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国”字头画种中国画从展览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半年的时间,然而关于中国画现状及发展的问题却一直是美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引起争论的前沿话题。因为在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中国画的整体面貌走向了工笔的主流,获奖作品也多属工笔作品。而以前在中国画中起着主导地位的写意画正处于边缘状态,受到了工笔画的无情冲击而陷入了窘境,因而引起了关于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的一些争论,众说纷纭,并且热闹非凡。
现在有人直呼:中国画出现了危险的信号,他们认为现在的中国画是制作出来的,没有内涵,审美上是浅薄的,认为中国画“写”的传统正在走向失传,“写意”的艺术特征正在逐渐消失,现在的中国画缺少写意精神和写意的面貌,从而丧失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失去了中国画的精神。
对此,我作为一个主要从事工笔绘画创作中的一员,不得不有如是想法,即:“工笔画同样具有写意性”。
首先从绘画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种绘画最早都是以记事为目的,表达的途径都是以写“意”的方式,也就是说任何绘画本身是具有写意的潜在基本特征,无论其发展阶段如何,这一特征功能都是无法摆脱,在中国画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画种之中,工笔画也是如此。
工笔画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彩陶时期,如发掘出来的半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它就是古人对当时现实生活生动场景的描绘;工整而刚劲,简约而写意的线描,可以说是工笔画最早期传情达意的典范之作,再后来在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帛画《人物 夔凤图》和《人物 驭龙图》等较工整绘画图式,是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晕染固有色,这种手法在二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工笔画的最早基本表现形式,绘画中有臆想出来的 夔、凤、龙都是人们抒发浪漫情怀的反映。而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出现了大量的既记载社会生活,社会需要,又不失写意情怀具有美学意蕴的工笔画,这些都是工笔画一开始就具有写意性的佐证。
回顾近十几年来中国画的现状纵横恣肆的中国画“写意画”由于受到思维模式的挑战和冲击,被“工笔画”逼迫挤到几近边缘的状态,作为全国第十一届美展评委之一的方增先老教授都惊叹地说“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选的五百多幅画中写意画只看到四、五张……看到全国这样的情况,忽然觉得全身发凉。”(见《美术报》2009年10月31日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经辉煌于唐、宋而后日渐衰微的工笔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发生了历史性逆转,成为当今中国画坛“主流”的背后是有其深刻的缘由的。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写意画”和“工笔画”这十几二十年走过的历程,呈现的面貌,我们就不难发现“工笔画”经过“工笔人”在工笔园地的精心耕耘,无论从画面的形式到内容,从借古到创新,中国工笔画都有重大突破,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型的全国美展“工笔画”一届比一届多,并且获奖作品也多是“工笔画”这也不能怪罪众多评委们没有眼力,而深掘根源是中国画的“写意画”在如此多年的时间里的确不尽人意,与工笔画相比之下,显得如此守旧,艺术创新是艺术生命的延续,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画要走向世界,如果一味固守在自己的“乐园”打着“写意”的旗号,张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法还应八法通”;闭嘴“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耳”,绘画求“似与不似之间”;甚至有人可以不懂造型,在市场利益和名利的驱使下以“文人画家”自居,要做一个“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的人。这些只讲形式不究内容的荒唐而幼稚的意识概念让“写意画”逐渐失去了自我的意义而迟滞不前。
我们在比较“写意画”和“工笔画”发展和现时生存状态并不是要将中国绘画传统意义上的“工”与“写”完全对立起来,像南拳北腿一样比出高低,而是想表明“工笔”与“写意”应是互为鼓励,互为协调的一对双翼,本无高下、优劣、主次之分。“工笔画”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并非像有些人所说那样,“工笔画”兴盛让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缺少甚至逐渐消失。“写意”其实在中国文化当中它是一个文学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画种,中国画引用“写意”一词是因其言简意赅,以少胜多之意。意笔、工笔,白描勾线,甚至现在新出现的重彩岩彩画等材料的绘画都可以是写意的好作品,并非只有写意的面貌,才能产生写意的精神,而用“工笔的面貌”就不能产生“写意的精神”。
