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摹印传人沈伟离世,经久不衰的摹印艺术出路在哪?


相信大家这几天在各大社交平台,或是新闻客户端中,总能看到“故宫第三代摹印传人沈伟离世”的新闻。



但除了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人,其它朋友估计对摹印,或印人都没有什么了解,更别说理解为什么此位传人离世,会被这么大范围报道了。


而要了解这一切,还得从摹印说起。


摹印篆


决定印章构成形式的,便是文字的形态了。而摹印篆的本质,就是使文字结构,更适应于印章既定形式的自行构成法则。



古玺印的主流形式为方形,所以“摹印篆”的结构,也就逐渐趋向于平直方整的构成形态了。


可在平直方整中,又往往需要表现出“动”的特征,进而营造印面上的平衡与整体感。


就如白石老人所刻印中,“白”字头上衍生的那一笔斜画,或于篆法未合,却于章法断不可缺。若是将这一笔去掉,则全印便若抽筋断骨一般。



中国文字,并非为艺术而设,其原本是为致用的工具。但由书写而书法,使其不仅有了法度的要求,又有了神采的表现。这在摹印中,便可见一斑。


对于印人而言,为了丰富作品的构成形式,赋予其神采,便需要引入各种文字形态。但文字形态的引入,又不能是简单的堆砌或照搬,须有“刻”的意味,或“留”的特征。


白与朱


印章篆刻出来的文字分两类,一是朱文,二是白文。朱文,乃白底红字,在印面上,着重表现书法之美,有灵动飘逸之感;白文,乃红底白字,以平稳、宽博、厚重为审美指向。



从刻印的过程来看,虽然两种都是运用刀法塑造的,但白文的线条,显然比朱文的线条,更具有直接表现力。


其次,就印章创作的过程来看,白文比朱文更赋予表现写意性。白文以刀直接成线,更富含自然韵味。而朱文的线条,须以“留”的方式塑造出来,是一个间接的过程。直接和间接相比较,很明显,前者更容易融入,并表现创作时的情感。



但不论是朱文,还是白文,历代以来有名气的印人,在这两方面的造诣都高度统一。如吴让之的篆刻作品,无论朱白,结字生动活泼,线条流畅;吴昌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齐白石章法大开大合,刀法横冲直切,路子极野,但不俗气。


然而,这些人只能算是少数派。在印学发展史上,更多的篆刻家往往是朱文一个样,白文另一个样,完全无法认定其作品归属。所以,印人常常要花很大时间与精力,去解读原印。





纸质文物,终究是会降解的。为了让几千年后的人们,还能看到文物的原貌,历朝历代都有临摹过往名家之作。


而名家完成书画作品后,都会标志性地附上自己的印章。这一“章”,透露着他们自己的章法布局、运刀手法,雕刻意境和深刻领悟,极具个人风格和时代色彩。也是有了这一“章”,书画作品才显得完整。


因此,故宫的文物专家们,在花费数个月、数年,临摹完画作内容之后,还不算完全完成作品的临摹工作,还得再盖上与原画作相同的章,才算完美复刻。



而此时若是章的效果不行,没有展现原印风采,那这幅临摹了许久的画,也就废了。由此,我们也可足以了解,沈伟对故宫修复文物工作的重要性了。


只可惜,他走了,而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印章艺术,未来的出路又在哪呢?


关注 得艺artplus 觅得真迹·收获心意

艺术家与艺术品、艺术与你的一切 都 在 等 你


你可能感兴趣:


山本昌男 | 植田正治 | 大卫·霍克尼 | 乔治·康多 | 乌镇戏剧节 | 保罗·高更 | 罗妮·霍恩 | 肖全 | 泰伦斯·马力克 | 比尔·康宁汉 | 路易斯·布尔乔亚 | 波普艺术 | 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 | 曹雨 | 北京当代 | 张弓 | 史蒂芬·肖尔 | 是枝裕和 | 夏加尔 | 徐冰 | 卡拉瓦乔


↙↙↙点击阅读原文,品味更多艺术

作者:ARTPLUS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