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017年第四届和声艺术邀请展于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开幕

现场嘉宾合影

  2017年12月3日下午,第四届和声艺术邀请展在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举行了开幕式,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教授、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平志英女士、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张荣先生、西南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永正教授、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书记、副校长何红英女士、艺术学院院长穆兰女士、艺术学院书记钟熠女士,艺术家李庚、马一平、何应辉、阿鸽、臧跃军、戴跃、舒炯、林峤、林跃、刘亚明、朱沙、贺阳、吕丰雅、路洪明、奉家丽、杨萍、魏爱臣、熊宇、东方腾弘、米金铭、邹琼辉、于丰也、李腾、孙大为,成都博物馆(中国皮影博物馆)皮影艺术博物馆负责人、副研究馆员李龙先生、了了艺术机构总经理邓昭宇先生、大观艺术馆馆长晏璧女士、诗婢家美术馆柏添先生、也空间陈远航先生、蓝顶美术馆策展人丁奋起先生,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格桑梅朵女士,四川省青联文化艺术体育界别的委员代表金亮、张军、彭小丽、卫民、陈雅玲、陈昀、田海龙、马渲子、张义、任志宇,钦成实业集团董事长梁春燕等出席了开幕式。

曾明校长致辞

  开幕式在艺术学院空谷合唱团的美妙歌声中开场。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先生首先致辞,他代表学校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对艺术家带来精彩纷呈的作品、活跃西南民族大学的学术氛围表示感谢。

穆兰院长致辞

  接下来由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总策划穆兰介绍展览概况。本届“和声”艺术邀请展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翻转:交融的中西艺术传统,第二单元彳亍:行进的中国原生艺术,第三单元合璧:书画艺术的相容与独立。展览延绵前三届“和合”大美之精神,有近百位艺术家参展。

李庚先生致辞

  参展艺术家代表,李可染画院院长、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李庚先生致辞,他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希望李可染画院和西南民族大学将来有更多的合作。

高小华先生致辞

  展览的学术主持、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高小华教授致辞。他表示,和声艺术展走过了四个年头,越来越具有深度和广度,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艺术家参加到展览中。

策展人团队致辞

  展览的三位策展人雁西、屈波、徐家玲分别介绍了各自策划的单元。

何应辉先生、阿鸽女士、马一平先生致辞

  著名艺术家马一平先生、阿鸽女士、何应辉先生祝贺展览的成功举办,并希望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越办越好。

李可染艺术研究中心授牌仪式

曾明校长向李庚先生颁发特聘教授证书

  随后,举行了李可染画院与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协议签订暨揭牌仪式,李可染艺术研究中心正式落户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李可染画院院长李庚先生向西南民族大学捐赠画作。曾明校长向李庚先生颁发了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证书。李庚先生向穆兰院长颁发了李可染画院研究员聘书。

平志英书记宣布展览开幕

  最后,由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平志英女士宣布展览开幕。

学术论坛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本次展览的学术论坛。

第三单元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现场

  附:展览学术主持和三个单元策展人前言

  大象无形-传统与当代的和声

  总策划/穆兰

  今年的和声,是进入新时代的新和声,是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如沐春风,激动、欣喜,充满信心和力量,有着格外的标识和记忆。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的和声艺术展,与以往的三次大有不同,这次展览是在新时代大文化背景下的一次非同寻常的展览,和声,经过四年的积累,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语境中西南民大的一个文化品牌,也是四川艺术界和全国高校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展之一。四年,我们感受并见证和声的成长与上升,和声有了今天气象和影响力,是坚持和努力的结果,参加和声艺术展艺术家们通过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完成自己的表达,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深远影响。

  道行天下,唯物至简。本届“和声”艺术邀请展将延绵前三届“和合”大美之精神,近百位活跃在艺术界的艺术家参展,他们的作品在相互交融与和合之中,相互映照,交相辉映。第一单元,翻转:交融的中西艺术传统,第二单元,彳亍:行进的中国原生艺术,第三单元,合璧:书画艺术的相容与独立;这是一次艺术意义上的大合奏、大交响,是一次学术、专业、开放的展览,具有民族特色。让不同风格、不同思想和不同情感在相互碰撞中,贯通充盈,至美至简,让这个季节温暖如春。既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又和光同尘、心道一体。将艺术创造的力量与艺术教育的升华相融合,让不断创造的人类和谐走向未来。

  和合大美,卓韵有声。艺术的自信必将增加文化的自信。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保留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得以延续并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传统的价值-和声展寄语

