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图片里的隐密叙事:卜云军个展《JPG》前戏与中场

2017-01-14 13:18

卜云军

  卜云军摄影作品《A Southern City in Late Summer 2008》

  对艺术家的了解,从他的作品梳理开始,为我们提供一些佐证。

  前戏2:卜云军的关键词——微妙、关系与迷恋

  那个平常的晚夏之后,卜云军从一直生活的南方独自一人移居北京。四、五年时间,他大多住在黑桥。当下的黑桥艺术区正在面临拆迁,曾经的艺术家生态,在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影响下变得分崩离析。卜云军还住在这里,虽然他并没有与任何一种艺术家生态发生任何直接关系,他只是住在这里。可总要面临工作室可能被拆迁的潜在恐慌,这里面的不安全感或动荡不安的危机意识,与在北京生活的大多数年轻艺术家大体是一样的。

  从作品中我们也看到,卜云军的创作几乎都来自细微的日常生活。拍摄范围并不大,几乎限于视线所及之处,比如工作和生活为一体的工作室。他拍遍了工作室范围内所有的东西,窗帘、墙壁、一块黑布、地毯、工作灯、洗手间洗浴后的头发、手的局部和原来工作室旁边的小树林地面。

  他会长时间发呆,有时会盯着工作室挂在沙发上面的一块黑布,看着从天窗投射进来的光线,与黑布之间形成的一种微妙关系,这种关系带来致命的诱惑,他可以看一下午,依然觉得又美又迷人。那些被他发现的地面也令他很着迷,有的会有一小截树枝,有的会有一两片羽毛,他拍了很多,他想一直拍下去,他想为这个主题做一个展览,他觉得那些照片(或地面本身而形成的图像)实在太迷人,因为那里面所有的关系都是浑然天成的,都不是人为可以制造出来的。

  他对“关系”很迷恋,物与物的关系,物与光线之间的关系,图片内部之间的审美关系,等等。由于他本是学油画的,所以常常在他看到(或观察到)的图像里,能够令他长久迷恋的,他都觉得很像那些大师油画作品里的关系构成,它们是一样的。

  很多人以为卜云军是专注于细节的摄影师,事实上他的关注点根本不在细节上。在他有限的语言表达中,“微妙”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他的兴趣点并不在具体表达层面,他只是觉得每个人精神上都会有一个点,让你紧崩的一个点,可能每个人的点不一样,但他最期望的是把自己那个“点”呈现出来。他做了一个形容:比如说你状态不好的时候,可能你神经崩得很紧,就如拉个像皮筋,可能再用力一下就断了,而我要做的就是想把崩到那个点的东西全部呈现出来,它不是具体的表达。

  中场:卜云军个展《JPG》的内心戏

  “摄影是什么?”

  “怎么看待图片?”

  ——是《JPG》展览提出的问题。

  答案无法辨识,重点也不是问题本身。

  从中却能看到他的思考,有一种重新审视的意味。

  这种审视,同时提供了了解一位艺术家和他作品的路径。

  卜云军个展《JPG》

  望远镜艺术家工作室(草场地10号)

  展览时间:2016.12.09-2017.2.26

  在草场地望远镜空间展出的卜云军个展《JPG》是一个受邀展览。整个展览做成了一个艺术家工作室的样子,呈现的是卜云军对于图片和他目前阶段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是一个状态呈现。

  《JPG》展览现场

  对于这个展览,卜云军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摄影到底是什么?我的作品主要以图片为主要呈现形式,走到今天,该拍什么和如何去拍?这些想法介入到我的现实中,让我开始以搜集图像和积累实物的方式去思索和构想,就像远古先民为了生存而去猎取可以作为食物和生活材料的资源。原始的搜集行为像洪水,而我为它建起一座可以调停水量的大坝。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互相受控和互相被牵引的某种能量,最终被固定在一个特殊的时刻,当照片被拍摄的那一刻。这次展览的一大部分是我收集来的图片,另一些是我的废片及小样。当然这涉及到如何来重新来认识一张图像。这也是我在作品中主要想探讨的问题。”

  即使如此,到最后他也并没有给予问题答案,因为答案通常都是无可辨识、无法判断的,它从来不太可能拥有统一标准。尤其在卜云军这里,他的重点并不在问题本身。如果说“重新定义图片”或“重新思考图片”是一个命题,那么被他应用展出的图片是否被赋予了新的价值?还是通过的他的思考和呈现又拥有了新的价值?还是其中产生了某种关联?那些被他选中的“参展作品”,诸如自己创造的摄影作品,也只是些小样或废片。卜云军想,那么这些图片,它们有些是未完成的,有些是被放弃的,可它们也已经形成图片,它们算不算摄影作品?它们貌似处在作品的“中间状态”,如果不是摄影作品,又算什么呢?

  以及那些他下载保存的“垃圾图片”,放在这个展览里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刻意的,因为没有特定主题。这些“垃圾图片”为什么被打印在带有一种丝绸感的布料上?为什么会选择那些内容,有的被看出来带有政治倾向或社会事件等等的图片,卜云军甚至没有考虑这些原因。他只是觉得被选中的图片,对于他这个展览是“对”的关系。

  包括整体展览呈现和布展也是如此,为什么有的图片卷起来放在地上的?为什么有的图片孤零零地被放在一个房间?而有的图片被挂在一个梯子上?而所有图片的位置,不同的呈现方式,他实验了很多次,直到找到“对”的那个呼应关系。而这个“对的关系”标准是什么?本身就是微妙的。

  根据我们惯常的观展习惯,并不能很清楚地在《JPG》里找到清晰的展览线索,它们貌似是无序的。首先作品的选择、形式、材料、布展方式,全都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奇怪的是在这些图片之间,即使你并不了解他的意图,还是能发现图片之间某种微妙的叙事关系。

  大抵因为这些图片,正是因为艺术家已经给予了相应“对”的关系,它们很容易与自身发生投射。它们没有宏大主题,艺术家自己拍摄的作品都来自日常。可“图片”本质会带有非常明显的时间感,它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会被关注到都和自身经验有关。同时它还带有很强烈的“窥视感”,通过这种窥视,也能使观者与艺术家建立起一种隐藏的亲密关系。

  在这层亲密关系之间,隐秘叙事如同一面镜子,让“寻找”这个动词在观看中发生变位。你会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去感受他的创作初衷、创作来源、创作线索,甚至日常生活、不易觉察的心情变化等等。我们所在的世界,图片入侵无处不在,究竟什么样的图片会使我们产生某种无障碍的亲密感?或者引发内心戏的冲突感?艺术家作品传递的信息,提供了一个能量场。当你接收到某个信息,恰好对应自身内在感受的时候,这个场域的逻辑关系也就成立了。

  卜云军的迷人之处,大抵如此。如果你能够找到后序的理由,可以继续保持关注。

  艺术家卜云军

  卜云军:1982年出生于四川,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参加过的展览主要有个展“”JPG(望远镜)”、“嗯(55画廊)”、“激情无限多的偶然(我们说要有空间就有空间)”等,群展“北京诗人(荷兰Marres当代艺术中心)”、“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韩国大邱文化艺术中心)”、“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墙美术馆)”等。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