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太康的群贤图

  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在去年五月于广州熹•艺术馆,参观《情色之间•许固令、雷铎、太康书画三人展》,首次见到太康先生的画。他展出的画以个体佛像罗汉为主,其笔墨苍劲,禅态传神,色彩鲜明,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而近观他的开年展,于古典人物在短期内忽突飞猛进,佳构叠出,画风向“戏剧性”演变,且容我略述一下:

  一、舞台剧式

  近期太康创作人物组画,我比喻为“金庸式”笔法。即故事没有设定,写到哪算哪,情节完全根据角色性格来发展的,而每位出场人物,皆能交代出来历、身份、性情、背景。他画画预先没稿,像下围棋一样,随机创作的。

  太康似乎领略了明清故事籍版画插图程式,想必他是位好故事者。他的画犹如一出戏,图中人物三六九等,各演角色,神情鲜活。既独立存在,又穿插呼应全场,极为有机的构成一个情节。其画有意地背景留白,具有一种“雕塑感”,突显了人物的主题。

  于是现在的太康人物画卷,已是一部独特的舞台画!如我师友胡弓羽(廖冰兄徒)对其《赏画图》点评:“右侧红衣抱璞怀珠,煨栏自热;正中紫衣者有钱大声,恃财砍阶;左二青衣者属托儿之辈,言无斤两;左三扶画者帮闲而已,早己腿软腰酸;背向朱衣者应是酒茶清客,全然心不在画,俩童子各听使唤;群中识画者,唯右绿衣秃顶酷似大千居士长髯公而已!你看他所占位置,最宜赏画,你看他沉默专注,足见其心中有数,沉吟自矜也。”此评足见一幅画的含金量。

  二、以古画今

  太康人物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颇见民国文人画家陈师曾的影子。不同是“陈氏”画的是当时的今人,以现实表现实;太康虽画古装,画的却是今天的“古人”,手法以古喻今。这有别于盛行的李津、老树类的自画像式时风,而是不动声色地表达画者的人生体验,及社会人文百态,太康自己似乎也隐藏在画里。其意在画外,能仁者见人,智仁见智。

  三、佛门儒道

  太康爱画群贤雅集,或听经,或论道,或赏画,或品茗,或博弈。总是以和尚为首,儒者云集,偶见道士,必有童子,可知所画多为上流社会文士场合,画者具居士尊佛的信仰,兼有宋明三教合流思想的圆融。也可体会到太康友贤的愿望,及融禅意于文化、艺术、生活的践行。

  四、布景器物

  太康人物卷,平等地融合了花鸟画与器物画,将花鸟及生活器物,付于故事与性格及生命,与人物情节合一,这是他的独妙之术。他爱画经籍、书画卷、茶炉、香炉、博古、书架、桌几、花瓶、根台等等,信手拈来,画得丰富精雅,合情合理,从这些细节来看,可知太康是个有很情趣的人,深谙雅致生活,于是画入生活,生活如画,成就其文人画中独有的富贵气。

  五、好色之图

  太康用色独到,他近来改变了以前浅素习气,在契海派构图设色的基础上,似更吸收了民间陶瓷、粉彩、年画的色谱,具古典美而不失明快,简明而显大方。强化了传统文人画的视觉冲突力,令高雅文人画接上地气,故极受民众青睐。

  六、书印画合

  太康书画印同源,其印人出身,印风别具画意,在古奥绮丽间流露现代构成意识,大刀阔斧,以古求新。他的篆书具齐鲁古风,又集《毛公鼎》、《散氏盘》的雄厚和率意。他的行楷承魏晋六朝笔意,集龙门诸品,故匹配佛家题材,尤为协调。其以书入画,线条具有刀味、金石味、碑味,运笔时而两面见皆毛,以曲求直,又融入怀素、张颠、傅山式大草于写意,独有的线条,令的太康画识别性很高。难怪吾师广东名学者、书画大家雷铎,写文将太康定义为金石画派。

  以上所谈,是太康画作半年里的脱变,如此短的时间,能有此创变力,让人能想到他背后付出的努力。当然,更确切的地说,是天赋加勤奋!太康说下来想画一批民国题材,这令我又有莫名的期待。

作者:晏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