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导读:在了解艺术家许莹的过程中,发现她其实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活得很洒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说在当前人人缺失信仰的时代里,她是幸福的,她的作品也是有力量的很庆幸她能与艺术结缘,不然我们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艺术家许莹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外来物质和精神引诱的东西太多,如果把持不住自己就特别容易迷茫,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坚实的精神追求,这样就不容易迷失掉自己。”这是艺术家许莹说过的一段话,她一语道破了现在大多数人面临的困境,人人都在追逐幸福的道路上前行,但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往哪里,为什么会迷茫?抑或是想要的太多了,又或者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这里很羡慕许莹,因为她找到了自己要“坚持的精神追求”,所以她活得很洒脱也很幸福。
从中央美院附中到博士,许莹在央美度过了她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在那里她以最严谨的态度和方式接受了造型训练和传统笔墨的训练,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语言,同时以灵动的笔墨与个性的造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她的创作也从最早的《幸福守望者》关注身边的底层人文不断深化,一直走到现在更注重探讨精神救赎和多种文化交融的问题。
从日常生活走向精神救赎
卖菜的姐妹,理发店的夫妻;小区保安,收废品的人,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故事,呈现当下生活最鲜活的现场,而当下的艺术创作却很少关注,老一代艺术家沉浸在历史的感伤中无法自拔,新生代艺术家更喜欢关注自我的小情绪,真正直面当下生活现场的很少,艺术家许莹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她的作品《幸福守望者》表现的对象正是这些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让人看过之后感觉亲切、温暖,对于创作的初衷许莹表示:“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都在为各自的幸福努力,他们都挺可贵的,也值得尊敬,他们不断努力的阳光状态特别好,我用一种纯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回顾起来像是一段黑白的历史。”
在这之后,创作了《yoyo》系列,这一系列是其博士毕业创作,关注的是一个都市女孩的生存状态,然后是彩墨系列《浮世若花》,表现的是当代女孩的群体形象,到2012年了“末世传说”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当末日来临之前人们会产生很多迷茫、困惑,人们会去思考生活和未来,结合这个就创作了《预言》。然后创作的深度进一步推深,创作了《佛光普照》系列,探讨的是人们面对末世的时候该如何自处,在艺术家看来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作品中艺术家将充满精神困惑、惶恐、疑惑、迷茫的都市女孩放置在画面的前端,背景中是佛像,前面是世俗生活,后面是精神世界,这其实代表着人的精神力量:“当精神经过千百次的锤炼、磨难之后就能承受很多东西,当你的精神状态达到充盈的时候,生活本身就变得和谐和丰富了,我们生活当中很多矛盾的东西,像我作品中的红绿本身是矛盾的,但可以把它调节得特别和谐,生活亦是如此,把不和谐的东西调节的和谐了,就是境界。”
在《佛光普照》之后,又创作了《轮回》系列,前面是当代女孩,后面是藏民,再后面有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三度空间,前面是当代人的迷茫,中景是西藏教徒的一种虔诚,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一种对比,再后面是佛的状态,到了2013年,创作了《人生如戏》,更加把要表达东西深挖了,更加追求精神层次的表达,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出现的都是一个人的面孔,这个人的内心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很多人是多面的,可能扮演一个温柔的角色抑或是一个粗暴的角色,有时候人是很难捕捉到自己的,所以人也会在现实生活当中会迷失,会忘了哪个是自己扮演的角色,哪个是自己真正的角色,但不管扮演哪个角色,精神是最重要的,也是恒定不变的,人要有信仰,只有有了信仰才会知道自己是谁,这也是她创作这一系列的原因。
用自己的思想去看世界
在《人生如戏》之后艺术家又创作了《对话》系列,可以说之一种转向,也可以理解为是之前思考的一种延伸,《对话》呈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在作品中观者可以看到西方文明的代表如文艺复兴三杰,也可以看到代表中国艺术顶峰敦煌壁画,还有唐宋花鸟画之类的,这种文化的碰撞并置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一种质疑,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焦虑。
我们的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走到现在,艺术家或者说整个国人都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这里有很深的历史原因,从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开始,传统文脉即被彻底的抛弃,然后兴起的文化改良运动,让人们在思想和观念上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这种观念到现在都没有转变过来甚至更深而且隐蔽,反观我们目前的艺术创作可以发现,不管是传统绘画还是当代艺术均为西方艺术的翻版,艺术家许莹的创作或许更多的是出于对这种现状的思考,既面向自身文化,文脉已经断裂如何继承,面对西方文化,我们没有相应的背景,也是一知半解,在这种夹缝中艺术家该何为?
