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铜化玉—马洪伟玉雕作品精粹》新书付梓

 

《青铜化玉—马洪伟玉雕作品精粹》这本书是我对于自己近年作品的一个阶段性总结,里面选取了我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回顾了我近几年从园林博物馆举办展览,到作品“角”与大英博物馆结缘,以及最近的“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在北京颐和园德和园举办等重大事件。全书从策划编写,作品摄影以及后期的设计制作共历时二年多终于出版,这本书不仅是对我之前的一个总结,也为我今后玉雕青铜艺术创作之路开启了新的航程。

 

静心 匠心 酿心 本心

——我的青铜玉雕之路

 

马洪伟,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海派玉雕特级大师,众多荣誉头衔映射出他在玉雕道路上的努力付出。

 

玉雕青铜器,是马洪伟在玉雕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懈追求之结晶,正是他的矢志不渝、’不改初心,才成就了玉雕青铜艺术的创新之举,成就其玉雕事业的全新局面,并引导人们探寻玉雕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2016年7月,马洪伟的玉雕作品“西周粣方鼎”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2017年,青玉作品《角》成为大英博物馆首次购藏中国当代玉雕作品之一,标志着其个人玉雕艺术达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2018年4月,“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在北京颐和园德和园拉开帷幕,马洪伟创作的70套玉雕作品亮相京城。这是颐和园首次与个体艺术家的合作展出,是一场中国青铜文化与现代玉雕完美融合的视觉盛宴。

 

西周粣方鼎参展中国园林博物馆始末

 

西周粣方鼎,亦称西周鸟纹方鼎,是颐和园藏清代宫廷传世的青铜器精品。该器造型独特,器形规整,铸造精美。

 

追溯到四年前,当时我应时任颐和园书记阚跃先生的邀请去颐和园参观,阚跃书记邀请我去颐和园做一场个展并授权仿制颐和园青铜器旧藏西周粣方鼎。

undefined

颐和园藏西周粣方鼎

在收到仿制粣方鼎的邀请后,我权衡了近一个月时间,最终决定接受这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原因有二:一是我认为用玉创作西周粣方鼎极具挑战性,意义非凡。颐和园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皇家园林,用玉来创作颐和园的馆藏文物,可谓“师出有名”,传承青铜文明;二是我原先的创作主要反映个人的艺术追求,现在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对我作品的认可,更是对当代玉雕青铜器的一种认可。

 

用青玉复制西周粣方鼎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鼎的造型、纹饰非常考究,要从多个角度观看揣摩。首先从正面来绘图,把握比例、造型、尺寸,构思纹饰的层次;同时要考虑青铜和玉两种不同材质之间的差异。西周粣方鼎一方面要体现青铜器古拙、浑朴、凝重的金属感,在粗犷豪迈的纹饰中凸显精美,又要体现玉质美,要精细,不能太过于粗粝。青铜器的金属感和玉的温润感是不一样的。怎样用玉来体现青铜的刚硬? 通过剪出不同纹饰的薄铁片贴在器形上找到一种审美的技术标准来实现的。

这些设计要点考虑成熟后,我就再绘画侧面、上方、底部等,玉雕粣方鼎的整体逐渐在脑海中呈现出来。

undefined


马洪伟绘制粣方鼎图纸

 

接下来是选料,在选料时要考虑青玉玉材密度、细度和杂质,以及色质的均匀性、裂痕的不确定性。这件粣方鼎的选料实属不易,因为这么大的玉料很难得,同时不能有一丝毛病,否则细薄之处容易断裂。

 

等选出适合做粣方鼎的青玉后,就开始出坯,推层次,把握细节器形,点缀合理的纹饰,最后完工打磨。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完工,整整花了一年时间。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制作粣方鼎之过程

 

2016年由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和马洪伟工作室合办的“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如期开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展。

 

西周粣方鼎的成功创作意味着我的玉雕事业进入了一个更高更规范的平台,促进了我的玉雕创作脉络沿着文化传承方向进行了一次关键的转型。

 

与大英博物馆的结缘

 

大英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中国文物约有2.3万件,包括玉器、青铜器、书画、瓷器、造像、漆器、金银器等。在中国玉器厅,展出有自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璧到明清时的玉杯、玉碗、玉摆件等具有代表性的展品。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中国艺术品馆馆长

