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志惠先生,一位智慧美丽的女性:2009年12月应邀赴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展览,作品《金阁寺春晓》、《云霞雕色》荣获“金奖”;2004年,国家公派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客座研究员);2002年评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从事现代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2000年评为副教授;1996年中央电视台妇女半边天为其制作专题节目,起源于她1986年考入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1981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校,开始了艺术追梦之旅;和大多数城里出生的女孩子一样,少年宫的“少年之家”是她艺术的启蒙之地,而不同之处是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她把这一情趣爱好的娱乐玩耍之地,当成了她攀登艺术高峰最坚实的起点,这便是王教授的智慧之处、智慧之源。
司马:女性画家被公派出国留学应是凤毛麟角。作为国立日本艺术大学的客座研究员结束五年后,您应邀赴东京都美术馆展览,且获得最高荣誉的“金奖”,请您谈谈获奖感言和学艺从艺的因缘。
王:2004年公派留学,是国家给我们青年教师的机会,客座研究员的生活开阔我的艺术视野,拓宽了印染(家纺)领域的知识技能,留学结束五年后,重返东京艺术大学拜访指导教官,访游研学故地,作为大学教师与画家的我,在现代纺织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受益良多。
特别是这次东京都美术馆的展出,全日中展审查委员会授予我“金奖”的荣誉,当然是高兴溢于言表。又一次来到东京,新结交这么多日本朋友和华人艺术画家们,此行对于今后的教学与创作是一个很大的鼓励!
绘画作品是表面层次的,需有一定基础的人才能产生真正的共鸣,而直接用语言与艺术家们交流,则是多层次对我艺术风格的推广与了解。横滨兰亭画廊的“实演”(中国叫笔会)创作有很多好处,特别是与小池喜明博士(东洋大学教授、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等艺术爱好者的交谈,共同架起日中文化交流的桥梁。
谈到从艺的因缘其实很简单。
和大多数城里的儿童一样,在少年宫的少年之家开始启蒙,稍有不同的是,从小对艺术的挚爱,初中起便开始了专业的训练;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后四年,奠定了今后美术生涯的基础。北京艺术壁毯中心的专业设计工作、则是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
考入清华美术学院,专攻染织艺术设计,又是四年的求学与锤炼,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导师温练昌教授指导下,三年研究生的研究与学习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理论研究初见成效;2004年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留学,最大收益是培养了国际视野,确定了创意艺术染色的独自风格;现在的教学与创作源泉、动力皆源于此。
司马:关于中、日印染的风格异同?
王:日本的印染工业发达,处于国际前沿,在东艺大期间经常有欧洲各国的专家来讲学。谈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具体到本专业,则是意境悠远,人文素材的内容丰富多姿,它把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融入,结合西方水彩画的技法,追求印染工艺的意韵与精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对日本的染织有了更深的体悟。创意是思维的花朵,手绘染色是人力的杰作;这些都是手与脑完美结合的产物,从中不仅展现出手工染色(印染)所用材料的广泛性和创作技巧,还让我们欣赏到艺术家、设计师的独特魅力,领略他们的创作天分。中国是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手工染色(印染)历史,手工染色艺术的创意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中国的纺织品艺术设计家以作品告诉人们,成功设计的秘诀在于:印象深刻的设计方案+专业的设计水平。
司马:日本与欧美的纺织工艺设计的先进性?
王:世界纺织的鼻祖是中国的黄道婆……
而现在日本纺织工艺的先进先进于我们。具体表现在它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之中,政府的政策,人间国宝非常完好的保存。如:和歌、和服、书法、茶道、针灸、陶艺、木工、制墨等;特别是手工染色(印染)方面,在坚持本土文明为主体的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因素,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且保持二者之间平衡,善于利用先端的科技,形成了独特的印染风格。尤其是印染材料先进、在吸收西方现代文明工艺流程的同时,保护本民族传统的工艺,倡导职人文化:日本“友禅工艺”的表现技法达100多种,技术非常完善,深透到其它学术领域,融合到生活层面。
家纺产品设计的发展可追溯到现代工业设计的源头,欧洲经过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兴起了工艺美术运动,提出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追求自然纹样的装饰;打破矫饰主义盛行的沉闷之风,唤醒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对工业模式下产品设计的关注。这一运动的倡导者是:“工业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1834--1896),他的染织品设计以植物为题材,强调版面的装饰性,具有自然气息和中世纪的田园风味。家纺产品设计经过专家们、设计师几代人的实践与创造,其图案风格的确定有其权威性。
日本的染织中西兼用,田中直染料店、浅草的蓝熊染料店,店面不大,但保留其传统工艺,简朴典雅。在日本权威性大学也保存着“印染工艺”这个专业,教授、专家、学者、社会职人互动,学术性很强,工艺性精湛,而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多层次,多方位的发展流通比较完善。影响力大“日展”中的传统工艺美术展,则全方位地展示了日本“印染工艺”的精华。
司马:设计师的基本的要素与书画家特质的异曲同工?
