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访】刘秀仪:如何让更多大众走进OCAT

2015-09-23 19:31

  

  OCAT深圳馆艺术总监刘秀仪

  导言:OCT当代艺术中心官方微信近日发出消息,OCAT深圳馆即日起聘任刘秀仪(Venus Lau)出任艺术总监,并于日前开始履新。在此期间,刘秀仪女士将兼任OCAT深圳馆策划部主任,培养及完善现有团队,巩固美术馆在珠江三角洲及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促进美术馆与国外博物馆与艺术机构的互动,带动OCAT深圳馆继续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雅昌艺术网独家专访了刘秀仪,请她谈谈OCAT深圳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工作规划。

  雅昌艺术网:您从一位策展人、作者转换成艺术总监,自身心态会有哪些转变?

  刘秀仪:策展人的工作就是把展览和它的相关项目做好,相对简单些,当然策展人的工作不能说简单,关乎学术理论的开展、作品之间的对话、对空间的掌控、丛策展人的知识系统中抽取可能的观看方式,除此以外也包括具体执行的事务,例如运输协调甚至协助公关团队做宣传展览,也需要思考展览的观众结构等。艺术总监的工作和策展人有重叠,但项目方面的考虑不只是个别展览,而是未来整个program的发展,另外就是把握一个平衡点是:一方面保持我们一直以来的学术定位,另一方面接触或者说扩大观众群。这个馆的项目怎么推展,如何定位,大方向是怎么样,另外因为OCAT是美术馆群,不同馆侧重点不同,作为一个整体很能发挥优势,深圳馆如何与其他OCAT分馆合作也是我工作时的考虑。

  策展人和艺术总监的工作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观众的开拓。深圳的专业观众比起北京上海少,但是这边的“泛文艺”观众群不小,尤其深港的城市/建筑双年展等大型项目培养不少这类观众。我对如何通过展览和公共项目慢慢将这些文化爱好者的兴趣引领到当代艺术很感兴趣。说要改变可能很自大,可能最后也改变不了什么,但起码要有这个方向。

  世界各地每天成千上万的展览开幕,为什么一定要来看你的?现在资讯科技发达,(接近)实时网上看展已经是常态,美术馆、画廊花越来越多时间在PS展场图上。但是美术馆和作品与观众的关系,如果被化约成图像的平面消费关系就太可悲了,所以希望在任期间思考美术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然后“观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深圳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当然每座城市都很特殊),城市的发展历史很有意思,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也特殊,这样的背景造就了特殊的文化和观众结构。这里的“艺术圈”没有北京上海的这么大,在这样不同的语境中工作很有意思。

  雅昌艺术网:现在已经开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OCAT这边的工作吗?

  刘秀仪:今天OCAT深圳的讲座上,观众问了一个问题:艺术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我是很直接回答艺术没有预设的社会责任,这是艺术最大的自由,它不用服务于任何目的。但是艺术机构,尤其具有公共空间特性的,确实有社会责任。OCAT是华侨城的一个艺术项目,虽然不是国家美术馆那样的公立机构,但是它是有公共性质。我们不能很傲娇地说我们要教育大众,但希望与大众有更多的交流。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艺术专业牵涉像艺术史专业包括美术史、哲学、美学等各种知识储备,所谓专业观众具有这样的知识机构,但是所谓“非专业观众”、“大众”也具备他们的知识系统。

  所谓与观众的交流不是精英主义的、单向度地向他们灌输艺术知识,而是在与他们时间的互动一起学习,与观众的互动,不是我们搞很多互动装置,大家都过来玩,而是而是在做专业项目的时候当他们的系统中,思考、想象不同类型的观众、不同的群体,同时了解他们如何看待当代艺术本身已有的语境和系统,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

  雅昌艺术网:您作为新任总监,未来在深圳馆的定位上是否会有所改变?

  刘秀仪:像之前所说,OCAT各馆各有侧重点,譬如,张培力老师的上海馆主打新媒体;凯伦老师的西安馆有很多绘画和其历史相关的项目;北京馆是一个研究中心,主针对美术史研究。OCAT深圳research based的、与学术相关展览为主,而且国内外其他地区合作比较频繁,这个是我们会保持的定位。我来了这边之后,与其说改变,不如说是加强这些定位,尤其是与整个珠三角区域的机构的合作,因为这个地区的艺术机构很多样化。比如在香港有Para Site这样的艺术空间,它比较像外国的Kunsthalle,由艺术家们成立的一个非盈利空间。另外以驻留计划为主的春天工作室让国外的艺术家在珠三角这个特殊语境做一些创作,研究中心有AAA(Asia Art Archive)当然还有将要开幕的M+和CPS。广州有广东美术馆、时代美术馆、黄边站、观察社等。深圳主要是OCAT、华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还有与伦敦的V&A博物馆合作的蛇口设计博物馆。

  老实说每一个艺术机构,每一个在艺术行业里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关乎利益的立场,有辩论或者差异很正常,这不应该是一个cut-throat竞争关系,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希望通过合作可以发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雅昌艺术网:您是考虑如何将自己个人学术研究的方向结合到策划的这些展览当中去?

