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1 08:25
吴冠中《太湖之滨》
文_洪波
蔺道军
文化经济学者
艺术品金融专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有30年艺术品收藏投资经验,曾任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总经理十年;曾担任商业银行艺术品银行业务设计和建设工作;曾任大学文化创意与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策划过国内多个书画大展,并推介出一批当代书画家。现主要从事文化创意园区规划设计与运营工作;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国家市长进修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等院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海富通基金、宜信基金、国家电网、国际理财师协会讲授文化产业、艺术金融、艺术品欣赏与投资方面的课程。编写有《青瓷新韵》、《水墨·青花》等书籍。
当前的艺术品市场用“冷淡”或“惨淡”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艺术品鉴》: 您对当前的艺术品市场有一个怎样的整体评价?
蔺道军: 去年我曾对未来市场做过一个预测, 我认为艺术品市场将有2-3年的冷淡期,现在看来是应验了。
当前的艺术品市场用“冷淡”或“惨淡”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比如山东潍坊、淄博等地的很多画廊在今年的春节过后,甚至一张画都没有卖出过,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经营性成交出现。
从二级市场来说, 拍卖市场与往日也不可同日而语。包括一些大的拍卖公司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挖掘好的作品、好的藏家,使用了各种办法和营销的方式,进行专场拍卖、特定人群的拍卖等,但是从成交量上来看,相对于过去的同时期还是低迷的。
《艺术品鉴》:您认为造成整个艺术品市场冷淡的原因是什么?
蔺道军:这可以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以及政府经济带动力的减弱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整体经济形势的下滑;其次,礼品经济是带动书画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带动了相关投资收藏的范围。现在“带头大哥”“冷”了,整个市场也“冷”了。 另外,股票市场也对艺术市场有所影响。一般而言,股票和艺术市场的冷热成反比的关系,最近股票市场暴涨暴跌,吸收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艺术市场就显得相对冷淡。
而更让人担心的原因,是当前的艺术品市场缺乏一种成功的案例和模式可以参考。一些人投资艺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也有一些人投资艺术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出现了一些不成功的甚至负面的案例,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大家投资艺术品市场的积极性。
冷淡期无疑是艺术家的一个好机会
《艺术品鉴》:就如硬币有其两面,在冷淡的市场下,是不是也蕴含着一些积极的因素?
蔺道军:确实,尽管市场冷淡,但同时,这冷淡期无疑是艺术家的一个好机会。
在我看来,过去的艺术市场是“过热”了,是“太火”了,“火”到了市场和艺术家都失去了理性,都没有了冷静思考。这个“热”是市场热,也带动了大家都去凑热闹,这样就造成艺术本身出现了很多的滥竽充数,很多好的艺术家,其作品的成交额成了衡量其自身价值、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是其作品本身。艺术本身被淡化了。
艺术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和资本,但当资金和资本成为唯一考量的标准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艺术的毁灭。
从西方来说,艺术品投资是房产、股票之外的第三大投资渠道。但是艺术品的投资,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小众的群体,不是大众化的。而在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全民的状态,有钱没钱,有眼(力)没眼(力),都进行收藏投资,这也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因此,市场逐渐冷下来后,很多艺术家可以沉下心多读写书,多关注艺术本身,反思过去的种种做法。总之,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艺术品鉴》:应当说,在冷淡的市场中,画廊所受到的冲击尤其大,在您看来,画廊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注意什么?
