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高古玉——图说良渚文化玉器

发现

发现

6.2

三度半艺术空间

已结束 10万+

良渚文化玉器是原始社会的礼仪祭祀重器,被称为高古玉,是人们追求的高品质、高档收藏品之一。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而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

 

▲玉琮江苏省武进寺墩4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两节矮方柱形琮,上略大于下,四面雕琢精美的装饰花纹,一角的上下两区花纹组成一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为最重要的祭神之器。

一次惊人的发现收藏和使用良渚玉器,最早是在2000多年前苏州吴县吴国窖藏中发现的琮、璧,宋人吕大临所编《考古图》中有良渚琮式瓷瓶,清宫中收藏着一批乾隆皇帝亲自鉴赏并留有御体诗的仿良渚玉琮,不过,由于当时认识局限,琮上题诗竟刻倒了。

良渚玉器是史前玉文化的高峰,了觧、研究这批玉器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至关重要。良渚文化发现于1936年,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良渚镇,分布范围主要是太湖流域地区的江苏、浙江和上海。

良渚玉器则发现于1973年7月1日。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苏州吴县草鞋山M198中,发现琮、璧、钺、串饰同良渚文化陶鼎、陶壶、陶盆和陶罐共存。这一发现使原本定于周、汉玉器的错误断代得以纠正。至今,经过科学发掘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遗址有30多处,大型墓葬50余座,出土玉器已达万件,精品约在500件。良渚玉器发掘数量多,年代久远,工艺精湛,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掀起了收藏与研究良渚玉器的热潮。

不得不提的是,1982年,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工程师钟华邦在溧阳南部小梅岭首次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床。小梅岭系横贯宜溧地区的茅山支脉,玉料硬度5、5至6度,比重2、98,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呈白色、青绿色,有较好的透明度,呈蜡状光泽,同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性状相似。这样,良渚文化玉料的来源,可以确定为就地取材。

 

▲1982年首次发现江苏溧阳小梅岭玉料

玉料硬度5、5至6度,比重2、98,质地细腻坚韧,色泽呈白色、青绿色,有较好的透明度,呈蜡状光泽,同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性状相似。

良渚假玉来袭随着我国良渚文化考古的发现和研究,仿制良渚玉器不断涌现。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良渚大墓和玉器被考古发掘,推动了国内外良渚玉的收藏热潮,市场上一旦出现古玉,就会被众多淘宝者收入囊中。在货源少而买主多的情况下,以杭州为中心的仿古玉器圈逐步发展起来,第一次仿制良渚玉器的高潮也随之而来。

良渚玉器作坊主要在江浙皖地区。在浙江余杭瓶窑镇一带,玉器作坊已达上百家,仿制水平逐步提高,“湖州造”也闻名全国。另据媒体报道,1987年广州海关曾查收到3块沁色斑驳的玉璧,被当地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后经公安机关侦办,确认其实为安徽蚌埠作坊造仿古玉。据统计,目前蚌埠市有2000余家玉器作坊,从业人员多达数万人,市场上50%的仿古玉都出自这里。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以仿品充真品并借此牟取暴利,那么就存在造假与欺骗的问题了。

 

▲琮形锥状玉器-江苏新沂花厅18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细长的器身,呈方形,上面雕刻的纹饰与玉琮上的纹饰相同,纹饰精美。上端有一小柄,但无孔,小柄上还有一个筒套,用途更让人琢磨不透,不能将其归入简单的玉佩,应有特殊的宗教用意。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良渚玉的“东南风”也吹到了台湾,掀起了一股收藏热潮。而在世纪之交时,小小的良渚玉器还引发了一场风波,令大陆和台湾考古界、文博界震惊。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价购藏两件体积小巧的鸟立高柱形良渚玉饰件,被民间人士提出真伪质疑。最后通过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检测玉质,并经大陆权威考古学家的鉴定,确定其为既真且好的重要古玉。

 

▲玉璧-江苏吴县草鞋山199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呈扁平圆形,中间对钻圆孔,孔壁有台痕,壁较厚,用透闪石玉琢磨而成,扁平光滑,剖料,钻孔,抛光痕迹清晰可辨。为良渚文化祭天重器。