  学术主持/高小华

  20世纪80年代末的纽约,一群饥渴如痴的中国大陆艺青,在陈丹青的引荐下,结识了木心,我亦幸于其中。对于中外艺术史“什么都不知道”(木心语)的我辈,先生说:“艺术的根在文学,文学的根在其宗教……要知根”—— 于是就开启了世界文学史的“补课”及历时五年的“文学长征”。

  “知根”其实就是知传统,知识人类文明的传承脉络。中国艺术百年,已然形成两种“传统”:一为本土固有,另为外来融合而逐渐本土化—— 对于这样的“传统”,我们至今都还认识不清,知其不深。

  通过展览来梳理并呈现这些传统,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

  相信《第四届“和声”展》的每个参与者都能通过个人作品的展示並在相互的交流与对话中有所获得。

  自然,这一切又都会给我们的校园增添无限鲜活的能量与生命力。

  翻转的力量

  策展人/雁西

  翻转,就是翻过身,转过来,不再被压着。这种力量是在向全世界宣告,该变变了,而且巳经变了。这正是当下中西正在发生的艺术处境。

  今年的和声艺术展,第一单元的策展《 翻转:交融的中西艺术传统》,试图从中西艺术的当代语境去梳理和分析参展艺术家的作品。百年来的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演进历程,西方的艺术图式、技巧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以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和观念的引进和推广最为明显。中国本土传统艺术一度陷入困境,并产生迷茫,甚至被抑制。随着艺术的开放与变革,再度反思与突围,时势开始转移和变化,一部分艺术家开始探索在传入中国的西方艺术样式中融合中国文化基因和传承,于是形成了一种中西艺术传统相互辉映;另一部艺术家回到东方语境和绘画本身,强调东方文化和民族表达,涌现一批有东方文化标识的作品。艺术创作的翻转,使中西艺术的交汇比重不再失衡,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今年的和声意味着一种新的转变和突破,是对艺术现场的重新把握与确认,更注重学术与观念、观念与现实、现实与心灵的深度切入,“和声”,和而不同,不同而和,意味着他们可以冷静、理性地面对自我的艺术现实处境,坚持理性思辨,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感悟,从绘画语言、精神价值多方位、多层次探寻,彰显个人风格和标识。今年的"和声",站在国际视野,从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了先锋、前卫的表达,也看到了沉浸、冷峻的倾诉,感受到了他们心灵的清澈与真诚,也可以说是在“内在觉醒”。在探索新的艺术试验中,更注重当代艺术的现实与发展,他们的作品有大爱大美,有使命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跟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来自心灵的艺术之光,令人感动。

  飞蛾扑火,这是艺术家的执着,艺术家的精神。和声,体现新时代精神、艺术高品质和民族特色艺术的和之美,艺术家,在这样的时代,做一只飞蛾是幸福的。正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飞蛾,翻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彳亍,作为一种姿态

  策展人/屈波

  一名新网红——索菲亚(Sophia),近日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索菲亚是谁?索菲亚是一位沙特公民,一个由香港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制造出来的拥有人类女性外表的机器人。这位索菲亚2017年10月25日在利雅得举行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被沙特授予了公民身份……这,就是我们今天谈论传统的语境,或者说语境之一。

  谈论传统一直是困难的,作为整体的人类谈论传统,就如同每个个体谈论自己的童年,虽然人人皆知自己缘童年而来,但关于童年的记忆总是含混的、模糊的,尽管其中不乏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美好,却总需要某些特别的刺激才能让我们瞬时产生一种“情景再现”的感觉,而这感觉又极易消失。于人类,传统是一种淡淡的情愫,是草蛇灰线,若隐若现。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类关于传统的认知和立场更为复杂与错综。有自认一往直前而弃传统不顾者,却往往被旁人或者后人目为依然没有真正挣脱传统之网;亦有频频回首传统者,却浸染了不少时代的色彩;甚至那些对传统浅唱低吟者,也终难舍弃红尘的诱惑而与现实握手。关于传统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折衷主义,有时是立场,有时仅仅只是标签。

  如果将种种关于传统的话语辩驳置于一旁而放眼实际的艺术创作现场,尤其是一些原生于中国本土艺术的现场,可以发现,尽管不乏躁动与焦虑,在这些艺术领域却悄然发生了未曾断续的演进。无论是玉雕、传拓还是藏画,皆不断吸纳、汇融来自他方的经验与当下的意识,应时、因地而变,以一种行进的姿态回应时代。这种行进,以彳亍描述之或者是恰当的。