王: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精神美、社会美,审美提高了,许多社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好的作品,对人的灵魂具有震撼力!在留学的日子里,观看了日本近代画家横山大观的展览,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对他那描绘千流万转水的一生的水墨长卷《生生流传》非常喜爱。更领悟到,水墨画之所以在日本有广阔的挥洒空间,是因为它与日本人所持的自然观、世界观如出一辙。
造型艺术基础是共同的,中国书画讲究墨分五色,追求神采,韵味与线条质感和作品的意境。“彰染五色”与之可谓异曲同工,高远、平远、干湿相剂,墨中有笔,色中有笔;国画装饰之基础,在印染图案设计里全有,也是设计师的基本要素。图案技法娴熟掌握,重在形式之美;面对市场讲究其实用性,隔音、防潮、吸热,设计产品为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大众艺术情操与生活质量。
司马:手工艺术染色(印染)艺术品的市场需求?
王:设计首先要表答其情感理念、彰显独特风韵,落角点是美化生活,为大众服务的。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多而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纺织品的大量需求,印染艺术立足之根本在于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懂得科学材料的合理运用,追求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拓展工艺美术品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现代家纺企业,有独到的创意设计才能适应市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国家倡导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设计占重大比重,只有主动研究开发,懂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才能设计出一流的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艺术设计教育,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其设计提供了,更广阔驰聘的空间。
司马:理论与实践和教学与艺术价值观?
王:在多姿多彩的艺术设计中,设计理论也占有相当的位置。长期的实践创作与第一线的教学和带研究生,归纳总结,提炼出了一些理论:论文《从“官能的”到“精神的”—论浪漫主义构想力在传统染织创作中的表现性》,专业论文《辽阔的日本传统染织王国》,教育论文《论对待现代纺织艺术教育的价值尺度》,《绘之境》、《当代中国水彩》等专业画册出版。实践是先锋、理论是舵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园地。在艺术创作时,关注自然和人文素材,突出表现自己的绘画底蕴,体现内涵丰富意境幽远的画作境界。
艺术的最高境界应是天真烂漫,返璞归真,清新自然。
在近三十年的教学与创作中,积极探素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艺术精神相结合,具体表现运用染织传统工艺和天然染料,材料的表现技法结合偶然性技法,呈画作趣味之美,在印染染色工艺的抽象里面让表现性语言任其成形,既而笔绘略加外廊及渲染,丰富画面细节来表现内涵,构成其独特的新面貌,这种水墨、水彩,自然形成的新技法,给人一种舒畅淋漓的画面感受。色彩“丝画”丰富与多彩多姿,显示出浑然天成的自然主义精神。
司马:《金阁寺春晓》打动了日本人的心,这是印染艺术与文化交融的效果,您谈谈创作此幅作品的意愿与技巧。
王:还得从工艺美校学日语开始谈起:初接触日语,日本的一些民俗,尤其是“金阁寺”美景等,早在心中打下了烙印,特别是到日本后,亲览了金阁寺,被其典雅辉煌的建筑及其周边雅致幽远的美境所感动。其实从“遣唐使”与“留学僧”开始,他们把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园林建筑等许多优秀的东西带了回去,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溶进本民族的元素,因而日本的建筑景观里中国味若隐若现。在众多的艺术创作中,我把金阁寺景色通过丝绸的渲染表现出来,以木刻艺术手法来多层面的突出,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中日文化交流者的心愿,作品出版在我的美术专辑里,展览在日本最高的艺术殿堂东京都美术馆。
司马:请您谈艺术教育的文化创意。
王:艺术创作、艺术设计教育,尤其印染专业其源源不绝的生命力,重在创造性,对学生思维技巧的训练,结合国情、社会需求设计的内涵与生活化,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遵循艺术设计自身的规律与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实验室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优秀的设计作品向社会推广,培养研究生的开拓性,深化研究生专业教育与导师研究范围相结合的良好机制,力创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品牌工作室。
承微薄之力,激励创意创新,结合所学探讨探索前沿的亮点,把日本、欧美和本民族优秀的设计理论与佳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宏观把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高校教学成果与艺术市场结合处于领先地位。
司马:北京服装学院承担了奥运服装的设计,作为专业设计导师您有何感想?