  刘秀仪:我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不仅是美术史和哲学,我很喜欢韩国流行音乐(KPOP),我完全不会韩语,但在KTV我会唱Bigbang的歌,我也很喜欢动漫,对量子力学也感兴趣(虽然懂得不多),当然对这些东西不是单纯的迷恋或者guilty pleasure,它们对开展我自身的学术研究很有帮助。例如KPOP是将“西方”的文化植入特定语境中,再发展为风靡世界、超越地缘文化的现象,这种感官生产的机制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对比很有意思。又例如,量子力学对“时间”本身的概念,对“当代性”这个业内老在讨论的议题的关系,或者动漫表现速度的方式启发我思考活动影像和屏幕间的关系。策展的时候,对艺术家的选择、阅读美术史和哲学理论都是基本功,但是我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再扩展一点。例如艺术圈近年比较热的哲学转向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 SR)2007年就开始了,2010年我获得CCAA的评委奖,那本书的内容有一半都是讲SR与艺术的关系,希望通过个别艺术家的实践把现有的SR理论开展。不论策展或评论,都不应是向心性的行为,不是说要找一套理论框架,然后把有关的作品挤压在里面,而是以作品将已有的理论和学术角度延展。

  我以后会做一些研究相关的展览,目的不是要一个定论,而是开展讨论。我现在对一些国内外艺术家在过去五至十年,作品中征用部落意象或是图腾特征的现象很感兴趣,我暂称此为新原始主义吧。上世纪的原始主义与跟现代主义共生的,毕加索、高更、卢梭的作品都用明显的部落视觉元素(MoMA在1984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展览,关于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主义,探索“现代与部落的联姻”)。近几年所谓新原始主义的作品来自先在这个后宣言年代,它不是集体运动或风格,甚至不是艺术家持续的实践,它们的背景和契机各不一样,我希望通过一些视觉的表征去探索其产生的不同机制,比如有些作品是要洗擦过去语言学转向在艺术里面的影响,希望找到一个前语言的空白状态;有些新原始主义作品叩问流行文化把某些符号完全掏空的过程,有一些可能是探索先于技法和工具之前的创作方式,希望以作品就把我现有想法扩展。

OCAT深圳馆

  雅昌艺术网:那么OCAT原本已经有的品牌展览,比如深圳雕塑双年展,会延续下去吗?

  刘秀仪:会的,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品牌,也会开发或重新启动能一些新/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年轻策展人系列,希望可以给有想法的年轻人有发挥的机会,另一个原因,我好奇别的策展人的思维模式,另一些项目采取出版、论坛等方式,因为展览生产话语的方式是有限的,以后定下来就会向大家公布。

  雅昌艺术网:现在基本上你们的节奏有没有定好?马上10月份,基本上年底已经到了,已经要开始做明年展览的计划,您已经开始筹划了吗?

  刘秀仪:现在已经在筹备未来的展览、出版和公共项目,并开始与有关艺术家谈有关合作。

  雅昌艺术网:明年全年的展览、项目大概会有多少?演出、话剧、综合项目会是怎样的比例?

  刘秀仪:虽然未来的项目还未完全确定,但展览频率会保持现在的节奏,并在这个基础上开拓一些展览以外的公共项目,通过两者提高深圳馆的活跃度。

  雅昌艺术网:OCAT有很多忠实的观众。这些观众“追”了这么多年,也会有要求。他们越看越觉得每次的展览都是从外引进,与深圳本土其实是没有太多的关系。您怎么考虑这些?此外,很多人认为必须邀请深圳艺术家参与才会接地气,您怎么理解?

  刘秀仪:美术馆需要与本土相关,这个是必须的。“接地气”是微妙的交流,在安排项目时考虑当地历史、观众、还有这个城市的地缘文化,但并非在每个项目上都是“深圳”两个大字,或者所有展览都必须本土艺术家参与才叫“接地气”,这样太简单粗暴了。我照样会邀请国外艺术家和策展人来参展,但是会强调这个城市的历史 - 例如它与科技美学的关系,与其中一个我希望合作的艺术家的实践有明显的对照,如果做展览在北京,在柏林,在纽约做都是一样的,就没有必要在深圳做了。另外我对深圳的艺术家群体很感兴趣,丛以前储云、刘窗、蒋志等人,到现在的李燎。艺术家找机会都多去北京、上海,待在深圳的艺术家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有天和李燎吃饭的时候,谈到深圳一些艺术村,里面的艺术家作品可能算不上“专业”,但是他们的热诚和方式很有意思,让我想到艺术家的“工作状态”这个问题。不过是否一定要为每个在深圳的艺术家做展览才算“接地气”呢?我很怀疑,因为开展对话有很多的方式,如何将对当地群体的关注发展成话语,而不是以猎奇的、采集标本的方式去做姿态,是有挑战性的议题,也关乎长远的发展,因为接地气不是一下就行了。

  雅昌艺术网:您在来OCAT之前,是否已经了解深圳这个地域?

  刘秀仪:我在香港出生、长大,我祖上是深圳人,当年籍贯都写宝安县的。我有些亲戚住在深圳,所以小时候每年暑假或者过年都会过来,这个地方是我童年记忆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当年的地貌-因为我小时候晕车,坐车从罗湖到亲戚住的地方都是躺在爸爸或妈妈的腿上,看着窗外的重复植物和土坡(当时很多地方在开发)半睡半醒完成整个车程,现在到深圳,因为发展快,所以也有那种晕的感觉,是种迷失的维度吧(lost dimension),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很好玩的。

  雅昌艺术网:谢谢!

  相关链接:

  【雅昌专访】冯峰:华·美术馆执行馆长其实是一个学术职位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潘慧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