在许莹看来,中西方文化走的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路,西方的艺术和文化寻找的是逻辑性思维,是按照西方的逻辑正常的推导过来的,跟他们的哲学本身是有关系的,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本身,更多时候讲求的是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比如中国人讲游于艺,必定是有这样一种闲散的心态之后才能把艺术玩出来。在讲到两者的区别时,许莹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游不是游戏,同样是一个瓶子,西方人看是个瓶子,他会特别科学拿尺子画出来一个瓶子,中国是转圈看,上下反复里外地看,游是游走于前前后后,反反复复,最后看到不是瓶子,就像古人说的,瓶子本身用的不是这个瓶子,是这个瓶子里边的空。”
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许莹看得很清楚,她对于自己的要求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去看世界:“我们做艺术的必须要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语言,你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必定要有自己鲜明的语言特点,这就要求艺术家说真话,研究作品、研究历史、研究文化,只想从别人那儿拿来一个模式,一个套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做当下最真实的一个人
用自己的思想去看世界,让我们可以看到许莹是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具有判断力的艺术家,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难,现在的艺术创作很多时候艺术家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表达什么,往往跟着潮流走,市场流行什么就创作什么,或者将自己的成名作品无限的复制,这对于艺术家的创作生命来说是致命的。就拿传统绘画的创作来说,想要向前推进非常的难,因为古代从事艺术创作的均为文人,诗、书、印都非常的好,没有这种积累是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的,没有文化底蕴,达不到古人的思想高度,在技法上没有支撑,画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可以想象。
现在有艺术家讲笔墨游戏,解构笔墨等等,要知道这样的事情古人也做过,但前提是要有深厚的积淀,这一点在古代大师米芾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包括苏轼也是,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的笔墨太好了,文化涵养太高了,随便一动手,功夫已经在里边了。所以说,没有精神支撑和技法传承,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无源之水。
面对这种困境该怎么办,许莹给出的答案是讲真话:“想把画画好只要说真话就行了,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我的作品都是对生活的思考,再用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能够触动别人的心灵,我是来自于当代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我就是在表现当下这个特殊的环境。”
艺术家并不是疯狂无逻辑的
许莹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与她喜欢阅读的习惯有关,许莹在谈到自己读书的时候说到她的人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画画,一个就是读书。她读的书也并不都是艺术方面的,文学的、科学、物理、化学、医学等等都有,涉猎的范围很广,当被问到为什么这样读的时候,她表示所有的东西都是触类旁通的,同时在她看来,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绝对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种疯狂无逻辑的。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首先得是半个哲学家,对诸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艺术的语言,让艺术的语言承载艺术家的思想传播给大众,这才能让你的艺术作品具有意义和价值。
读书与绘画的关系,许莹看得很清楚,她认为:“思想决定了画面背后的故事和高度,关系到艺术家的艺术能不能往后发展。必须要思考,看书本身就是在思考,是把别人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过程,不思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除了创作之外,艺术家许莹还会经常做一件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公益事业,这也与她爱好读书有关。事情源于许莹在甘肃做的一次展览,在那次展览之后,她听说到当地周边农村的孩子比较苦,因此就萌生了一个捐赠图书的念头,因为在她看来书有一种力量,她就为当地的小学捐赠了一个图书室,每年不定期的捐赠图书。
在了解艺术家许莹的过程中,发现她其实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活得很洒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说在当前人人缺失信仰的时代里,她是幸福的,她的作品也是有力量的,“每个人能力不同,就尽不同的力量,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的时候得挺身而出说两句。”这是许莹说的一句话,很庆幸她能与艺术结缘,不然我们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