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半亩堂谈画录 质朴中的智慧

雷:今天看了李宝林先生的画展,你好像很激动。

董:是的,在这样一些作品面前,不能不激动。李宝林先生是我十分敬佩的老师。我首先敬佩他的人品,然后是他的作品。

雷: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觉得李先生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而作品却在朴实无华中充满了智慧,所以丰富。

董:你说“智慧”,很好!不是聪明。“智慧”是后天不断的积累和磨炼出来的,聪明只是一种先天秉性。

雷:智慧靠历练,出自可染先生门下,又能得到长期指授,加之自己的苦学和天资,智慧就大开了。现在不少“名门弟子”之所以出不来,就是不够聪明,更谈不上智慧了。

董:历练必须有个过程。李老师常说:做学问就如同煲汤,要小火慢慢煲。而在今天这种状况下,谁还耐得住小火慢慢煲的寂寞呢?

雷:小火煲汤不是说说就做得到的,要有很好的主、客观条件,我见过某大学国学班的一位领导,劝他不要假闹,不可能的。小火煲汤旁边要有一个人,李宝林旁边站着李可染,所以行。否则,小火灭了,就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董:是的,学问的传承很重要。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个流派。文脉的传承必须有几个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首先要洗净尘垢,静下心来,再用小火煲汤似的苦学来对待学问,才能达到朱自清所说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李老师就是这样的。

雷:看来,你对李家的学问途径是通了!具体到李宝林先生身上来说说。

董:李老师的创作重写生,这也是可染先生一贯的艺术主张。写生中感受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最真实、最珍贵的。李老师就是将这些朴素、真实、珍贵的情感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了。

雷:这里还有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李先生面对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感动他的之所以只有真实和朴素,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和朴素和他主观世界中的
同样秉性产生了“共振”。
董:是的,面对同样的山水草木,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对同一张画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我看李老师的画就很容易激动。因为他的那种充实的构图,质朴无华而又丰富变化的线条,由这二者结合而产生的视觉张力,往往使我感到震撼。他的作品和他的人格一样,在苍茫、平实、浑厚和毫不张扬中有一种征服力。

雷:你刚才说到李先生的“线”,我认为李先生对线的理解和他作品中线的质量,仍然是保持了“李家山水”的传统。只是李可染先生的线条华滋丰厚些,李宝林先生的线条则更显得朴实浑厚些。

董:李老师很强调线的锤炼,从他的书法作品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下过苦功夫的。驾驭线条的能力对于一个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来说太重要了,否则,你就有话说不出,没有艺术语言。而艺术家又恰恰是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思想的。

雷: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艺术家,李先生对美术事业也是有所贡献的。

董:李老师早期作品主要以人物为主,他画了很多反映军人生活的作品,而且很有影响,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发表的一些作品。我认为他的贡献除了一些作品以外,就是培养了一批学生,使“李家山水”的艺术文脉得以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雷:徐复观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认为:“西方人的努力,主要是表现为生命在空间中的扩充;而中国人则主要表现为生命在时间中的续延。即是一代接一代,把上一代未完成的责任,交给下一代完成。”看来“李家山水”经李可染到李宝林,再下去就看你们这一代人了。

董:这种文脉传承的任务,说说容易,真正担当起来谈何容易。

人物:
董继宁
雷志雄(书法报社副社长、一级美术师)
时间:2004年9月26日
地点:武昌 东湖 半亩堂
 

 

作者:董继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