王:二十九届奥运服装,神舟七号航天服装都是北京服装学院设计的,她代表了服装学院的设计水准,其设计制作,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活泼、欢快、明亮、深远的创意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作为该校教师当然倍感荣幸。艺术与科学技术,尤其生命科学、光学材料、边缘学科等关联密切,对设计者与设计教育具有挑战又有促进作用。神七服装的诞生是设计与科学的综合运用,也代表了中国服装设计科学的高水平。
司马:日本的工房?
王:纯手工制作,这是日本工房的最大特点,它是艺术教育创作的“私塾”。工房,日本到处都是,它起到大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泥陶工房、玻璃吹工房,十字绣工房,拼图,扎染等等,家庭妇女小孩都可自己动手亲自把玩,即益身又益智,自娱自乐,而且对大众艺术有良好的普及与推动作用,作为艺术家的工房既有普及美育教育的社会功效,又是艺术家创作顶尖作品的场所,同时也使艺术家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一种艺术普及化、大众化的最佳社会构成,遗憾的是在中国还做的不够。
司马:中国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想听听您的意见。
王:西方现代绘画,注重表现画面的肌理以及内在的形式美感,是一条与中国绘画迥然不同的道路。自古希腊、罗马绘画开始至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绘画都是以写生、侧重于“再现”写实为核心,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象主义开始,西方绘画才迈入以“表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绘画阶段。即重时代,重个性、重创造。
中国画则重视线描和水墨画的各种技法,表现为皱染、泼墨等,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方法融于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中,我在创作时注重传统技法与绘画表现的“国际化”,尽可能地通融中西艺术上的创造性表现力,从中西绘画中脱胎而出,兼具中西传统风格而有自己的个性。
司马:日本的艺术特征?
王:从日本建筑、绘画、工艺美术、还有其文学、戏剧都可以发现,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将根深深的根植于在岛国的土壤中,并融合他国之果,坚持本土文明的主题,多层次引进消化外来文明,二者平衡发展,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艺术体系。日本镰仓初期,道元禅师曾到中国学习佛法,写道:“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垲垲寒意加”,此诗将唐代四季山水的古雅幽静、闲寂简朴的情趣表达得最为充分,就日本的文化艺术特征而言、以及日本人的许多性格及人生观无不深受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司马:作为专业教授、女画家、女设计师的杰出女性怎么处理家庭与事业?
王:自我感受是较难较累,但丈夫很支持我的工作,女儿也乖巧懂事。作为职业女性,基本的家务不得不考虑。孩子出生时是我个人艺术创作的停滞期,只有女儿四岁时才回过头来重新开始创作,照顾孩子、家庭对事业当然有影响,但其间常常思考着孕育着。作为教授、教学、科研、创作一点也不能马虎!写论文、带研究生,作画相辅相成。
司马:怎么看待勤学与灵感?
王:有一定量的积累,即勤奋苦练到努力探索一定程度便自然会有灵感产生,火花的大小因人而异,中、小才者会有新的突破,创作出较为满意的作品来;大才者则有自成的理论体系问世和具震撼力一流的作品产生,并不是用那些夸夸其谈和三流的作品来忽悠世人。
司马:中央电视台的妇女半边天为您制作了专题,作为美女画家,收获的中年您对设计艺术的展望。
王: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的探求还需要不断坚持地努力。
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日本及欧美先进的手工染色(印染)工艺技术,把握科技发展变化的脉络。运用传统染织工艺的表现形式,与相对自由的绘画形式相比较而言,伴随着很大工艺上的制约性。我从这种制约性中发现了美,更从中达到自由创作的表现境地。
对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表现方式,对于我而言,常以「真实、美、无限的爱」为创作主题。在现代美术与传统艺术间的不断探索中,我感到最难表现的是美的意识和朴素清纯的自然美。
从大自然景物中得到灵感,运用传统技法和天然材料丝缎、麻进行创作。采用扎染技术与手绘相结合的形式,体现出水彩画、水墨画之韵味意境、感觉其色彩浓淡的丰富变化。以东方古典为题材,加上西洋绘画的表现技巧,展现出神奇梦幻般的色彩世界。
作者:司马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