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状

  中国工笔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并且这种艺术形式的选择是在华夏文化浸淫下中国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在绘画艺术中的反映。它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因此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具有关键的重要地位。而工笔画在中国画这一范畴之中我认为是最具有鲜明特点,最能寄情于大自然,足以引发精神遐想的画种。

  当代工笔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新人新作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工笔人用现代人的意识,选择传统,并从民族传统中生发出来,用具有现代性的绘画语言来描绘当代人所思所想。其显著的成就不仅远远超越了前人,而且表现出强壮和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通过当代工笔画创作作品可以看到,表现语言的超越性,反映了时代精神与现代审美的表现语言,它与传统的工笔画有着明显区别。传统工笔画那种单一的勾勒,渲染程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用全新的塑造方式取得全新的视觉样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状态下的视觉需求,新生代的工笔人不断焕发新的色彩思维、开拓出新的色彩空间,借鉴融合西洋绘画的色彩表现手法,在传统工笔绘画“随类赋彩”的色彩法则上实现了工笔画色彩表现的现代性与鲜活性。因而具有全新的美学价值。

  第三,传统中国工笔画的“三矾九染”模式,已被积、冲、喷、洒、贴、刮等具有多种探索性的制作方式融入,展现出新的视觉面貌和丰富的工笔画表现力。其中我们最应该关注到在工笔画渲染过程中写意性的拓展探索。当代工笔画并不局限于“形似”通过造型意象使自然物象得到了升华,从而超越了对于物象的表面描摹,酝酿出深邃的精神境界。当代工笔画中多种探索性的制作方式运用,避免了千篇一律缺乏创造的程式化倾向,因此成就了创作观念与语言风格的多元化。

  第四,更丰富的画材运用,不仅继承了传统工笔画对于宣纸、矾绢的使用,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工笔绘画的材质表现性,金箔、银箔、云母、重彩矿物质颜料等的运用,使工笔画的语汇更为丰富多彩,工笔画的文化适应性也更广阔,新的画材运用,为当代工笔画增添了富有意味的韵律感和节奏。

  通过以上几条的概述,我们基本上看到当代工笔画所取得成就耀眼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透过光鲜的一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当代工笔画当下创作状态中存在的问题的另一面。这些问题和现象我觉得是值得商榷与警惕的。

  我们都知道用线是中国画的“根”,也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它不仅仅是为描画自然对象本身结构,而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书法用笔是工笔画白描的关键,线的表现力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和风格,哪怕再短的一条线,它都有书法的韵味,即书卷气。当两根线交错,就有构成形态,理解交错中的前后关系就必须在勾线时创造空间。用技法述语称其为“留气眼”,通过线条表达前后关系、透视、重叠、聚散。复杂的画面,通过不同的线,对接的、交叉的、平行的,用不同线性的表现与处理,往往会使下一步渲染色彩之后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所以充分发挥线的作用,并通过线来传达工笔画表现方式的多姿多彩、丰富多样。

  但现时的工笔画有许多是在有意和无意之中弱化线条,甚至无线条。为强化色彩而减弱线的份量,画面技法处理上明显倾向全盘日本画处理方式,这无疑是一误区。丢下线的表现形式,我认为是丢掉了中国画的精髓,因为中国画有一套独特、高深而且行之有效的用笔之道即“线”。

  “色彩”是工笔画中艺术特征的主要元素。我认为工笔画在近几届全国美展中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有古代传统工笔画的深厚根基,另一方面是现代西方绘画创作思潮和更具中国画特征的日本画色彩直接向中国工笔画输入了丰富的营养和水分。古人的“随类赋彩”已不再满足现代工笔人的需求,代之而来的是“随情赋彩”,针对不同的画面和不同的意境,需要选择合乎主题的主观色彩。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用““随类赋彩”的传统手法是远远不够的。摆脱真实自然色彩,建立主观意象色彩是对主题的升华。但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现时的工笔画作品会发现一个我认为在色彩处理手法上有违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现象,即清一色的“素描世界”在唱色彩主角。全国上下,不管东南西北的绘画色彩,都几乎出于同一地域。在地大物博的华夏文明中,我们很容易理解江浙文化的“云淡风清”、 “疏林闲花”,但岭南的“物竞芳华、四季常青”,大西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都不同程度呈现一种“素描世界”面貌示人,这就让人觉得茫然。“色彩“本身是一种抽象感觉,我认为生活在大江南北的“工笔人”因生活的地域性不同, 一定会有不同的色彩感受,而现时表现在画面的感觉却又过于“趋同“,其中原因是否值得我们深思?

  在画面色彩处理方式当中,我们还可看到现时许多工笔人全盘抛弃传统中国画渲染方法,而以日本画近乎手工艺制作的手法代替。日本画的色彩观念,质量感、肌理感对弥补中国工笔画尤其是工笔重彩的色彩科学成分,改善传统审美模式有不可忽视的地方,但如果用日本画的制作方式来取代现时工笔画达到创新的目的就必然导致中国工笔画的奴役化。这种改良的方式只能是为求变而变,从某种程度上讲,未免显得浮躁而丧失自我。

  当代工笔画创作中除了线和色彩存在的问题,在素材取得方面我认为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宋时期的绘画重视师造化。因而大多有一种宏大的器局,宋人的工笔花鸟画基本上是从写生中得来,因此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绘画创作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它存在客体、主体、本体。对景写生即是对客体的描绘,这阶段属“唯物主义”。对写生进行整理、变形、夸张等都属于主体范畴,这阶段属“唯心主义”。最后将写生整理创造加工后通过构图、技巧处理后形成有形式美感的画面才是创作绘画的本体。因此在工笔画创作中,写生是创作的一个途径,而现在许多工笔画创作中有相对部分作品一味追求表面的视觉冲击,而其表现的物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称得上是瞎编乱造,画面实质上空洞无物的大印象,这些作品除了表面的浮华,核心却是空虚、不可一击的。正如我们经常在行货画廊看到的那些所谓“张牡丹”、“王葡萄”的大师作品。它只强调仅供愉悦耳目外在的肤浅的美丽,而没有从客观物象中抽取最具特点最有表现价值的形、线、面等,客体、主体和本体相分离,这种炫目而不真实、虚张声势的作品尽管一时会获得猎奇的眼光,但毕竟是昙花一现,最终失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我认为当代的工笔画对品味和格调的精深追求上尚有欠缺。一味的比“工”与追“写”,这些偏激的创作状态都注重的是语言层面问题而忽视了艺术主体的文化修养的画外功,中国画总体的审美精神并不仅仅是看艺术作品是否有画外直观独创性,而在于看这种独创性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格调。也并非画得极“工”极“细”极“慢”就是好作品,而是绘画创作主体传递出的对客体物象“取舍”,对客观自然的“观照”才是工笔绘画创作中最应提倡的风气。在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技巧之外,全方位的文化涉猎,开阔的艺术视野,多元化的艺术语言风格等才应该是众多工笔画家的共同追求。

  当代工笔画创作状态总的趋势是遵循艺术规律朝着现代化健康的方向迈进,其精致的形式与阳光的基调,当代工笔人与时俱进地进取精神和创作中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都将促进当代工笔画创作状态日臻成熟。

  中国工笔画一定会再度辉煌!

2011.4.23

作者:涂国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