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12-05 00:00
在日本摄影界,鬼海弘雄一直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名字,但直到2003年他才真正被广为人知——他的摄影集《Persona》获得了第23届土门拳奖和2004年度日本摄影学会奖。
鬼海弘雄,1945年3月18日出生在日本山形县,作为家庭当中最小的孩子,他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11岁左右时候鬼海弘雄经常独自流连忘返于自然环绕的村庄。1963年,鬼海弘雄高中毕业,在山形县工作了一年后便去了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哲学。在政法大学读书期间,鬼海弘雄迷恋上了电影。他特别喜欢安德烈·瓦伊达(Andrzej Wajda)的电影,后来还买了许多关于他的书籍。
哲学的学习经历和对于电影的喜好,对鬼海弘雄后来摄影事业的发展定下了一个基调——哲学是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本源)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而电影则追求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再现,这些都在鬼海弘雄后来的环境肖像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习惯于将自己的意象和眼前的现实人物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介乎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肖像作品。
《Untitled (pregnant woman)》,格里高利.库留得逊,2001年
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复杂,最有趣的动物之一,而人对于人自身的观看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在艺术史和摄影史中,人,从来都是一个永恒的表现主题: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妙人体,从《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到南·戈尔丁的《自拍像》,我们到处都能看到人自己的身影。在这众多的“身影”当中,鬼海弘雄的“环境肖像”无疑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特别”。这种“特别”是半理性的,它被赋予了强烈的个人想象,这和美国的摄影艺术家格里高利.库留得逊的观念相似——他只是更朴素,更接近人本身,因为鬼海弘雄探讨的是每个日本人自身的话题,而库留得逊探讨的则是美国中产阶级群体——所以他们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又具备各自的差异。
从形式上讲,鬼海弘雄让我想起德国摄影艺术家奥古斯都·桑德的《我们时代的面孔》——他们都是环境肖像,他们建立了各自的影像标准。但不同的是——桑德拍摄的是德国那个时代的集体影像,他强调的是德国人的整体性,而鬼海弘雄则是强调每个日本人的个体独特性——他是将每一个各不相同的人从日本的整体性当中提取出来,他将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无限放大并展现在观者面前,从而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的直接感受。从精神上讲,鬼海弘雄又让我想起美国摄影艺术家戴安·阿巴斯(诚然,鬼海弘雄在自传中也写过阿巴斯对自己的影像),从她的影像作品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血肉的躯壳,它们更显露出了一种人的精神性。与其说阿巴斯和鬼海弘雄是是摄影艺术家,更不如说他们是“神秘”的宗教仪式上的“灵媒”,他们拥有发现我们自身的另一个“超我”——鬼海弘雄就曾说过:“摄影师的镜头,应该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被拍摄者的灵魂与过去。他的一个表情,一个行为,都是可以讲述一个故事的。”
来源:色影无忌影像频道影像馆 作者:tasi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