其次,如若深入研究现时的工笔画我们会发现,当代工笔画家有当代人的思维,视角和表现手段。“工笔人”在传统模式面前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绘画材料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毛笔和宣纸,画布、排笔、喷枪、刮刀、滚筒已被广泛使用,在技法上也呈现多样化,除了渲染,随意的涂抹,有“意”的喷洒、刮擦、繁复的堆积,精心的贴箔,按揉等方法都被广泛运用在现时的工笔画中,打破了“三矾九染,随类赋彩”的传统模式。多种多样的追求,赋予作品深切的人性关怀,使工笔画每个组成部分都是有“工而尚意”的追求。
比如就中国画的灵魂组成部分“线”来说,由于现在大批工笔画家多受到良好的院体式教育,有好的西式素描基本功训练,造型基础扎实,因此在中国画的“线性”与表达上无疑成为一大亮点。就表现形似而言,因有好的素描功夫,所以就会得到“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成效。于是画面形象的“意似”不至于成空穴来风一般虚无。正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传统中国画中也有“形神兼备”的精神本质,这一点对于现在大批有良好造型能力的工笔画家在表现物象外貌,反映生活本质,表达自己的认识方式上是运用得游刃有余的。再说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的造型手段,本身就是具有写意性功能,用线的轻重、刚柔,提按顿挫,虚实收放等都是为了绘画传情达意,工笔画中线的概括,洗炼就形成了能动的艺术语言,亦是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的基础。严谨的勾线和其它多种多样的线性方式,较好地避免了有些“意笔画”因造型疏于考究。或造型能力缺乏而用“逸笔草草,聊写胸意”来自嘲解脱。
再比如说现时工笔画在“色彩”的运用中,同样是在绘制过程中自始至终在表达“写意性”。现时的工笔画作品画面色彩除了再现唐宋传统先进典范之外,还不断吸收油画、日本画、版画、水彩画等施色表现手段。新的施色技艺引进到工笔创作之中,技法不再单纯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是以写意为宗旨,谋求全新的画面气氛,使现代工笔画强化了色彩意识,关注了色彩美的潜质。如果认真剖析一张当下好的工笔画是在如何运用“色彩”传情达意时,我们就不难发现,现今的工笔画不再满足于随类赋彩的渲染过程,而更多是随意赋彩,强调色彩表现的范围和内容,通过色彩转换塑造画面,从色彩背后传达出工笔画家的内在情绪,个性及给予受众的意念等。不循常规的色彩表现形式使工笔画在不断超越表达上的界限。从而具有可读性和抒情感。
我们还可以看到,美性的色彩表达更注重的是色与色之间相互辉映所腾发的气韵与神采。从一张工笔画的色彩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整体画群的大状态,也可以透过色彩的现象看到工笔画绘制过程工笔人对写‘意”的驾驭状态,并非有些人认为的工笔画那样媚俗与矫情。
我们分析了工笔画发展过程中对写“意”性的把握和工笔画当今对写“意”的一些表达方式后,我们不妨再分析一下现时工笔画整体意义上的“写意”精神。
我们都知道绘画是精神产品,其中的手工性成分即制作性是必不可少的。工笔画精细的制作使这一画种更彰显个性。“意境”“意趣”“意在言外”等广义的“写意”精神也不单为写意画所独有,工笔画也同样不可缺少,讲求写“意”和画面所呈现的意境高低也是评判工笔画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杆。以最近的大型展览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中国画许多工笔画作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工笔画家在赋予画面意境上也是紧扣时代脉搏,把“写意”看得比表现技法更为重要。一方面与时俱进地贴近了新世纪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工笔画家为丰富工笔语言而深入开掘传统语言资源同时又广泛吸收其它画种的丰富养分让工笔画语言得到提炼。许多作品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为宗旨,用传神的艺术形象实现艺术的核心价值。如获得银奖的工笔画作品《陌生》,作者运用软、硬、黑实与透明等强烈对比,新颖的画面构成,营造出大自然之中生命面对陌生环境的景况,从而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给人深刻的现实和深层的未来寓意。另一件银奖作品《工棚》,细腻的笔触,传神和略显夸张的艺术形象,运用道具的对比手法,通过细腻的工笔画这一特色表现,让当今社会最关注的另一焦点弱势群体“农民工”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从画面可以看到作者关注的眼光,内心深处的触动所产生的作品给人难以言尽的“意韵”。深层的“意会”如一种无声的力量,震颤着受众的内心深处。所以,我认为一幅好的工笔画如同写意画一样是写意性存在于整个绘制过程中,同样起得写意的社会功效,绘画形式并非是只有写意样式才产生写意的实质,用工笔的形式同样产生写意的实质精神。工笔画家一样用工笔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识,意趣。现时的工笔画不仅不缺少“写意”精神,而正是有了这种忧患意识,我相信今后工笔画在发展过程中,工笔画伴随着这种忧患意识,在“工笔人”的不断努力下,将会从刻画到表现,从技巧到观念,从视觉到情境,形式与内容等都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产生新的“语言超越。
2010春 涂国喜于雅致居
作者:涂国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