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苍润的笔墨 超拔的神韵

  傅抱石的作品气势恢宏、潇洒灵秀。此次保利拍卖推出的傅抱石作品都是其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他的山水画综合了中国山水的皴法,创造出浑茫大气的"抱石皴",宜于表现风雨阴晦、苍茫迷离的景象;他的人物画注重神态心境的刻画。   傅抱石先生自1939年春至1946年秋,即其三十六岁至四十三岁的八年间,一直居住在四川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农舍,那农舍就是他常常自署的“金刚坡下山斋”。   金刚坡的名声是随着抱石先生的佳作而被人们所熟知的,金刚坡又是孕育先生特殊画风的母体。先生画风初成于四十年代初,当他离开重庆的时候,其艺术风貌已经基本完备了。   对于金刚坡下山斋,抱石先生作了如下描述:“我住在成渝古道旁,金刚坡麓的一个极小的院子里,原来是做门房的,用稀疏竹篱隔作两间,每间不过方丈大,高约丈三四尺。全靠几块亮瓦透点微弱的光线进来,写一封信,已够不便,那里还能作画?不得已,只有当吃完早饭之后,把仅有的一张方木桌,抬靠大门放着,利用门外来的光作画,画后,又抬回原处吃饭,或作别的用……作画的实际环境虽如此,但若站在金刚坡山腰俯瞰,则我这间仅堪堆稻草的茅庐,倒不可多得:左倚金刚坡,泉水自山隙奔放,当门和右边,全是修竹围着,背后稀稀的数株老松,杂以枯干。”(《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可以说,这是简陋困厄与清雅野逸的交响。困苦的生活环境往往促人奋发,抱石先生的作品便是证明。   《梧阴消夏图》写高树浓阴中的庭院书斋,前作假山湖石与两侧相对的棕榈,半掩着院门。大树干有圆形皱纹,约似松,却又以大刷笔作叶,故有人以为梧桐,却又非也。作者挥洒间似无心于具体树种,只求痛快淋漓,一气呵成。枝叶穿插掩映间,透露出二楼雅致的书斋画室,笔墨纸砚俱备,一高士端坐凝神于铺展的素纸,似在用心构思新图。左下侧作篆书一行:“壬午佛生前四日新谕傅抱石制”,壬午为1942年,先生已居金刚坡三年。身居陋室而写此雅斋,大约正是先生心仪之所罢!   先生一生景仰石涛,此时正追求其枯湿并用,大胆施以水墨的作风。此图与同年所写的《大涤草堂图》一样,都于苍莽淋漓、浑然大气中寓精妙之思,堪为佳构。   《蜀中纪行》是重庆郊区金刚坡一带的实景写生。傅二石兄对我说过,画中山峦、屋舍、街道正与他记忆中的金刚坡相合。中国画写实景,其实仅取大意,并不苛求真实的。抱石先生于此道最擅,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写生之作所占的比例是不小的。   笔者认为金刚坡孕育了抱石先生的画风,是把金刚坡视为巴山蜀水的代表,这里湿热多雾,茂郁野莽又不失秀润,山势的雄奇与烟云雾气的作用,它本身就是变化着的图画。   这幅画上,我们看到了鲜明的散锋乱麻皴,这种自由洒脱的皴笔,加之鲜活的水、墨、色,那便是活脱脱的巴山了。这种代表着抱石先生风格的皴法的产生和完备,正是先生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画上“甲申”一印,说明是1944年作。从四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先生在山水技法上不断尝试变化,除了造化的因素和石涛的影响外,还应该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黄山画派的梅清,石涛早期的山水也受到他的影响!

作者:萧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