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十年磨砺出青锋——黎柱成作品观后

  作为画友,我认识柱成近廿年了。当年笔者作为广州青年美协的代表到中山小榄做青少年画会的“辅导”工作,柱成当会长的那个画会在油画方面取得很大成绩,而柱成却是搞中国画的,因而交流不多。记得那年,他的一幅“野趣”把一群鸡画得活灵活现入选了省美展。此后应是柱成艺术中的新的里程。十年后,他不当经理厂长重操画笔,默默耕耘,画了大批画。再看柱成的画,已明显地走上了艺术人生的第二个台阶。

  十年后的今日,柱成要搞个人画展了,要出画册了,作为当年在旁喝彩,大叫加油的我,应该为他继续吆喝,继续为他“评头品足”。

  一 、悟性,未必用铁杆磨成针

  我和画家陈舫枝先生经常谈论柱成的画,总觉得柱成的笔墨好像有种天赋,笔墨之中显得成熟,老到,有章有序。他的作品在构图功夫上毫不做作,大有天衣无缝之感。这对于一个非学院派,而又没有户格师承的年青画家来说,是很难很难做得到的。

  悟性,对于任何一个画家,或是一个美术理论家来说,都是难以说得清、写得出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艺术家讲不完的话题。然而,我们如何在柱成的画中感悟到这点呢?这首先应该从柱成画荷说起:

  柱成画荷,我以为他是“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交叉重叠的艺术思维与感觉悟性。他心中有荷,心中有法,以至笔含墨,纸经笔之后,荷形自出,荷韵自现;他“胸无成竹”, 无古人之貌,少古人之法,用自己的法画自己的荷。文人多大话,所谓无古人之貌,少古人之法,只不过说不落旧臼而已,多少露出了画家自己的笔墨功夫,自己的笔墨特征。

  柱成画荷,笔墨特征又何在?

  “厚”,是柱成笔墨的特征之一。古人云,笔精墨妙,柱成的画面“笔”不精,“墨” 不妙,反复错落,皴擦无痕。他调用山水画之法,勾、皴、点、染无所不用,干、湿、破、撞十八般武艺尽使之。为了画面效果,用笔反复,不厌其烦,用色多次, 不为其难换来画面的丰厚、朴实。柱成画的“厚”,与“惜墨如金”背道而驰,惜墨如金者,似吝啬财主,以少见多,精巧称著(当然不失一格)。而柱成却似现代的“暴发户”, 用笔墨使出“堆金积玉”之势,尽使之,尽谴之,画面因反复而厚实,因堆积而凝重。柱成之画“厚”究其因,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三积”之法。古人曾有积墨之说,柱成之积,前人之“乱柴皴”,柱成变成“乱劈”——谓之积笔,反复斧劈,变成凿痕;积色,柱成落色并不依照古训“随类赋彩”,而是随画之赋彩,根据需要而赋彩,并且反复赋之,反复敷之……“三积”并用,如何不厚。

  “拙”,系柱成画的另一特征。说真的,柱成缺乏科班的深厚素描功底,写出的形不那准,也不那么真,“犹豫”的用笔,“反复” 的用墨,却得出“拙” 的艺术效果。他没有机会被严师所训,背不出十三皴、十八描,用笔也有点乱,可因为这个“乱”,不知所措而得出画面的“拙”。 这印证了画家梁照堂所说,艺术家的缺点(缺陷) 也可以变成艺术上的优点。显然柱成应了这个相反相成的另类规律。

  艺术上的拙,并非稚拙。稚拙者,简单地模仿性地“完成” 任务。柱成在画中却是复杂地、艰难地完成任务(巧妙地就不显得拙);艺术上的拙,更非笨拙。笨拙者,简单地,自以为有独创性却没有完成任务 (自以为完成任务)。而柱成在画中表现出的反复雕琢,多层的点染,重叠的皴擦,如浪淘沙般一轮又一轮的浑化、衬托,甚至塗改,最终完成了画面的探索任务。生活上的弄巧成拙是一个笑话,而艺术上能够“弄巧成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当然,艺术上的拙不是生活上的拙,不应是稚拙,更不应是笨拙。笔者说“不应是”的意思是不能绝对化,因为已经有人在“稚拙”上(顽童体)做过文章,也有人在“笔拙”上(某些新流派)做过论述。这里不谈也罢!还是讲柱成的“野”味。