  玉雕之古老,老如大地本身。本展览中呈现的作品,却开度极大,从不同方向展现了玉雕的可能性。无论从正向还是反向,皆在发掘玉不太为人所熟知的一面。传拓,既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亦为金石学的媒介,和玉一样亦为雅文化之一脉。展览的作品之间,有一种关于人的气息、人的命运的思考融贯其中。色彩斑斓的藏画,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已衍生出数种流派,在当代,依然有新的演绎,依然还有新创的可能。

  彳亍,作为一种实际的行走,步履稍缓;彳亍,作为一种象征的姿态,在阿尔法狗和索菲亚出现的当下,提示人们目光向前……

  合璧:书画艺术的相容与独立

  策展人/徐家玲

  “书画同源”的概念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认知,将书法视为中国画的创作基础,也鲜有人辩驳,这可能是由于书写和绘画使用同一种工具和基本方法的缘故,那么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为是书画之间的“相容”。在另一方面,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在古代和现代都可以独立的呈现和展示,比如唐宋的传世绘画作品,画家们并没有有意识的通过书写去向观者传递自己同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而是直接以绘画的视觉图像独立传达,只有在文人绘画真正的独立和觉醒之后,书画才在创作的层面统一起来。

  严格上讲,书家之书和画家之书也有着截然的区别,尽管我们可以例举出许多绘画和书法兼修的大师,但是随着现代学科的分类,中国画和书法甚至篆刻都各自成为独立的专业,中国画更是进一步细分成更多的学科方向,专业的书法创作和画家在作品上的题跋,二者追求的并不是同一种目的。书法完全可以表达另外一种视觉效果和感受力,在绘画中,书法或者更为直接的说是落款只成为绘画的补充,这是中国画和书法各自独立的地方。随着现代书法的兴起,书法更可以被完整的视作一种抽象的线来欣赏,所以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在当代很多时候是放在“书写性”的范畴去谈论,这又是一个十分庞大的问题。

  显然,讨论书法和绘画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笼统的谈论,只能重复的去梳理历史的脉络,而真正的研究则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创作者个案身上。如同我常秉持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谈论传统这个词,是一个笼统的大词。一个后世的创作者不可能继承我们谈论的所有传统,他只可能受到少数前人的影响,以个体为基点建立起来的传统才有具体的轮廓和探讨的意义。如若我们细究,两宋都不见得是一个绘画传统,它们秉持的标准和表达方式是有差别的。唐有唐的传统,宋有宋的审美,元有元的趣味,而明与清,更是完全不同的气象,进而我们看到在一个朝代,杜甫和李白完全不是一个所谓的唐代传统能概括的,他们身上的独特性恰恰是使他们成为伟大历史人物的先决条件。故而,我们也不妨去追问“书画同源”这一传统,我们应该越来越理解这一点:是个人确立了传统,而非传统确立了个人。

  第四届“和声”展览所呈现的书画作品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传统脉络,而每一个人身上的传统又不尽相同,每一个人创作的风格理念是交织独立的,每一个个体在此次展览上,用作品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和声”的演绎,我们也可以将之看成是个体之间的“合璧”,似乎,这正是“和声”展览主题所传达的一种精神—— 和而不同。书法和中国画都是我们传统遗存的瑰宝,在偌大的传统范畴中,真正能够继承传统、推动传承与发展的都有赖于每一个时代优秀的个体创作者,然而个体千差万别又独立相容,这也是和而不同的精神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和声展览”与其他艺术展览不同的意义正在于这个展览主要面对的对象是高校学子。从这一个角度,这是一个难得的展览,因为每一个年轻的学习者在自己的学习之路上能看到如此丰富的个体呈现,每一个艺术前辈都是一扇窗户,一扇门或是一条道,尽管眼花缭乱,但是给了每一个学习者选择的可能,所以,展览本身的价值就是教学的内容。我们希望,每一个年轻的观看者都能在展览中受到启发,能在逐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建构其自己身上的传统,进而完成对自我的确立,这是教育的初衷。

  此次“和声展览”的书画单元得到了李可染画院和院长李庚先生的鼎力支持,适逢李可染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可以借此机会缅怀为中国艺术革新的先辈。而更多的年轻学子由此可以直面当代重要画家的作品,我相信,对于成长的学子而言,这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和声”是如春的细雨,以艺术的方式正浇灌着每一个年轻独立的种子。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