山寨版防不胜防今天的许多玉器收藏家们都会把良渚玉作为重点收藏目标,但山寨版的赝品使藏家防不胜防。

一位老古董商告诉笔者,他店中所有的货皆可抛,惟有良渚玉琮、玉璧是—生所得、—生寄托,结果经鉴定实为高仿品;还有一位年轻收藏家,他非常得意竖起大拇指说:“玩的就是高古玉。”他颈上挂着的、手中握着的、腰上佩着的和家中藏着的玉器,被“专家”评为“良渚精品、礼仪重器”,然而事实上却是“辛辛苦苦,赝品为主”;某杂志曾介绍一位藏家收藏了上千件良渚重器,但实为地摊上常见的仿品。

有人考察南京的古玩市场,可说是赝品满天飞。卖主抓住藏家的“捡漏”的心理,屡屡得逞。现在是良渚玉器赝品盛行之时,收藏市场上极少能够看到真东西。所以,如果再抱着捡漏心理,藏家就会落入陷阱之中。在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给藏家们提个醒。为此,能够掌握简便、快速的鉴别方法,发现造假者遗留的浮躁痕迹,探寻良渚玉器的鉴定秘要,对于收藏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透雕人兽鸟玉饰件-江苏昆山赵陵山77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该器构图奇巧,雕琢精细,通体以镂空加浅浮雕技法,下面琢一曲肢男性人像,头戴平冠,冠中出一粗壮的饰物,饰物顶部立一仰天长啸的神鸟,一只动物正在人、鸟之间跑动。这是反映良渚文化的鸟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生活画面。此透雕人兽鸟玉饰件为破译玉琮上神人、神兽、神鸟纹饰提供了实物。

五招识破赝品良渚玉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礼仪神器,器型与纹饰都是古人祭祀、崇拜之物,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古人能够使用原始工具精雕细琢。而今人为求快、追求最大利润,使用低档的原料、现代制作技术和艺术手段来仿制良渚玉器,只能近似,并留下大量浮躁痕迹,为鉴定提供依据。

良渚玉器鉴定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收藏已到真正比眼力、靠知识的时代。如果购价高的玉器,请专家鉴定是便捷实惠的途经。中国不缺鉴定家,就缺讲真话的人。不过,努力打造内功,提高自身的辨伪识真水平才是根本。

招数一:从材料观察真品良渚玉料是就近取材,以透闪石、阳起石软玉为主,多见鸡骨白、赭褐色和湖绿色玉,有的含金属闪点的不规则的云母状结构,硬度为5.5-6、5度。仿品多用硬度偏低的岫岩玉、南阳玉和地方杂玉,多用酸性、碱性和火烧快速腐蚀作旧处理。1982年发现江苏溧阳小梅岭玉料也被用于仿制。

招数二:从工艺观察真品玉料的切割采用线切割法、锯切割法,也发现用砣切割痕迹。璧的器表多留有凹凸不平或弧形切割的痕迹。纹饰用燧石、石英、玛瑙等加解玉砂与水琢磨而成,阴刻线条挺拔有力;钻孔采用实心钻、管钻方法,中孔多由两面对钻而留有台痕,孔璧留有旋纹;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玉器表面的抛光面有粗细不均较顺畅的细凹线。仿品由现代机械快工制作,线条走线均衡,深浅一样,多不自然、滞涩。钻孔由机械快速钻成,两面对钻的口径是一样,孔壁则较直,留有较细的螺旋纹;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抛光面有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招数三:从器型观察真品均为手工单件制作,同类器型无一相同,如琮即使同一块料裁下,制作也不相同。琮、璧多留有玉料或制作上残缺美。仿品器形工整而显呆板,正所谓有形无神;璧、钺、带钩越制越大、琮越制越高,竟有—人高的琮。市场上三节以上神人、兽面组合的柱状高式琮、三角、六角形的琮、刻有神徽璧、钺、镯、带钩、三叉形器、半圆形器和琮形管均为仿品,并产量大。