  柱成画中的“野”,并不是撒野的野,而是山野、村野的野,重要的是他不是长年堵在大城市的“石屎森林”中。他的屋前屋后,就有他的画,眼中有野,心中有“野”,手中当然也就有“野”了。其实,画中有野是很难的。野,是生活味,生活中的花草构成、生活中的组合情趣、生活中的黑白映照------野,也是一种艺术味,笔墨的随意性,笔墨的非常规性等。我想柱成在画中做到了。

  柱成的作品能做到了“厚”、“拙”、“野”,说明他在艺术上走出了一个新台阶——有了自已的面貌。这是艺术家的悟性所在。“铁杆磨成针”的办法只是一种“韧”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笨”办法,是缺乏悟性的表现(为什么不用铁枝或钢线去磨呢)。悟,是明白一个道理;悟,又是找到一个方法。我以为,柱成在笔墨上,真具备了“悟性”,真的找到了自已的道路,或者说,找到了捷径。

  二、创意,并非全方位包装

  现代流行改头换面,也推崇全面的包装,以达到创新的目的,绘画亦然。笔者不好说自已弛骋画坛几十年,但可以说静观了几十年;艺术不能只靠重新包装,全方位的革新,否定传统,否定沿革,否定审美规范——历史已经证明、正在证明和将要证明这点是行不通的。十多年前不是有人说国画死了,国画应该死了吗?可是,中国的国画家们依然兢兢业业,这就是历史!柱成也是这个队伍里的一员,正在为中国画的前进和发展,埋头艺术创作,锐意探索、创新。

  柱成画荷的创意,很主要的是在山水画中吸收精华。让花鸟画(花、木、草)“似”山水画,造就了有点与众不同的创意。在不同的画面中(荷花),都显露出“山水”的特色,远观之——“丹山环碧水”,近审之——“绿荷绕白云”。荷叶重重,似山峦之起伏,如顽石之堆叠,山韵,石趣跃然画中。

  古人画荷,多用泼墨、破墨。柱成喜爱干墨、焦墨、积墨, 以山石画法而代之。柱成画荷,用笔似山水画,构成也参照山水力作。荷塘中,竟有烟霞,竟有云绕,荷叶似荫树,荷梗如枝干;有新荷似青葱峰顶,残叶似峦水顽石;又有花似珠玉,梗似流泉……前人曾强调过:山水写势,花鸟写形、人物写神。柱成画荷,写势、写形、写神皆兼而有之,此等创意属“组装”,用不着全方位包装。 努力去画,有创意地画,自然“酒香不怕巷子深”了。

  三、风格,不必画如其人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其实,这是一种误导。不少从艺者,以其人的自身特点确定自已的方向,以达到“文如其人”;不少同行,也用文如其人去“评价其文、其人……柱成虽不说是一介村夫,却实在没有一种大家之风范,然其画,不得不承认具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气派。柱成其人虽近木讷,然其画作无不透露着一股灵气,小品画,寥寥数笔,有形有神;条幅画,物象上下呼应,一气呵成;大幅力作,一花一叶,一草一石,都如珠似玉……这里,不是谈柱成人不如画,而是不必以画如其人作定论。

  一般来说,大城市是现代艺术的漩窝中心,远离中心城市的画家也会远离绘画的现代变革的薰陶,日复日,年复年顽强地紧守在自已的小块阵地上。柱成却没有,他在自已的画作中贯注了许多的现代因素,作过不同的创作定位,例如花鸟“山水化”笔墨上的“硬化”,都显得画面具有相应的强度,提高了作品的黑白效果,加强了对观者视觉的冲击力。还有构成方面的“团块感”,平面摆放的物象“立面化”,总体物象外廓的强化等,都具有许多现代绘画语言的因素,逐步确立了自已的较新的艺术风格。

  风格,是艺术家辛勤探索的成果,未必是人的本身。从柱成的作品看,难以确定画家何许人也,这也许是作品的成功之处。十年弹指一挥,柱成已“磨砺”出不少精品来。

  相约再看十年——柱成,如何?

2002年10月于南浦画室

(黄堃源:广州画院理论部主任)

作者:黄堃源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