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让甲骨文书法回到甲骨文

pp42J5Qe31VK8PloJb1Hs4TqOHkQEmfKVveXpTqn.jpg

出门驱马联(甲骨文)  盛军

甲骨是古代占卜遗物。在商代,先民们遇到疑难之事往往求神问卜,烧灼龟甲或兽骨,观察其裂痕,借此以定吉凶。贞人把占卜过程的记录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其内容角称为卜辞,其文字称为甲骨文。虽然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汉字,不过毫无疑问,应该是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要素,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笔法、结体和章法方面都已经较为完善。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甲骨学” 。最有影响力的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被称为“四堂” 。20世纪20年代初,罗振玉首先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自此开始,甲骨文书法就成为书法界一种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稍后,简经纶、集卜辞为联并创制卜文印,其后沿习者日众,名家辈出,如叶玉森、丁佛言、丁辅之、董作宾、容庚、商承祚、潘主兰、徐无闻、刘江、刘顺等。

迄今所能见的甲骨文单字共有4500多个,经过许多专家学者考释已经能认识的有1000多个。尽管这些字的写法不尽统一,笔画有多有少,有繁有简,但从文字构造上看,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律,艺术魅力令人折服。甲骨文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形体的象形性——甲骨文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因为甲骨文的功能决定了对客观事物的象形,必须抓住客观事物的特点,用简约的笔画来造形。再者,甲骨文的结体和章法极具灵活性。甲骨文不像后世书体那么规范化——笔画多少、形体长短、结构位置、正反相背都相当随意,绝大多数的字都有几种或几十种写法。甲骨文亦具有写刻的融合性,甲骨文基本都是用刀契刻而成——或先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成,或直接用刀刻成。既有单刀刻就,也有复刀而成,行刀自然,锋颖显露,尖起尖收,率意天成。

甲骨文书法的创作难点主要是选内容难,因为可释之字太少,仅有1000余字,常用的仅600多字,创作时用其他篆书代之又不伦不类,所以对对联、组句、成文有很大困难,大大制约了可书写性。不但内容难见新意,形式也很难求新,所以常出现雷同内容。作品以楹联最为多见,其次是条幅、中堂、斗方、扇面等形式,少数字的形式多,多数字的形式少。章法基本上有常见的先例,很难突破。

甲骨文是写在龟甲、兽骨上的,面积较小,所以不可能写大字。现代书法的尺幅一般远较龟甲、兽骨大,如今的甲骨文创作主要也有四类笔法:一是甲骨笔法,笔画以尖起尖收为主,笔中见刀,刀中见笔,瘦硬挺拔,风神高古,呈现甲骨文的基本面貌,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流风格,最具代表性,尤其适合书写字形较小的字;二是小篆笔法,点画圆起圆收,粗细均匀,结体平稳匀称,圆润畅通;三是金文笔法,点画凝重,厚实壮观,结体宽博,气韵轩昂,适于写较大的字;四是行草笔法,将行草书的干湿、浓淡、粗细、疏密等变化用到甲骨文中,突出写意性、抒情性,呈现率意天真、自然天成、浪漫怡情的风貌。

我的这件《出门驱马联》作品在技法上进行了综合,尝试一些突破,概括成一句话——追求书写性。没有对点画镌刻形态加以绝对模拟,在结体处理上借鉴一些金文,但篆法极力避免错讹,写出“地道的甲骨文” ,结体保持奇纵之姿,大小疏密强烈对比,笔画有粗细和浓淡枯润的变化。虽然内在对比很多,但整个章法注重保持严密性,最突出最明显就是上下平齐。

不少书法家从前人的甲骨作品中集来“甲骨字”进行自己的创作,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甲骨书法”了,而并不主动去掌握公认的甲骨文字,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绝大多数人甚至习惯于沿袭王襄、罗振玉、董作宾诸前贤“笔画线条粗细均匀”的用笔方法,不免有画地为牢之嫌。殷商甲骨文笔画两头尖的形态是工具材料的限制使然,一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刀笔味” ,把甲骨文书法的笔画都写成中间粗、两头尖,如同枣核之形,因为局限于刻意模仿,致使笔画刻板雷同,使人觉得生硬和做作,极不自然。殊不知,在传统观念里,蕴藉、含蓄、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审美原则。

概而言之,甲骨文书法,应有来自悠远的时空出之自然的精神,追寻商代先民的神采、精髓,荡涤浮躁时俗之气,注重天然、稚拙等不可或缺之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