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画《芦花远映》

  对于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来说这里确是人间天堂,肥沃的土地、湿润的气侯、大片的平原、丰富的水网。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自古就是一方胜地,而孕育出吴文化灿烂文明的江南田园山水,自小就是我心仪而千百次梦寐表现的主题。 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太湖。其三分之二的面积都在苏州境内,而我们平常说的江南大凡指的也就是整个太湖流域,这里布满水巷沟壑,田地间夹杂着弯曲的河道,连片的莲藕塘、茨菇田、荸荠、荠白、鸡头米、油菜花,各种蔬菜以及蔺草应时而生。淡水鱼鲜活乱崩、螃蟹、河虾、黄鳝、田螺随处可见。 近几年中我一直在注重江南田园山水题材方面的创作。抑或 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程度迅猛提升后,人们对传统文明的深深眷恋所致。而我平日中更加关注的是大自然平凡景物的变迁。这种种的变迁,有多少又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每当我读到钱松喦画的太湖风光,宋文治画的洞庭东山系列作品时,总会产生一种幼稚的臆想,以至于每每来到太湖岸边,花果山麓寻觅、希望能触摸到诗化了的草木,然而直到自己拿起画笔时,始觉画家的“这一个”乃是作者艺术观的表述,是其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以至对人类自身的一种感知和诠释。地处太湖流域中心的东吴大地曾经是古代吴越争霸的古战场,孙刘联盟的大本营,又是世称兵圣孙武子著作《孙子兵法》的演练场。沧海桑田,历史之河垣古渊源,太湖之水源远流长。然而,太湖依旧保持着往日般的平静、恬美。岸边的芦苇、野草依然一岁一枯荣,默默地生长着。山泉林木,蓝天白云见证着历史的风风雨雨,又饱蕴着人类的甜酸荣辱。我们常言山水无情人有情,我们又时常寄情于山川河谷以凭吊往事故人。绘画作品不光是为了再现大自然的具体事物,通过对事物的刻画描绘旨在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和顿悟,是一种世界观的传播。我在创作《芦花远映》这幅作品时,主要表达的是我的一种历史观,大自然与人类环境不断变迁的历史。这里我用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技法来具体刻画太湖岸边行将枯萎的芦苇、芦花和小船,利用四尺宣横的全景式构图,最大可能地表现一种开阔、空旷的意境。在色彩运用上有意识地用单纯的黄色、水墨加以渲染画面,旨在加强画面的平和、宁静。而重要的寓意是表达出对过去历史的追忆。画面上湖风阵阵、苇叶瑟瑟、芦花摇曳似乎在不停地诉说着已经发生或将会发生的故事。把工笔花鸟画的表现技法移植到《芦花远映》的创作中来,作品能画得很深入、很具体。当然许多东西在画面上多半是点到为止的,拿来主义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达到表现的目的。此类题材的表现方式我又用山水画创作特有的视角和构图,目的是为了把极其平凡而本身並不美的、正在衰败的芦苇更具人格化,显示其宏伟和崇高。画面的远处似是而非的背景,正在把人的思维引向遥远。湖上的小船隐喻为穿越历史时空的时光之舟。天地悠悠,时光之舟从远古飘泊到未来。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同样在《芦花远映》这幅作品中得以体现。应该说我在创作整个田园山水系列作品时都是基于这种对故土的历史感、使命感和赖于生存的大地的眷恋抑或是顶礼膜拜。

2003年4月3日于苏州

作者:陈危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