蔺道军:在艺术品市场上,画廊通过发现艺术家,推广艺术家,本应起到很好的一级市场的作用。但现在的画廊基本上是炒作艺术家,而缺少了发现,推广,挖掘等功能。如以前一些画廊把一些美院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统统都拉过来,进行签约推广。这对从事艺术的学生有好处,但从另一面来说,又因为缺少了艺术的磨难,使得好的艺术很难继续,缺少厚重感和沉淀,只能制造一些迎合大众口味的快餐艺术。所以当前画廊在市场的冷中应当反思,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在冷淡的市场中,画廊应当怎么做?我认为,第一要坚持活下去,要相信有冷的时候就有热的时候的到来,要等待回调。第二,要坚持进行好的、高档展览推。
应该真正培养中国人艺术消费的观念和习惯
《艺术品鉴》:您多次提到了艺术品消费的概念,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蔺道军:艺术市场本身有“冷”有“热”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应该推动的是艺术品消费的概念而不是艺术的投资概念。只有艺术品的消费提高了,才证明我们全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对艺术的真正的热度提高了。
现在我们的艺术品投资还是建立在你有了钱,但你没有眼(力),你有了钱,但没有学识、修养的提高,仍然停留在一个简单的谈钱的层次上。
国外的艺术品卖得最好的不是原作,而是复制品。人们买回去是为了消费。而中国艺术品热的背后,却是艺术品消费的观念并没有提升,只是简单放大了投资的心理,还是追求投资回报。买艺术品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赚钱。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我们应该真正培养中国人艺术消费的观念和习惯,只有当艺术消费的观念和习惯起来后,才真正证明全民的艺术认知提高了。
如何培养艺术品消费?收藏低价格的原作,购买知名大师作品的复制品,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等等,都是艺术品消费的范畴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企业家收藏投资的不仅是艺术品,而且是打造企业战略,创建公司品牌和形象。
《艺术品鉴》:当前一些企业老总如王健林,王中军等积极购买艺术品,对此您怎么看?
蔺道军:我非常支持这些企业家的行为,并为他们的行为欢呼,因为这是有眼光的企业家。其实他们不是简单地购买一些世界名画,这些老总是用艺术品来做企业的战略品牌宣传。表面是土豪金,其实这些老板是有思路,有思想的。
美国一家全球知名的公司有一句名言:要创建伟大的公司,必须学会使用艺术品。比如王中军以及王健林买的作品,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不会有太大的空间,因为已经是到了相对的高点了,很难有人接盘,但它达到了其他形式达不到的广告效果。
总之,他们收藏投资的不仅是艺术品,而且是打造企业战略,创建公司品牌和形象。没有战略眼光是看不到这一点。
《艺术品鉴》:对于刘益谦等另外一类大款购买购买艺术品的行为您怎么看?
蔺道军:刘益谦非常聪明,通过购买天价艺术品规避了一种很大的风险。至于规避了怎样的风险,他自己是很清楚的。
我的判断是,他在避险,财产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人身的安全得到了保证,甚至让很多人也规避了风险。
可以说,刘益谦使得艺术品的避险功能发挥到了最大水平。同时,树立了自身的形象。
《艺术品鉴》:当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艺术品金融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但多是叫嚷的多,实际成功的少,您认为当前艺术品金融难成功的最大症结在哪里?
蔺道军:当前艺术品金融没有成功很大的原因是违背了艺术的规律。
艺术品有两大特点,一是艺术价值判断的滞后性,二是艺术价值实现的长期性。比如梵高,活着的时候才卖了一张画。比如当时大家都觉得黄宾虹的作品不好,以致于黄宾虹会对人说“五十年才看我作品的价值”(大意)。
艺术是靠时间换利益的。真正的艺术的投资需要长期持有,价值放大。而我们今天却是恨不得一下子暴富,对艺术品的投资是以“狗”模式代替了“人”模式。
《艺术品鉴》:在您看来,不能用传统基金的投资运作方式来运作艺术品基金,否则会出现“狗”模式代替“人”模式的情况。这是一个很新颖的提法,您能具体阐释一下吗?
蔺道军:因为艺术品具有价值判断的滞后性和价值实现的长期性的特点,所以,艺术品基金的时间一般会比较长。如果用过去传统的资本运作手段来进行艺术品基金的运作,幻想用一年两年这样快进快出的模式盈利,没有考虑一定的时间性,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往往是以“狗”模式代替了“人”模式。
平常我们说“狗三猫四”,意思是狗要怀孕三个月才能生产,狗三岁的时候已经是成年狗了,人三岁时还什么也不懂呢!我们现在的艺术品基金、艺术品金融就是用培养“狗”的模式来代替培养“人”的模式,这怎么能成功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却要求三个月怀孕,三岁就成熟,这怎么可能呢?可以说,这是艺术最大的悲哀。
《艺术品鉴》:您对未来中国艺术品金融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蔺道军:艺术品基金在国外一般是8-15年的时间,英国的铁路基金甚至到20年。国外的艺术品银行一般是扶持年轻艺术家,然后进行作品租赁,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国内是太心急了,三步并作两步走,一步跨出5步去,这怎么能行呢?
考虑到艺术品的变现能力并不强,因此一定要考虑长期性的问题。在模式设计上,应该是资金可以短期退出,而艺术品要长期持有。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来源:新浪收藏中国书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