招数四:从纹饰观察真品多以阴线刻与剔地浅浮雕相结合,有的琢纹在不到1毫米的宽度内,竟在刻有四五条细若游丝线条,阴线条反复蹭划,转弯处多由多条小短线逐段接续而成,线条自然流畅。仿品的纹饰多依图录或线图琢刻,减地、细部花纹均不到位,多雕纹饰外轮廓。模仿的神徽无神韵,浮雕感不足,线条生硬且交待不清楚,不管何种器型都敢往上刻,连兽骨也刻上。

招数五:从沁色观察真品历经千年,鸡骨白是天然呈色,不浮躁并深入肌骨。器表与纹饰受沁一致,沁色多彩、斑斓,自然形成一层油脂状包桨,即常说柔润的宝光;仿品多经化学方法快速作旧处理,多凹凸不平或有裂纹。快速抛光形成浮在器表光亮显得浮躁、刺眼而不自然,握在手中时有一种粗涩感,无土腥味。浮在器表鸡骨白或有大理石般纹多为赝品。

 

▲玉琮(浙江反山M20:122)真品

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器。图例中的琮高6.8、射径8.5厘米。琮呈为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中孔系对钻而成并多留有台痕,两端有射;琮体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节为神人面纹,下节为神兽面纹。器型端庄稳重,纹饰线条挺劲,结构谨严,整器沁色自然,光泽温柔。古籍中记载“黄琮祭地”,可见琮为良渚人最重要的祀神之器。

 

▲玉琮仿制品

玉琮仿制品器型外方内圆,规整呆板而无神韵。中孔留有相错的台痕,上、下口径大小一致,纹饰减地不到位,横线条软弱无力、粗糙,缺细部纹饰,人、兽眼太圆、深浅一致。玉料为质次的地方杂玉,人工染色做旧呈土黄色,浮泛器表。

 

▲玉钺(浙江反山M12:100)真品

钺作为一种由武器演变而来的礼仪之器,是一种复合工具。真品钺上端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呈风字形,上部小孔直径仅0、5厘米,小孔上方有捆扎和擦痕,两面刃部上角均有—浅浮雕“神徽”,与同墓所出“琮王”上的神徽形象相同。两面刃部下角均有一浅雕“神鸟”,也与“琮王”上的相同,为行政统辖权和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玉钺仿制品

玉钺仿品器型貌合神离,纹饰减地不到位,神徽的线条则下刀拘谨,线条板滞,并交待不清楚。器表灰白色斑杂呈,浮泛表面,显系经人工作旧染色处理。

 

▲玉半圆形器(浙江反山M12:85)真品

玉半圆形器真品器底宽5.8、通高3.5、厚0.3厘米,平面近似半璧形玉璜,亦被称为D形器。正面稍孤突,饰神兽面纹,各部位以浅浮雕凸起,重圈为眼,眼脸为橢圆形,冠顶与双眼紧贴,眉心作云雷纹,宽鼻、阔嘴。背面相应内凹并有3对燧孔,出土时多位于墓主头端,亦为高级贵族专用。

 

▲半圆形器仿制品

半圆形器仿制品器型缺少神韵,正面纹饰浅浮雕机器工明显,浮雕感不足,双眼深浅、大小相同,下端二个小孔与纹饰颠倒,随意粗糙。器表呈鸡骨白和黄斑系人工作旧所致,轻浮刺眼。

 

▲玉三叉形器(浙江反山M14:135)真品

真品宽5.9、通高3、65厘米。器型下端圆弧。因上端有三个并列的枝叉而得名。发掘品仅见于浙江反山、瑶山,出土时均位于墓葬主人头骨的上方,应是插在冠帽上的饰件。正面正中阴线细刻简化“神徽”,以兽面上方刻冠顶外缘。两边叉上端阴线细刻一对神鸟。背面四个凸块上也用阴线细刻出两只圆眼和卷云纹等繁细纹饰,线条流畅有力。此器为男性贵族专用,显示其崇高神圣地位。

 

▲三叉形器仿制品

三叉形器仿制品器型模仿图录,仅仿其表,十分僵硬,纹饰即神徽仅刻出模糊轮廓,缺细部纹饰,随意粗糙,器表仿鸡骨白而明显不自然,作伪手法拙劣。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