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不要再说Experience了! | Adrian

上星期,我受邀参加在香港举办的"The New York Times International Luxury Conference"(纽约时报国际奢侈品峰会),与比斯特购物村的创始人Scott Malkin和寺库网的总裁Federica Marchionni向台下观众分享对零售、体验、新价值等方面问题的看法。

我们的议题是“The Price of Experience”。

这正好是我跟Scott和Federica,在不同零售渠道面对的一个重要的挑战。所以交流过程充满启发性,迸出不少火花。在此,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

如今,大家很看重体验,几乎各行各业都会用上这个字眼,尤其在零售业。我们谈及体验,希望加深客人对品牌的印象,令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务求提供专属体验。

相信大家都知道供求关系的逻辑道理。然而,我们要深思的是,当体验被过多提及,接近滥用时,体验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换个角度思考,怎样的体验才更珍贵?怎样的体验才是有价值的?假如体验只是转瞬即逝,没有沉淀到内心深处,那这样的体验便意味着未能构成深刻的记忆而无法衍生出更多的意义。最好的一个例子是时装秀。每一季,时尚品牌都花大价钱,打造一个很爆的fashion show,但得到的只是一个50分钟的体验。观众打了卡,看完一分钟后就已经把它完全忘记。这种“体验”我不太认同。

我认为有价值的体验应当含有沉淀累积、发人深省的力量,能够像记忆一样,构成很多层次。因此,整个系列的体验应当发挥到这样的作用,一次又一次的加叠,甚至是循序渐进,继而发展成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

这种无形的知识资本虽然无法具体衡量,但却是我们所渴求的。我跟Scott和Federica说,千禧一代和Z世代是充满好奇、热爱知识的人群,K11要打造的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得到体验和积累知识资本的现实场所。

因此,我每一个投注心思的项目都会把是否会产生有意义的体验放在考虑之列,希望项目中所传达的概念能够成为组成大家的知识资本的一部分,不少项目也同样在发挥创新推动的作用,为大家带来全新的思维,十分重视教育意义。像K11很早便创建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工坊,传递关于有机农场的知识、继而阐释原生态餐厅(Farm-to-table)的真谛——鱼菜共生的概念。当大家对可持续发展有更多了解,便会亲力亲为把环保的概念渗入自己的生活里,我们由概念谈到生活日常,提倡可持续发展时装的概念等等。

知识资本正是千禧一代所需要、所渴求的。他们希望在生活中学习,甚至是对知识成瘾。 

我想,假如能够建造一个平台,持续举办深具意义的活动,塑造知性气氛,想必会吸引人们,特别是千禧一代的关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资本,也能透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工坊、表演打造一种学习氛围,孕育更多创意灵感。比如说,我早前在Victoria Dockside 的K11 ATELIER为“The New York Times International Luxury Conference”预备的惊喜就是音乐会“Travel with Waves “,由青年天才指挥家吴怀世(Wilson Ng)主理。

更难得的是观众能够更近距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亲历Wilson对指挥的热情。那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希望观众能够对音乐产生兴趣。如此的深刻体验能够转化为知识资本,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里,有助启发新思维。我认为这段的新体验才是当下的新奢侈。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自我的微信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