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真(Li Chen):艺术真正的伟大在于分享

  2012年,美国西雅图弗莱伊美术馆(Frye Art Museum)展出了中国雕塑艺术家李真“造化之「不生不灭」:千岁与草民”的个展(Eternity and Commoner)。高度聚焦的灯光让“千岁”看来非常慑人;躺卧在透明罩中的“草民”,又让人有一种观赏文物般的敬重。而早在2008年,李真曾在亚洲艺术中心举办“沉积-新东方精神”(Spirit of the East I-Accumulations)和“神魄”(Soul Guardians)个展,作品体态亲切,多散发着欢乐自在于天地间的意念。

  从道法自然到文化历史,李真是在转变还是在延续?

  问:最初是在2008年亚洲艺术中心看过您的个展,当时展出的作品多为体现自然精神,而“不生不灭”展则是在探索“人事的兴衰与权力的更迭”;再者,以前多为铜雕,“不生不灭”系列采用木头骨架和未烧的陶土草绳等粗糙材质,转变很大。您的转变从何开始,又将引向何方?

  答:我的作品里面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所谓的气、能量,属于自然与心灵对照的关系,寻找精神的空间,创造理想的世界;另外一种属于社会与人之间关系,像“不生不灭”系列以及我最近创作的“凡夫”系列,都是体现人性和现实的不完美。这两种创作议题贯穿我艺术生命的历程,一个虚,一个实,不是为变而变,我只有这两个世界。

  其实,我的创作没有太大变化。以1999年的《蝴蝶王国》(Butterfly Kingdom)和2006年的《靡靡》(Collective Consciousness)两件作品为例,就已经在探讨精神心灵的同时,探讨人文情怀和社会现实了。只是我没有整理,也没有做系列创作,所以都被隐藏在“大气神游”中了。这次我把他们更明显地展现出来,人们就会觉得有很大的转变。

  问:您的作品曾创造过“既重又轻”的全新语汇,同时大与小、质感和飘渺、活力与荒芜,这些都是您作品中展示出和感受到的一种对立又融合,您是如何理解和诠释这种关系?

  答:这是一种作品处理的技巧,我在借作品表达心境上的环照。物理结构、视觉性的心灵反应间的融合,所表现的议题本身同时又会加剧一种不真实感。比如“大气神游“系列中的黑色。我们总是觉得黑色很重,但是当你闭上眼睛,感受到的黑其实是最轻的。所以,对于黑色这种虚幻缥缈的作品,观者会产生一种“既重又轻”的感觉,感受到气和能量的变化。

  问:“不生不灭”展览中的“草民”,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展出方式,用玻璃套在作品外面,像是呈现一种古代留下来的珍宝,这种方式是设计过的,还是因材料原因不得不采取的方法?另外,在展览的文字介绍中,“千岁”与“草民”是相连的关系,“一起隐喻政界与商场上的权力竞逐……”。那么,如果单独展出“草民”,其价值又是什么?

  答:在这次展览中,只有“草民“被罩起来,这是我刻意的。我是雕塑工作者,雕塑永远是主体,所涉及到的其他媒材,都是用来增强雕塑语言力量的。我希望罩子可以达到两个效果。第一,通过这种方式给草民敬仰和尊严;第二,在草民的手上有一些麦穗和杂粮,这是草民生存的元素,我不想让观者去触碰和玩弄。

  “千岁”和“草民”的关系是并存的,在历史的轮回里,他们身份不断循环和转变。我们以前生活在皇权的世纪,现在则处在资本的世纪,但都有各自的“千岁”,那些对社会资源掌握得越多的人,他们的责任也就越大,东西方都一样。所以,在展览开幕的时候,我讲过一句话,即对我而言,我对千岁有更高的期待。

  问:在世界几个重要城市巡回展出后,您这是第一次在正式的美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应该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越来越多观众看到您的作品,请问您有什么感想?

  答:我对艺术的看法是,其真正的伟大在于分享。为了分享,必须通过舞台让作品呈现出来。我知道我的作品和展览要表现什么,要探讨是什么。同时,我也会保留一点模糊的状态给观众,这种状态会让观众产生多重解读。比如因身份不同,观众对展览的态度就会有所变化。变化也是我的目的。

  问:此次“不生不灭”是由弗莱伊美术馆馆长Jo-Anne Birnie Danzker策展,想问您的是,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力是怎样的?

  答:从历史上来看,东方和西方是互相渗透交融的。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古代或是现代,《千岁》(Eternity)与《草民》(Commoner)都是共同的问题。名字只是我的一种借用,最主要还是从历史宏观的角度上对人性提出疑问。人性是在进化还是在循环呢?从时间的生命里面,什么才是永恒追求的价值?

  问:中国传统在当代艺术上的传承,是当下多人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您一直都在从事这样的创作,在您看来,让传统融入当代艺术的精髓是什么?

  答:追溯传统成为一种趋势,这是好事。主动的感受,被动的接受,没有对错,闻者无先后,达者为尊。母体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延续。

  对我来讲,传统尤其是东方的传统,其重视的传承更多来自于技巧,而缺乏自由创作的思想。我们生活在文化传统里面,这种环境自然而然就培养了一种传承。如何让传统孕育新的生命,就需要在传统魅力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但是,艺术家需要自问的是:如果为了传统而传统,为了改变而改变,你的思想自由了么?

  问:雕塑毋庸置疑地和空间发生着关系,您觉得两者之间什么样的比例或是搭配才是完美的?

  答:对我来讲,空间是母体,作品是孩子。作品在空间中的呈现,如同孩子与母体的关系,除了牵涉到观感心理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作品如何在空间中自由呼吸。没有绝对性,作品和空间的关联有无限的可能。

  本文摘录自《畫刊‧今日中國美術》

作者:骆阿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