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揭秘:龙泉的北宋官窑

首先对本文“北宋官窑”题目做个说明,北宋、南宋是后人的说法,应为一个宋朝,或谓之本朝,这里确切应该是以“宋(北宋、南宋)官窑在龙泉”为题比较准确。为何用北宋官窑为题?目的是区别于后面提及的(南宋)修内司、郊坛下的关系。本文所说宋官窑是指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这一时期,下限为修内司设立之前。梳理出宋(北宋)官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三者之间的前后关系。

李彦君的《五大名窑伪命题——兼评新新宋代五大名窑》的论断中的龙泉窑的依据,就是北宋龙泉官窑的发现。

在龙泉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一批类汝的官样青瓷,该类残瓷目前鲜为人知,我简要说点我的认识和看法。

先说窑址地层,这类官样器主要出自大窑(岙底),其地层介于南宋层与北宋层之间,也就是说,确切年代很可能是北宋晚期。这类青瓷残片以往在龙泉诸多窑址中均未见到一片,只有岙底的一个点有,且集中埋藏,说明有官方介入控制无疑。除窑址,杭州城城市遗址也有少量出土,均为正烧精品残片,对比窑址残片同出一辙,还发现部分底部有后刻字款,均是宫廷用字款,如:“苑”字款、“东”字款等。更加说明宫廷所用也。因为此类“官样”瓷,釉面光泽晶莹,釉色淡雅天青,干净清爽,正乃徽宗所挚爱“晶莹无瑕者”,乃宫中所用之“上品”也。许久以前早已发现杭城出土的这类“类汝官样”残瓷片,谓之“杭窑”也,误以为杭州有第三官窑存在,未能找到窑址而已,故有“杭窑”之美名。北京翰海专家团走进安徽古钰斋,为广大藏友的藏品进行掌眼品鉴、保驾护航,并与广大藏友面对面交流收藏技巧与经验,更多资讯《1 4 7 5 5 4 6 8 0 8 8窦经理 认可亦可推荐上拍国内一线拍行,诚信合作,非诚勿扰)

再来重点说说此类“类汝官样”青瓷的特征。不同于龙泉溪口窑,早于溪口瓦垟一带的黑胎青瓷,釉、胎均不同,式样更加两样,溪口一带黑胎青瓷,没有官样,更不类汝。溪口瓦垟一带其胎质黑硬,釉色黑青为主,多为小件文房,陈设之器,制作随意,烧制时间较后,延续较长,从南宋中期至元代,前期精良后期退步,越加粗糙。宋代大窑区片也有不下十处窑址有黑胎青瓷发现,但质量均不如,包括最近几年考古发现的小梅窑黑胎青瓷,也不如此类类汝官样瓷。笔者均作仔细对比研究,除岙底一处,其他黑胎青瓷也好,灰白胎青瓷也好,时间上都要晚于此类官样青瓷,质量上也不如,式样上已没有北方汝窑之官家风范,北宋徽宗那样的高标准审美已经褪去,慢慢的龙泉之大窑以及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产品由于质量开始下降,南方小朝廷的偏安享乐之故,造成统治者阶层审美之退步。已完全没有大宋朝那股精气神了。所以南宋官窑已无法同落落大方,形色俱美之汝瓷及北官相比也,已经没有那种铁骨铮铮盛世气象,有如大势已去,穷途末路,小国偏安之小家碧玉也。

不妨先对比来看以下几件残瓷,这四件残器出自同一个窑址、不同地层。左边的炉原位于遗址最底层,是北宋产品。中间两件残底就是笔者所说的北宋类汝官样瓷,右边残器则属南宋龙泉普品了。从这几件器物的排比,不难看出,在北宋后期,龙泉窑发生了突变,飞跃式的进展,若无宫廷介入和高级北方艺人的加入,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变化。

首先是造型,左右两类普通器物的造型都非常普遍,在龙泉窑器物中很常见,而官样器在造型上类似汝窑,大圈足,足胎细薄,制作十分规整。再看釉色和釉质。官样器正烧者釉色呈蓝色,也就是柴世宗所指的雨过天青,所谓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天青是带蓝的。官样器的最大特点是釉的致密度极高,硬度高,颗粒小,油性柔和又通透才会有这种天青效果。而普通南宋产品的釉色,底色偏黄,釉质偏粗,颗粒大,密度不够,硬度也较差。直观而言,前者似冰玉,后者像青田软石。两者感官,前者柔和,似老玉,后者光亮,像玻璃。

在已知的文献中,有关宋代官窑问题最重要、时间最早、记载最全面,且为大多数专家学者所接受的就是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撰写的《说郛》及《辍耕录》中收录的宋人顾文荐和叶寘编撰的《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的内容:“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是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对于以上文献的理解,向来以“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为北宋官窑的依据,且以京师即当时的宋都汴京为官窑所在地。

其实我认为这段文字可另有解读,“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江南”之前的句子都在阐述北宋北方诸窑情况,然后是说南方窑口的情况,特指处州龙泉县窑。的确此时龙泉以金村窑为代表的民窑是“质颇粗厚”,但到了“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这句紧承前面,其间“。”句号应该是后人误译,理应是“,”,这样才算前后连贯,不然单提龙泉“质颇粗厚”有何意义?关键词“京师”不作“都城”解,释为“朝廷”或“政府”应更合理,所以这个官窑应该指的是处州龙泉县无疑。然后,再叙述南宋时期的内窑和设郊坛下新窑之状况。最后说到“乌泥窑,余姚窑,续窑”这些窑均不及官窑,如果龙泉当时不是“官窑”这里应该提及,正因为龙泉窑已经是官方自制官窑了,故不必谓之。结尾说旧越窑已经没有了,也是合情合理。其实整篇文章叙述宋朝(北宋、南宋)南、北方瓷业状况和官窑设立及变迁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此类类汝官样龙泉就是“传说”中的宋朝(北宋)官窑青瓷。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京师自置”的官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