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愿得百尺鹅溪绢 扫取红云十里长

  金泉我兄以善画荔枝而名于世,本无待余言以揄扬也。今其欲再将其画结集,求序于余,余坚辞而不能,故略赘数言于此,诸大方家毋笑余于无佛处称尊也。

  荔枝,岭南之佳果也,粤人对其形、其色、其味皆能道其一二,故欲说荔枝与荔枝画,道其详,释其义,实不易之事。若为老生之常谈,实足贻笑大方,不耻于士流也。

  然则如何说为好,实踟蹰再三,难以下笔者。若临阵退缩,则更见笑于吾梁兄,无颜以对之,遂鼓其余勇,操笔而叙之。

  查辞书云:荔枝,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多数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新鲜时呈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有芳香,性喜温湿多光。原产我国南部,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栽培最多。

  此荔枝生长,特征之大略也,然则与吾金泉兄之画荔何干耶?昔黄山谷《苦笋赋》从苦笋之性味至自家之喜啖,旁人之劝止而及忠谏之可活国,则苦笋与忠谏又何干耶?是知善读书者活,不善读书者死于句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非荔枝之味甘美异常,太真、东坡又曷至于此者。故后人味道之余,书以赋之,歌以咏之,代不乏人。则画之者从宋画院无名氏之小品,及至于近现代,名手辈出,妙绘纷呈,虽北地之人,皆得而亲之也。

  然荔与不荔,犹倪迂之画竹,其为芦与麻,弗顾也,假精纯高妙之笔墨,只写其胸中逸气而已。

  金泉我兄之画荔,时人多誉之,甚或称王矣(时人称誉如此)。然以余观之,其画荔能得时人之称誉,实得于其纯熟之技巧,深厚之笔墨功夫,画荔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诗情画意溢乎楮上,是有继承而能出新者。若进而由技而道,假笔墨而抒胸臆,味其画而正人心,愚者智,痴者悟,则其画圣之矣!

  古人有挟一艺以成其大业者;有癖一花,嗜一草,写一山而成其艺者,然非其人学博、识广、精勤又无以成也。

  香江彭袭明先生曾云:“师天者,得天趣而少情意;师人者,得旧法而无新境。天人两师者,有情意天趣,可兼也。先师人而后师天,其觉也晚,但师天而不师人,其得也难。故绘事,必天人共习,理法互证,合心既捷,而锲入更易,如此则因景生法,不局法以守景。因景以生法者,法出也无穷,局法以守景者,枘凿而少切也。

  金泉我兄早岁从岭南苏森陶、连登等名师游,天人兼师,技道两进。意者谓其画荔形神俱足,可与当今名家画荔齐观而无愧色者。

  然无愧色实不足以喻吾金泉之怀也,变与创才是其当下所思考之问题。岭南人对荔枝之熟悉与其熟悉自己之手足头面无异,画荔枝一道之变与创难逃识者慧目。变要有所因,创则前人未有,难矣画者,吾愿以此而待吾金泉兄也。

  昔日荔枝湾两岸遍植荔枝,每到果熟之时“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游人如织,河中小艇穿梭往来,人们听歌品荔,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如今杳矣,若得金泉我兄神笔,还其旧观于楮上,吾愿足矣。

  小诗一首奉赠金泉我兄并以作结:

小笔轻提写荔忙,

绵绵彩墨作琼妆。

花枝历历遮羞面,

惠雨霏霏洗晚霜。

童牧箫吹新果满,

白头杖索旧篇章。

愿得百尺鹅溪绢,

扫取红云十里长。

  壬辰岁夏蝉鸣荔熟之时于芳村之小般若馆中

  东沙居士苏药农谨序

作者:苏药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