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点】刘礼宾:实验水墨的“当代介入”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美术史研究学者刘礼宾

  (雅昌艺术网讯 郁婷)导语:2014年4月1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广州时代国际艺术中心共同主办,著名美术馆人王璜生担任学术主持,知名批评家策展人杭春晓担任策划的“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在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举办。为配合展览的呈现,在展览开幕的相继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众批评家就“当代水墨的边界”问题对展览展开了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所研究员,美术史研究学者刘礼宾从展览结构、水墨元素、主题以及展场呈现四个角度对李纲关于“废墟——水墨的再解组”进行了提问。

  他首先从展览机构角度,以四个版块的题目“提、取、转、换”作为切入点进行了提问:“这个展览包括装置、视频、平面和文献共同展现出一个介入的过程,那么我如果反过来看这个展览,该怎么看?”他认为在这个展览中,李纲做了一个工作,用一个展场激活一个关键词——比如说“提取”。他提到展览所提出的几个关键词如果被放置在书本阅读中或者仅仅只是文本阐述中去遇见的时候,对于文字不敏感的人可能除了字面含义的理解之外不会考虑到其它层面的内容。然而李纲将这几个词汇纳入到一个展览中,用一个“展场”去激活一个词汇,赋予了词汇更加深层的意义。在这些关键词伴随着展场被激活的同时,其背后所负载的文化含义也被激活了。

 

“废墟——李纲水墨方式的再解组”的展览现场

  相较关键词对于展览的介入,从水墨元素的角度,刘礼宾对李纲的本次展出的平面作品也提出了一点看法。他认为李纲的展览中有三种关联性元素的介入——动作、物质和意识。在这三种关联性元素的介入中,所延伸出来的质感和情绪,是刘礼宾所感兴趣的,他进而提问到在李纲一整个系列的“废墟”的实验展览的下一个探讨,是否将有身体的介入,将问题的层次延伸到一个更为焦灼的点上去。

  第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关于主题“废墟”的设问。在相对程度上刘礼宾肯定了策展人给出的“废墟”是具有社会性意义高度的。他谈到自己在李纲的展览中看到一个艺术种类在社会性介入上的努力。刘礼宾认为李纲的这种介入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当代艺术发展中对于“介入”所出现的一种转机——“以前当代中国经常强调介入性,而忽视艺术本体。我更看重是从艺术本体出来,而延伸出他的社会介入性出来,那么水墨、油画、装置作为一种语言本体有没有这种社会介入的可能性?”

  最后一个阐述的提出,刘礼宾以第四个展场“换”作为一个例点,认为把砖作成宣纸在转换的时候,其实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艺术应对与“品质”的一种要求。今天的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不论是水墨,还是其它的媒才,都需要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渗透到到展场的每一个细节上,由品质来决定意义的生成。“经过九十年代的实验水墨,和新文化的发展,这个时候我们的水墨、国画,都需要传统,不再是表现中西交臂的视觉游戏,不再是展现我们才情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让观众看到品质的时候,如果你只是让我平视,呢么可能大家会认为是一场游戏。”

作者:郁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