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危冰的中国画,不管是着色的,还是水墨的,都是在乡间、田边、村舍随时随处可见的景色,画材寻常,没有时髦的猎奇争艳;画法平淡,没有多余的经营造作,一切在平平淡淡中收纳,一切在平平淡淡中画来。然而,在淡然的画面里,却隐约散发着真真切切的山水草木之味。
平,为铺展画物,抒写心意腾出了安谧的境地;淡,为细品画味,透显真意敞开了无限的宽容。
平淡的画作,反而有着更蕴郁的、隽永的味道,其中的缘由很多,然而,不知何故,我时常会连觉到做菜和吃菜,可能是我会炒菜的缘故,也可能是世间万物同根、万象同理的缘故吧。
以前,我吃东西的口味偏于浓重,若是炖个红烧肉,煎个红烧鱼,非得放超量的酱油和糖,非整得浓油赤酱就不过瘾。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有了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等的纠缠,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减缩了油盐酱糖的耗用,菜吃得愈来愈清淡,有时干脆就一点盐,一点油也不加,自觉的是吃得淡些有益健康,不自觉的是自己身体里面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潜意识在阻止自己的“进口”减量改型。
剖析自己做菜吃菜的变化历程,是年岁增长、维持健康的原因,再不清淡已是不行。口味的变化,是自身内在需求变化使然,虽属一时一事之变,乃显万事万物之因。
若要品出菜中的原味,必先减缩调味品的添加,让菜中原来的味道在没有外来要素的破坏干扰下,充分的显现出来。
但是做菜真的不放盐不放调料,端上桌面请君品尝,大部分品尝者会摇头,认为此味绝非此菜之味!大凡都会说难吃难吃,受不了受不了!以后也就拒之口外了。于是,原来的东西反倒认不识,真的东西不认识,“认真”在此失效,遇真反而难以认真了!
吃菜如是,画画亦复如是。
今天,中国画界是否也有点高血脂、高胆固醇的兆头?今天画画的人是否在画中也滥用了太多的坛味、调味剂,使画出来的画都像菜馆里的菜,全是一个味精和鸡精的味道。现在上超市,调味剂不下上千种,越调越浓,越调越怪,淹没了食物本来的滋味和感觉,仔细想想,这既是人的伟大,又是人的悲哀!炒菜的同化,也同样在画画的行当里浮现,现在画画的人,已熟知画的效果,不停歇地做肌理,玩效果,注重画的要素的换样和替用,和炒菜一样,能加什么就加什么,怕味不浓,色不艳,寻找刺激和新味道,但却往往在追逐这一端之时,疏放了另一端,画的画全是鸡精味和麻辣味。你来画中国画,能否像厨师炒菜一样,有意无意地少放一点作料,烧得淡一点,让菜的原味出来一点呢?
唐代张彦远曾有经典的判断:“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他说的道理和炒菜的意思是一样的,虽然迹简意淡与臻丽焕烂的样式、级别是不一样了,但切不可让焕烂求备遮掩冲刷掉意淡雅正,迹简是为了意淡,意淡是为了雅正!味要品,万不可光靠“调”,调味过度势必伤害本真。
张彦远简短的话语映现了中国画的自觉,这种自觉是中国画承续中的灵光,是中国画和其它画种的一个区分点!中国画在童真的年代已经在意识上、理论上觉悟到绘画的智性与诗性价值。
然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中国画在承续演化时,差不多把最好的东西、核心的东西丢失了,张彦远早在唐代的警告我们今天已忘却了不少。
原因何在?又可与炒菜品菜相比,炒菜是一回事,品菜知味又是一回事。
菜得清淡,诚心可品。知味是在无扰无欲的情境心境下的互知。你增加了味觉的幅度,慢慢可尝出蔬菜原来的咸淡甘甜,如:药芹最咸,水芹淡些,白菜最淡,包菜微甘,最平最淡的是蓊菜,青菜则是青滋气最浓的。水淖的蔬菜,因为不同的来源,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味道,不过,化肥的过度使用,暖棚的反季耕作,正在逐步毁损菜蔬瓜果的“个性”原味。
品画如品菜,先要去成见、定神念,专注于品味物像,咬嚼画象的本味,以平常的心念去看,方有可能咀嚼出真正的滋味。
味的烹制,取决于味的知“道”,味的知“道”,又取决于知的意念和识的储备。吃菜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变,会因身体内在的变化而变,画画与品画应是同理同道。
我特别地推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视光、疑霜、望月、思乡,平易而直白,淡然而高远,关注渗透了人类的共同情结和普世感怀。菜到此境地,诗到此境地,画到此境地,就殊途同归,淡而愈真,真从心起,心淡复能真淡。我又特别地推崇梅清画的黄山,石涛画的城池田园,金农画的清供与杂画册页,在他们与画物的淡淡的叙谈中,生出了素淡、简淡、疏淡、清淡与逸淡的种种味道。
陈危冰的天性与本能似乎已知觉到画画的本源,为免蹈入焕烂求备的水中,自取“危冰”自戒,仿佛警示自己的终生画涯,定将如履危冰,不欲妄动,唯于本真,淡然的画作中,觅得如常真切的滋味。陈危冰的中国画似在绘画的麻辣烫盛宴上,涮上了一碟农家的田头菜蔬,清淡天然,淡而有味!
作者:吕美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