大概印象,其中包含了神学、哲学、宇宙学以及未来主义的一些含义。

9d521045b7d0fc79b241fc9c07c55b10.jpg

《诗歌——隐秘空间》数字版画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7221b9e2e99698a364725bf760d8507a.jpeg

《诗歌——雾海氤氲》数字版画2022年

雅昌艺术网:您在哲学上也有一些思考,在作品中也有所呈现,如《沙之城》,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幅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与探索?您长期关注环境问题,在这幅作品中有所体现吗?

于晓冬:这幅《沙之城》的来源是来自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短篇小说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它涉及到了很多的哲学,玄学隐喻。它描写了一本可以无限变幻的书。最终因为恐惧将它放进了图书馆中。书中提到“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对于存在和永恒的态度让我做了这幅作品。其实更多的是哲学上的探讨,并没有太多涉及到环境的问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3e7b46ce3beae224e2b90acd35cd5a4b.jpeg

《沙之城》数字版画2022年

雅昌艺术网:您之前提到过,希望作品能体现出对于画面空间的分解和重组,您这批新作中有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吗,能否通过作品为我们介绍一下。

于晓冬:是的,对于画面空间的分解和重组我一直在尝试,其中《海妖》、《圣殿传说》就是通过在一幅画面中的空间场景转换而达成,主要是上半部和下半部的分割和协调,我试着将蒙太奇语言作为不同时空角度的转场过度,让不同的场景尽量在画面中能够达到良好的统一性。而《幻》这幅作品就是将三幅竖条幅的连贯系列组成一整张,利用有限的分割和重组,通过版画自身复数性的特质,将他们完整的融合在一起,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一张作品的整体力度,而不被这种复数所消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1b4ce6db2da57241268055ef5ad92770.jpeg

《圣殿传说》数字版画2022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211/06b8b51e9d9a2849c5bd03c43d4cf1ee.jpeg

《海妖 》数字版画2022年 50 X 100cm

不断探索  迎接新的挑战

雅昌艺术网:您在近十年的数字版画探索中还有哪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于晓冬:总的来说,我觉得数字版画的创作必须要吸收各个艺术门类的营养,包容性更强,跟随时代进步的潮流,尽可能多掌握新的媒介和技术。同时还要不断的回归初心,思考事物最本质的问题,不要流于表面。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艺术特色有内涵的数字版画。

雅昌艺术网:如果对您这十几年在数字版画中的探索和创作用几个词来概括,您会选哪几个词?

于晓冬:我觉得这两个词比较能概括我的数字版画十几年探索创作的道路,冥行擿埴,探渊索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11/f75ded1e6c594f5c530d356cc930d975.jpg

《幻系列》——数字版画2022年

雅昌艺术网:接下来您会侧重哪方面的探索和创作,又会有哪些新的计划吗?

于晓冬:接下来我准备尝试更大幅面的创作,和动态影像的连贯作品,我一直对幻想情节诗兴的文学作品感兴趣,能够将一个完整的故事连续的展现在一张作品上。大幅面对数字媒介设备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涉及到更多的想象力的细节和图层的安排分布。还有动态影像的单帧连续性是需要有共同的叙事性和思维模式统一起来的,这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我将继续尝试多种媒介技术在数字版画上的参与,更丰富的画面空间重组。希望将来能够在我的798个展上展出。

雅昌艺术网:谢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