Carol Michaelson 女士参加玉之东西论坛

 

大英博物馆一直想了解中国玉雕在当代的发展,在20142月提出意向,想来中国参观考察。20145月,大英博物馆中国艺术品策展人Carol Michaelson受同济大学之邀,参加首届“玉之东西·当代玉典”大师联展系列活动。在看到展览中10余位中国当代玉雕工艺师的作品后大为惊叹,她表示:“英国对中国当代书画和当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有所认知,但完全不了解中国当代玉雕的发展。这次考察使得我意识到当代玉雕和当代书画对于表达时代特性、传承中国文化同样重要。玉雕技艺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新工具的出现和创意使得当代玉雕超越清乾隆时期的辉煌。大英博物馆希望能够继续收藏中国的当代玉雕,向西方社会展现中国玉文化的传承。”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东方玉器部专家 Margaret Sax(左)合影

 

20156月,大英博物馆科学与研究部中国玉器研究员 Margaret Sax 到访中国,仔细考察了上海、苏州和扬州部分玉雕工艺师的工作室和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玉雕的艺术发展现状。之后,大英博物馆的考察人员将两次了解的情况以《中国当代玉雕的复兴》为题撰文,并联名“玉之东西”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吴虹在《亚洲艺术》杂志发表。

到2017年1月,大英博物馆确定了最后一件玉雕藏品。我的青玉作品《角》有幸成为大英博物馆此次收藏的6件玉雕作品之一。6月,大英博物馆正式致函上述6件玉雕作品的创作者,表示将以最高规格的运输标准启运作品。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购藏,编号201730321)

 

 

8月,大英博物馆正式复函,对馆藏作品进行注册和编号。在给玉雕工艺师的来函中,大英博物馆方面表示:“我们非常荣幸在馆内第一次展出生活在21世纪的玉雕工艺师的作品,这些当代玉雕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购藏《角》之确认函

 

大英博物馆 Jonathan Williams 馆长(左)与马洪伟大师

 

101日,6件中国当代玉雕作品进入大英博物馆,随行的还有一个10多人的访问团。4日,大英博物馆举行了以“世界及中国的当代玉雕”为题的论坛。在论坛上,来自中英两国的相关机构负责人、研究人员围绕玉石、玉雕展开了深入探讨。

 

undefined

大英博物馆邀请中国玉雕大师访问团

 

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够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我是这样认识的:艺术家要引领审美的发展,“非常庆幸,自己这几年坚持仿青铜器的玉雕创作,既在国内有市场,更能获得国外博物馆的青睐。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已经到达顶峰,而是我个人乃至中国当代玉雕走向世界的开始”。

 

圆梦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绝伦的园林艺术风格为世人瞩目。20184月,以“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为主题,我创作的70套玉雕作品亮相颐和园,在文博界业内产生了不小的轰动。这也是我的玉雕青铜器在北京文博舞台上的第二次亮相,更是颐和园史上首次与个体艺术家合作并展出其艺术作品。我创作的玉雕青铜器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玉雕文化特色,与颐和园的古典文化特质和底蕴相契合,相得益彰。

 

undefined

“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特展开幕式

 

此次展出的玉雕青铜器正是我四年前应邀创作的颐和园藏清代宫廷传世的青铜器精品西周粣方鼎。该鼎浅腹、方体、两耳直立微外撇,方口折沿,浅腹下敛,圜底;方鼎腹身外壁铸有两条凸起弦线,鼎腹四面带状弦线间各铸有两个对称凸出弯角鸟纹,以扉棱相隔 ; 四足为长尾鸟形,纹饰立体生动。该器造型独特,器形规整,铸造精美。

 

undefined

马洪伟仿颐和园藏粣方鼎

 

在展览开幕式上,我是这样诠释这次特展的意义:“我觉得是对我在传承中找到一种依据,特别是颐和园的粣方鼎,授权于我用玉制作这种方式起到了从古到今的一种传承。它体现的不但是工艺传承、历史传承,还有体现的是青铜文化结合玉文化在当今社会上的一种共鸣,肯定了作品的生命力。以此我更能从工匠精神走到艺术追求的方向。”

