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太康的艺名及其印作都是近七八年通过媒体报道而不断冲击我脑海深处的,说实话,他的书印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起先,我还以为他是北京大康老先生的后裔,后来才知道他原是辽宁抚顺人,1995年才定居北京,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究室和首都师范大学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班,乃六十年代出生的实力派青年艺术家。观其印作,稚拙与大气并存,豪放与精微兼顾,法度与个性浑融,看似无法却处处是法,达到形神兼备、超然道外、心手相应、道技合一的高级艺术境界。据笔者浅见,太康印作的特点有三:
一、 追求法外情趣
赏其印作,如以传统法度去衡量,显然是赏不出什么味道的,他的聪明正在于善于与现代审美意识接轨,别看他的印作刀痕横冲直撞,不讲规矩,但他所追求的不是法度的盲目重复和刻意规范,而是法外情趣,因此,细细品味起来却很耐嚼,如“独坐观心”一印,字体独造,刀法生辣,章法随意,毫无故弄玄虚或程式化之嫌、“观自在”尚形印,与文字相结合,寥寥数刀,就将参禅者的虔诚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边栏的部分虚化处理及印面某些倂笔手法,使该印的主题内容更显突出。太康曾说过:“作品是心迹的自然流露,是孕育心中的情用不同的语言表露出来,艺术的根本在于情,情在理在。”可见,其重情趣的艺术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的。
二、 追求刀笔的浑然天成
太康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篆刻光靠刀的漂亮表达或是仅仅靠字的准确书写都是不全面的,应该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融为一体,才是正道。因此,他的刀是根据字书写时的徐疾、粗细、起讫、快慢而灵活掌握,或冲或切或削或敲或击……从线条跳跃的不同质感的丰富表达中,使读者触摸到作者创作时的情绪,从而使印面形式与内容有机配合,共同解读出作者心声。如“穷则渊明”、“之无”、“刘海粟”三方白文印,刀法均能充分体现出笔法的用笔特色。应该说,太康深厚的书法功底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是其印作形成个性面目的内因之所在。
三、 追求淡泊的冶艺心态
这是太康君始终能保持清醒的游艺状态的精神保障。他曾说:“我作书刻印比较随意,不向市场,毁誉由人,是自己‘心’和‘意’的表现,是给自己看的,别人怎么看,如何评论是别人的事。”又说:“余作书画,兴来两三行,兴去饮酒茶、读闲书、好古玩,无柴米之忧,余为悦己矣”,“走自己的路,所制作品不必讨上帝喜欢”。也许就是这种淡泊的治艺心态,才使得他刀下趣味横生,姿态万种;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才造就了他随遇而安,潇洒自如的印作风貌;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才让他能日刻数十方,不计工拙。据友人称,三十余方印,他能在短时间内刻就。“只见掌心握刀,利刃破石,石屑四溅,冲、切、凿、敲、砸,一气贯之”。这是友人留下的一句描述其观坊刻印的语句,何其壮观,又何其顺其自然。
太康正年轻,已有此等不凡工夫,假以时日,在京华这块人文荟萃之都市,必有更大的发展,笔者殷切盼望着。
陈兆育写于三安斋灯下
时癸未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之际
作者:陈兆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