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卜家沟

  陕北是一个贫瘠而诱人的地方。东边的黄河,西边的毛乌素沙漠,北边的蒙古草原把它包围着,与繁华世界隔绝、封闭起来。唯南面有一条蜿蜒的小道,穿越渭北山岭,与富饶的关中相通。秦直道、汉烽燧、明长城、“吴儿堡”……自古以来,戍边与屯垦似乎是这一块布满深沟大峁的黄土地的永恒主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泽东在这里经13年攻略而平天下,更为陕北增添了神圣的色彩。于是,陕北成了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土。在这贫瘠的山峁与沟壑里,顽强地生活着陕北人。陕北多俊男俏女—所谓“米脂婆姨,绥德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成了中国文学家、电影家、音乐家和画家向往的地方。陕西省的艺术家更是以表现陕北为己任。在长安画坛,以石鲁表现陕北题材的新山水画和刘文西创造的“陕北人”为标志,“陕北人”和“黄土高原”成为主导一个地域性创作风气的时代性文化情结。当王有政开始他的创作生涯的时候,作为一位年轻的陕西画家,很自然地从一开始就融入这一种浓浓的艺术创作趋势当中了。

  王有政热衷于画陕北的人物景物,既因应了这种趋势,又有他自己的追求:

  第一,在五彩缤纷的绘画世界中,王有政遵循现实主义的艺术路线,“美在生活”是其美学信念的基础。他的全部创作活动离不开生活—北方农民的生活。画家从生活中获取形象素材,依据形象素材构思画面,寻找适当形式作绘画的语言,是王有政的基本创作程序。

  王有政将自己的创作过程归纳为四个阶段:

  1.对生活产生炙热的感情;

  2.对生活的热爱必须落实到在感受生活时所捕获的具体形象素材上;

  3.所谓“构思”,就是替好的素材寻找到恰到好处的落脚点;

  4.找到一种恰当的形式,与上述因素有机地切合,把它表现出来。

  他曾思索一个问题:画家从别人手里拿到一张“好的”形象素材,和他在深入生活时被这个形象真切地感动从而获取的一张素材,两者之间的区别是融入素材中的画家的“炙热的感情”。在创作过程中,画家在生活中的感情激发,并有具体形象为其载体,是第一位的。画家到生活中仅仅为着获取素材,那样是无法进入创作情境的。在无比丰富的生活里获取素材固然非常重要,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受到感动,这感动的过程,就是“物”、“我”相碰撞产生美的火花的过程,“主”、“客”相合,孕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也是一个有灵魂的生命体。为此,每一年到陕北或其他地方去感受生活,成为王有政艺术创作行为的基础。

  第二,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老一代画家因对陕北怀有浓重的“圣地意识”而对陕北人、陕北景物、陕北革命史作的颂歌似的创作不同,王有政在这里所挖掘的不再是壮伟与崇高,而是农民淳朴的人性,与合于画家心性的温馨。

  1978年王有政和刘骁纯带着几个绥德籍学员,以“游画匠”的态度寻访到绥德县东北40公里的刘家川乡,走进一个很深很深的山沟。沟底左侧,有一个傍山延伸的村庄,窑居错落,垒石为墙,小巷曲折,石阶断续,蜿蜒纵深;沟底小溪淙淙,岸柳葱茏,拂扬随风;对岸山梁上有庙,香火颇盛,也不知供奉的何路神祇。殿旁有碑,为明代嘉靖五年镌立,知其甚古。因村人多卜姓,村名卜家沟。

  令王有政特别感兴趣的除了景色,还有当地的老人、小孩、婆姨、汉子,他们的形象很有陕北人的特色,每能触动画意。陕北人生性淳厚,而与外界几乎隔绝的卜家沟人格外纯厚。

  这一切都是王有政感兴趣的,他决定以卜家沟村为固定的生活基地。后来,每一年下乡他就直奔卜家沟,并以农家子弟的气质与亲和感,渐渐和全村人熟识,打成一片。大人叫他“老王”,娃娃叫他“王叔叔”,都把他看做村里人。近30年来,他不知来过多少次卜家沟村。他每次到卜家沟,都熟悉得像回老家一样。

  他在卜家沟扎下根来,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他的心中积累,丢舍不开。那些亲戚一般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时刻在他的眼前跃动,不断地激活他的创作冲动。

  一群老汉中他看上了卜学儒,老人的莞尔一笑,后来成为作品《悄悄话》中“爷爷”的原型。

  村里有一位老太太,80多岁了,与王有政的母亲同龄,后来成为三幅作品中的主人公,她就是《母亲,我心中的佛》中那位健朗、伟岸的“老母亲”。

  村里有很多可爱的孩子,必须一提的是小闺女艳艳。起初,王有政住在村里的“公窑”里,多有不便。后来,他发现村子中央有一户人家,石砌的台阶、大门、围墙、猪圈,院里有三孔石窑,一副石碾。只要不刮风下雨,村里人最爱在这家大门前聚会闲聊,是村里的“人市”。这家人很厚道,艳艳是这家人的小闺女,不久,她的父母腾出一孔窑洞让“老王”住。有政要给房钱,艳艳的老奶奶坚决不收,说:“谁出门还把窑背上?”后来,艳艳的家也成了“老王”的家,每次从西安来,都要给老人带礼品。艳艳的爷爷、奶奶都上过王有政的画作。其中,爷爷两次,奶奶三次。艳艳更是王有政作品里的小明星,《艳艳》和工笔画《读》等作品里的小女孩都是以艳艳为创作原型的。

  ……

  1993年,他从自己的作品中选出70多幅画,出版了一本《王有政画集》,其中,三成素材来自卜家沟。画册出版后,他寄了一本给他的老房东。待有政再次来到艳艳家时,画册已经被翻得又旧又破了。但是大伙都认得画中的村里人,这一页是谁,那一页又是谁,早已记得烂熟;画中的这个女子,如今嫁到哪里,几个娃啦!那个娃娃,今年多少岁啦!……农民评画:画得真,画得像,就是画得好!

  30年过去了,每当王有政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总会说:“没有卜家沟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艳艳一家人就没有我的今天!”

  2006年艳艳从绥德中学毕业,考上西安医学院。正当她的父母为女儿上大学每年的7000多元学费犯愁的时候,艳艳接到了王有政的电话:“不要去借钱了,我供你上大学。”不久,王有政收到艳艳从医学院发来的手机短信,写道:“王叔叔,村里人都说你比我亲叔叔还亲。将来我挣了大钱,一定报答你。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