 

undefined

颐和园向马洪伟颁发证书

 

除了西周粣方鼎,还展示了我所创作的兵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杂器等70套玉雕作品,展现仿古青铜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立体呈现了我在玉雕技艺传承、题材拓展、艺术样态创新等领域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追求。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展览现场

特展开幕的当日下午,在颐和园文昌院会议厅举行了“马洪伟青玉雕刻青铜器系列艺术研讨会”,进一步丰富了此次特展的文化内涵,扩大了其影响力。来自国内文博、玉雕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到会,研讨会延续了开幕式热烈的气氛,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了我的作品特点、创作思路和发展历程,高屋建瓴,充分肯定了我的玉器作品,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和建议,也为中国玉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undefined

 

在颐和园文昌院会议厅举行“马洪伟青玉雕刻青铜器系列艺术研讨会”

 

此次“青铜化玉  汲古融今”的特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我今后玉雕青铜艺术创作之路开启了新的航程。

 

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匠人精神的飞跃

 

我从1992年开始学习玉雕,凭借着自己对玉雕艺术的爱好和执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度过了二十六年的玉雕生涯。对玉雕的情感、领悟和思索也日渐升华,从单纯的为生计而雕刻,上升至追求工匠精神、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执着。

 

年少时初学玉雕,只是为谋生计,改善生活,对玉雕行业和自身的发展均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这种状况持续了七八年,这段时间创作速度特别快。直至后来我反思自己应该做更好的作品。

 

2000年,我毅然放弃高收入,先后去了三家玉雕厂重新学习,从第一个厂理解线条、刻画层次感,线条准确流畅;在第二个厂学习线条的深浅韵味,追求整体审美;在第三个厂学到做出层次时每个步骤的制作要领,理解了作品内在的动态和灵动。经过系统的学习,我看到了玉雕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学习归来后的一段时间,我所创作的玉雕作品有了质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所追求的思想主导实践的理想。

 

然而我骨子里一直不断追求艺术创新,一个新的方向又在我的脑海中呈现,那就是如何打造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玉雕作品。通过对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的各个古玩城的调研,我产生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 制作玉雕青铜器! 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原因有三:一是此举乃创新之举,当时国内很少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艺,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想对自己玉雕工艺进行一次全新挑战;三是出于对青铜文化,尤其是对春秋时期青铜文化由衷地热爱、敬畏、仰慕之情。

 

2010年,我选了一块和田青玉,做了个青铜器的母子匜,青铜器的厚重、稳重感以及线条纹饰的清晰度完美的呈现出来。此时恰逢“子冈杯”评比,就报名这件作品参赛,竟然收获金奖,紧接着又获得北京的“天工奖”银奖。这一系列的荣誉可谓是对我全新创作的认可。

 

此后,我便开始正式探索青玉雕刻青铜器这一少人踏足的领域,并延续至今,逐渐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打造出一个系列,推出上百种款式。

 

我认为,追求工匠精神,是推动玉雕行业发展的内动力。“我自己是经过这样漫长的道路成长起来的,所以深有体会,不要小看工匠精神,社会各个层面都需要,无论是从事工艺还是学术理论研究,拥有工匠精神才能创造强大的文化。我们做玉雕的手艺人,提倡‘工匠精神’,不断追求完美,才能把华夏文明发扬得更好,每刻一刀,都要为社会负责,为中国文化负责。”

 

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这不仅关乎个人品牌、个人风格的打造及自我修养的提升,更关系着当代玉雕当中工匠精神的传承问题。衡量一件作品时,不能只论材料价值、工艺价值,这些是成熟工匠都能做得出来的,文化才是核心价值所在。

 

我想,回归手艺人的本心,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不浮躁的作品,创作出好的作品,才能影响周围,让大家看见一个手艺人、一个匠人的成长之路。选用了好材料,运用了精湛工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都还不够,还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建设,方能获得世人的认可,获得更多激励,提升当代手艺人的价值。

 

将青铜与玉巧妙结合的创新之举,不仅仅单纯追求以作品的形式存在,更深层次的是弘扬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玉文化、青铜器文化以及两者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并构建属于这一玉雕艺术题材的理论体系,使之在当代社会加以传播弘扬。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