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听过《包莱罗舞曲》后,有朋友和我讨论:为什么作曲家拉威尔只通过几段不断重复的乐句演奏,和一只军鼓把它们连贯起来,便使这首乐曲显得那么的优美、雄浑,那么的动听?那么的激赿人心?
“个中的奥妙是什么”?
我并不懂现代音乐的构成。但通过参予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实践,我注意到“重复”和“错位”,包括对其它一些艺术元素的强化、放大手法的运用,往往是现代艺术——从绘画、雕塑、诗歌,到音乐,乃至建筑艺术,甚至文学,能够取得明显的“跳跃和撞击性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期的印象派绘画和音乐中,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绘画中的瞬间美妙的光线感和迷离、美丽的色彩感;音乐中富有刺激性的节拍 ,由丰富的配器而变幻出的曼妙音色……
从法国较早的印象派艺术家塞尚、马蒂斯的绘画,到毕加索那幅“立体派”《亚威侬少女》的岀现,以至到音乐界印象派代表人物,如德彪西梦幻般的《月光》钢琴曲、拉威尔气势如虹的《包莱罗舞曲》,它们各自的艺术形式、面貌虽然不同,但所呈现岀来的艺术现代性和震撼性,却是一致的!
这里,仅结合我个人有过的一次体验,做番粗浅的说明:
2011年我给中国联通公司(四平市)设计了一个广场公共雕塑——《即将绽放的花朵》。使用的是不锈钢材质。雕塑自高8米,重达数吨。
在设计时,我想让它在视觉上具有一种整体感、力量感和单纯感。在雄浑、大气中,呈现出一种青春的朝气。想法十分挚恳,也很热切。
于是,设计时,我便放任自己的直觉,用泥巴先捏了个心目中的花朶。它的几个饱满的花瓣几乎是趋于了一致,像是雷同。但实际上,我在它们各自的形态上,又都给岀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这样,花瓣们排列组合出来的视觉效果,便被赋予了一种“现代感”和“另样的秩序感”。加上后来正式加工制作时,我又特意强化了不锈钢亚光面的素丽质感,于是整个雕塑就在单纯、大气、饱满中,显出了一种齐整的现代感和丰富性!
事后,细想想,我在这个雕塑中所采用的“叠加花瓣的重复性排列”,和拉威尔《包莱罗舞曲》中,几个相同的乐句不断反复出现,在乐曲中又以不同乐器的音色变幻,从而使全曲显得分十分魄丽和丰富,加上整首乐曲自始至终,又通过一只军鼓,以一种均匀、整齐、有着强弱变化的铿锵声音,把它们连贯、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宏大、雄伟的音乐整体,透现岀了一股慑人心魄的音乐效果。
我这个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雕塑,和拉威尔那部恢弘、伟大的音乐作品,在艺术的处理手法上,在探求艺术现代感的表现性上,不是也有着某些相似吗?!
事实上,我设计这个雕塑时,也只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现代艺术的一些影响,并没有从理论上想得很多,甚至,从始至终,压根儿就没有想到毕加索、雨果和拉威尔。但我相信,在过往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所给予我的浸染和熏陶,在我进行创作时,肯定是会悄然地生发作用的。
通过回顾过往的艺术实践,再反复倾听拉威尔的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切地地体会到: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固步自封,都必须虚下心来,认真向各种不断进步着的文化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不断取得进步。
玉山 匆记
2024·7·6于合肥
绽放的睡莲
2024年7月
刘玉山 摄
即将绽放的花
中国联通公司·
四平市
广场公共雕塑
不锈钢
约8米高
2001年
刘玉山 设计
日出之印象
布面油画
1873年
克劳德·莫奈 作
向日葵
布面油画
1888年
梵·高 作
亚威侬少女
布面油画
1907年
毕加索 作
蜗牛
纸片上色、裁切、粘贴
2·86米Ⅹ2·87米
1953年
亨利·马蒂斯 作
伦敦泰特美术馆
二十五个颜色的玛丽莲·梦露
画布·丙烯
2·08米X1·67米
1962年
安迪·沃霍尔 作
瓦尔斯堡现代美术馆藏
悉尼歌剧院
设计者:约恩·乌松(丹麦)
1959年始建,1973年完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